复兴中国文人画并“集大成”,赵孟頫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人物


复兴中国文人画并“集大成”,赵孟頫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人物

双松平远

前言:

《双松平远》赵孟頫用笔墨重新诠释李成,开文人画新篇章。明人王世贞说:“文人画起自东坡,至松雪敞开大门”。这句话客观地道出赵孟頫在中国绘画史上的地位。无论是研究中国绘画史,还是研究中国文人画史,赵孟頫都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人物。唐宋绘画的意趣在于诗画相融,文学造境,赵孟頫则用书法用笔改造了绘画,赵孟頫以后的文人画运动以其成功的实践,逐步取代宫廷画而演变为画坛的主流,引发这场变化当然是赵孟頫。赵孟頫可以说是中国艺术史上独一无二,董其昌大半辈子一直跟赵孟頫较劲,最后也无可奈何说赵孟頫是“书中龙象”。赵孟頫的贡献就是改造了山水画的两大派,李郭和董巨。怎么改造?两个字,“省减”。让文人可以根据自己的喜好操纵,改造,经典变成了素材。

复兴中国文人画并“集大成”,赵孟頫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人物


复兴中国文人画并“集大成”,赵孟頫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人物


复兴中国文人画并“集大成”,赵孟頫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人物


复兴中国文人画并“集大成”,赵孟頫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人物


元代绘画,尤其是重视表现的人文画,视为中国画史上最关键的变革

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仅93年,但在中国绘画史上却占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元朝结束了长达一个多世纪的南北分裂,幅员辽阔,横跨欧亚大陆,文化也同样复杂多样,多元并存的文化,使得中国原有的绘画传统失去崇高的地位,代表汉代文化的儒学也是一样的遭遇,

中国原有的绘画传统,在当时元人偏重装饰艺术的不同艺术观念之冲击下,面临着发展的困境。

元代绘画,尤其是重视表现的人文画,视为中国画史上最关键的变革,然其所以如此,实是由于当时所处的历史脉络所逼出来的。

崖山之后,南宋灭亡了,对于宋朝皇族出身的赵孟頫,更是刻骨铭心。1254年宋太祖赵匡胤之十世孙赵孟頫出生,世居湖州,文艺方面才华横溢,凝集了赵宋皇朝数百年以来讲究风雅的结晶,较之宋徽宗,可一点也不逊色,但他跟宋徽宗一样,出生在一个不合时宜的时代,南宋亡时,赵孟頫25岁,1286年赵孟頫接受朝廷的征召,前往大都任职,弃隐出仕,开始了他不尽人意的仕途。

赵孟頫在政治上虽无具体的建树,也没机会施展自己的抱负,但他在艺术方面,尤其是山水画,却在政治挫折之余,以个人的方式,不仅对传统进行重写与复兴,并且将之转化成新形式,确立了影响后世至巨的文人山水画传统。

究竟是什么赵孟頫想复兴的?

南宋时代的山水画,产生了马远,夏圭等名家,并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呈现人在自然中的美感,为山水画的发展在北宋之后创造了另一个巅峰,入元之后,马夏山水基本上被忽略了。

究竟是什么赵孟頫想复兴的呢,他不想被动延续某种画风,他关心的是如何让中国山水画传统中的古代典范,经过他的重新诠释之后,获得全新的生命,再造一个足以安顿心灵的理想境地,这与朱熹一个世纪前以“集大成”来重新诠释,复兴儒学传统的做法异曲同工。是对山水画本质的反思,达到“畅神”,这是历史上将山水画定义为一种与“道”相呼应之理想内在自然的理念源头。

赵孟頫在山水画创作上的理念,充分地体现在完成于1296年的《鹊华秋色》图之上。刻意不用当时常见的复杂变化的构图,只是以树与山的组合作一等距离的三点式简单配置。类似王维的空间布局。而其树形的简朴,山体的几近三角与半圆的几何造型。也有类似的古拙意味。中段前景的树丛坡渚,则是跳过流行的形象,

直取五代董源山水中的特定母题,赵孟頫对古代绘画形式的理解十分透彻。赵孟頫的师法古人也与钱选等人的浪漫想象不同,而且有清楚的理性主义。

复兴中国文人画并“集大成”,赵孟頫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人物

鹊华秋色


赵孟頫书法入画

师古的目的并不在于如实模仿古人,而是在自我的诠释之下,使其重获意义,

精于书法的赵孟頫,便是以其书法性的用笔来建立个人的诠释体系。来赋予新的表现内涵。《鹊华秋色》画面上几乎不用水墨渲染,而多用中锋线条,圆转绵长而有起伏,可谓与楷书之运笔相通。这些线条在描述物象之际,其本身之交错与律动,干笔淡墨的铺陈,又自有其一种平淡和畅的韵致,将原本古拙形象所可能有的不自然,转化成与董源不同的平淡天真。


复兴中国文人画并“集大成”,赵孟頫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人物

鹊华秋色


赵孟頫这样援用书法入画的做法,在南宋有过若干尝试,但是他则是最早有意识地以之有系统地诠释古代形象。《双松平远》图,是赵孟頫处理《鹊华秋色》未触及的李成传统。《双松平远》基本放弃了北宋郭熙以来的巨碑山水形式,而回归到李成的寒林平远山水,但又将之改为横卷形式,寒林简化成双松,并与平远山水左右并列,原来李成广阔无垠的空间感虽不复存在,但母题则更具图像之表现力,赵孟頫此时所使用的线条系统乃出自草书之笔意,以草书之飞白法,诠释了李成的“石如云动”,特见新意,后来则成为他在枯木竹石中的独特风格因子。

赵孟頫用笔诠释之复古山水形象,反过来也丰富了作品本身的表现内涵。在赵孟頫的笔下,鹊华秋色不仅止于齐地风光的描绘,全幅山水已无光线与空气的表现。成为超越现实时空,温雅和畅而又古意盎然的理想世界,这一方面是召唤周密归来的梦境故乡,也是对周密隐逸性格的山水诠释,另一方面是赵孟頫困顿心灵的寄托。他试图实践他在政治上无法达成的救赎使命。

《双松平远》,他在画上所作的山水完全与外在实景无关。在不同用笔的诠释之下,它不止复现了李成山水的骨肉,而且重新发现了其中久被忽视的道德内涵,双松在凝缓的用笔与挺拔但疏落含蓄的造型共同诠释下,被转化成孤高的在野君子。整个山水也因变成此不遇君子寻求心灵寄托之处,远方小舟上的钧者可视为超越现实返归平静心境的投射。在理想之中还带有无法祛除的寂寞之感。李成是身处乱世的不遇儒士,赵孟頫虽有官职,但心情却很契合。

复兴中国文人画并“集大成”,赵孟頫是一个不可绕开的关键人物

双松平远


赵孟頫在文化上的不懈努力,以这种山水画树立了一个文人艺术的典范。在他之后具有文人背景的元代画家,于山水画大都取其复古风格作为他们心目中理想的隐居世界,师法关系十分明显。赵孟頫的山水画则是明代文人的风格源头,董其昌所提倡的正宗理论,亦以此为基石。

结语

赵孟頫的书画是靠他那支笔,董其昌的书画,除了靠笔,还要靠他那张嘴,包括傅山也是。他们都做自我宣传。赵孟頫书法和别人最大的区别就是有生气,见笔法。“超唐迈宋,直接右军”。赵孟頫在绘画方面改造了李郭,董巨。但实际上 跟他们有天壤之别。赵孟頫的“逸笔草草,不求形似”影响了后来的倪云林,黄公望,给明清文人画指了一个可行的实践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