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玉树囊谦县 香曲河边脱贫梦

央广网囊谦5月2日消息(记者张雷 通讯员杨慧瑾 董亚洁 曲田)青海省玉树藏族自治州囊谦县曾是玉树州历史上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也是历史上茶马古道、唐蕃古道、古盐道的重要节点,有着“先有囊谦后有玉树”的说法。

在这块钟灵毓秀之地,藏酒酿制、黑陶技艺、绣刻艺术,流传千年。随着政策扶持,这些“宝藏”级的技艺,接轨市场,成为群众脱贫致富的重要产业。

清晨,位于香曲河畔的囊谦县扶贫产业园如往常一样打开大门,园区职工有序进入各自车间,他们大部分是来自县属各乡村的牧民群众。

囊谦盛产黑青稞,经过发酵、蒸发等土法酿制工艺,珍稀高寒的黑青稞变身成了风味独特的娘拉藏酒。这是一家酿酒专业合作社,源自囊谦县素有“藏酒之乡”美誉的娘拉乡。合作社投资中,包含了娘拉乡娘多村19户建档立卡贫困户的到户扶贫产业资金。

囊谦县山娘拉乡娘多村村民扎西代穷告诉记者:“我们几个青年人带头办了一个酒厂,每家每户现在也酿酒,如果他们的质量达标的话,我们就收过来,然后包装,销售出去。”

囊谦县扶贫产业园在县城所在地香达镇的东南部,2017年建成,目前已有16家扶贫企业入驻。囊谦县吉曲乡山荣村古陶器传承工程中心是其中一家,拉坯、晾晒、修整、压光、绘制,正在进行就是名闻遐迩的囊谦黑陶制作。

古陶器传承工程中心成员昂老告诉记者:“以前这家黑陶企业在距离县城近百公里外的吉曲乡山荣村,黑陶做好了,运输和销售都特别不方便。搬到产业园之后,问题都解决了,储藏也方便。现在我们正在考虑如何创新,让更多人爱上黑陶。”

山荣村是远近闻名的“黑陶之乡”,这些黑陶艺人同出于山荣村扎旺老人的传承。22岁的白玛央措学习黑陶技艺已有五年时间,她和弟弟一同在产业园从事黑陶制作。每天早九点上班,晚七点下班,月收入在3000到4000元。

白玛央措告诉记者:“我和弟弟从六岁开始跟爷爷学作黑陶,到我们这里已经是传承的第五代,现在黑陶手艺已经从我们家传承到了全村,带动家家户户脱贫致富。”

有了产业支撑,脱贫就有了稳固根基。在囊谦县扶贫产业园大大小小的扶贫车间里,大家正在用智慧和双手编织着一个个产业脱贫致富的梦想,也表达着对国家和人民的美好祝福。

囊谦噶玛博秀刻画艺术有限公司雕塑老师江洋格来有一身家传的雕刻好手艺,他和弟弟合伙创办了一家刻画艺术企业。和入驻产业园的其他企业一样,这家企业也招收了来自江洋格来家乡的20名富余劳动力做学徒。这是一件他在疫情防控期间创作的以钟南山院士为原型的泥塑作品。

江洋格来说:“钟南山院士对这次抗击疫情贡献特别大,疫情开始后,我就一直在雕刻,雕刻了一个多月,现在基本完成了。”

一个产业链接一个乡村,一个车间辐射多个贫困家庭。特色产业发展起来了,销售难题如何破解?入驻的合作社、企业纷纷搭上了产业园发展的“快车”,借力政策扶持、平台推介宣传,这些扶贫特色产品从“深闺人未识”到“远销省内外”,逐步迈向国内外大市场。

囊谦县吉尼赛乡瓦作村麻古队社种植养殖农牧民合作社负责人江西介绍:“我们合作社的黑青稞系列产品等已经通过了国务院扶贫办的审核,所有的产品都上架到消费扶贫平台,相信我们的产品肯定能卖得越来越好。”

玉树岗帝斯地方土特产有限公司负责人代青巴措告诉记者:“我们到北京、上海、深圳等地,通过展览和推销的方式,现在越来越多的人知道我们这儿藏香的品种和质量,打电话向我们预订。”

囊谦县尕羊乡岗巴合作社责人兰桑告诉记者:“我们的藏香主要销售在内地,还在淘宝上面销售。销量每个月3500盒左右,收入9万到15万元左右。”

囊谦乃嘉玛唐卡文化艺术有限公司负责人桑买对记者说:“现在这里村民、牧民生活条件都好了,有新房子以后都想在家挂一个唐卡,我们入驻进来以后知名度越来越高了,现在的订单都是排队式的。”

今年4月21日,青海省人民政府发出公告,包括玉树州囊谦县在内的17个县符合国家贫困县退出标准,正式脱贫摘帽。

囊谦县扶贫开发局局长郭晓荣表示:“囊谦县的产业起初是在囊谦区域范围内,属于星星之火,没有形成规模。通过企业孵化、拓展,通过囊谦县扶贫产业园整个运营管理,效益发挥各方面情况非常看好。”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