常德事業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科舉制度

【導讀】

常德中公事業單位為大家帶來公共基礎知識《科舉制度》,希望可以幫助各位考生順利備考事業單位考試。

在公考各種考試中,歷史人文常識中科舉制度的考察是一個常考點,這裡幫助大家把科舉制度的一些常考點梳理一下,希望有助於大家理解並記憶。

首先,聊聊科舉考試的歷史,隋文帝時開始分科考試,就像我們現在分文科和理科一樣,有了分科考試,到了隋煬帝時設進士科,標誌著科舉制度的正式形成。唐太宗李世民執政期間,科舉考試以明經和進士科為主,唐代有流傳“三十老明經,五十少進士”,足見進士科之難考。武則天不拘一格,創立武舉和殿試,但這時殿試並沒有成為定製。唐開元年間,開始使用高官主持考試。宋朝時期,為使考試更加公平,皇帝親自監考,並使殿試成為定製,形成了科舉三級考試:鄉試、會試、殿試。明代考試以南宋朱熹註釋的四書五經為內容,以八股文為形式,八股文為:破題、承題、起講、入手、起股、中股、後股、束股這八個部分組成。清光緒三十一年(1905)年,科舉制度被廢除。

其次,聊聊科舉考試的流程,我們考察一下考試常考的明代的科舉流程。科舉流程整體為資格考試和正式考試。首先是童試,這是明代最低一級的考試,考中被稱為“生員”,俗稱“秀才”或“相公”,只有考中了生員,才有資格參加正式的科舉考試。正式的科舉考試分為三級:鄉試、會試和殿試。鄉試一般在省城、北京和南京舉行,可以理解為現在的省考。考試在秋天舉行,所以被稱為“秋闈”,在秋天發榜,發榜時桂花開,所以發榜被稱為“桂榜”。鄉試考中者被稱為舉人,比如范進中舉。鄉試的第一名被稱為“解元”,比如唐伯虎點秋香中唐伯虎被稱為唐解元,說明其在鄉試中取得第一名。接著是會試,會試在京城考,是一種全國性考試,可以理解為現在的國考。一般由禮部主持,因此被稱為“禮闈”,因為在春天舉行,所以被稱為“春闈”。春天舉行,春天發榜,發榜時杏花開,所以發榜被稱為“杏榜”。考中者被稱為“貢士”,第一名被稱為“會元”。最高一級考試是殿試,在皇宮舉行,一般皇帝親自監考,考中者稱為進士,被稱為“天子門生”。因為榜文是金色的,所以被稱為金榜,即我們常說的“金榜題名”。榜文內容中進士有三甲,一甲有三名,即狀元、榜眼和探花。

上述是關於科舉考試的一些常考的知識點,希望對大家有所幫助。

常德事業單位考試公共基礎知識:科舉制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