復興中國文人畫並“集大成”,趙孟頫是一個不可繞開的關鍵人物


復興中國文人畫並“集大成”,趙孟頫是一個不可繞開的關鍵人物

雙松平遠

前言:

《雙松平遠》趙孟頫用筆墨重新詮釋李成,開文人畫新篇章。明人王世貞說:“文人畫起自東坡,至松雪敞開大門”。這句話客觀地道出趙孟頫在中國繪畫史上的地位。無論是研究中國繪畫史,還是研究中國文人畫史,趙孟頫都是一個不可繞開的關鍵人物。唐宋繪畫的意趣在於詩畫相融,文學造境,趙孟頫則用書法用筆改造了繪畫,趙孟頫以後的文人畫運動以其成功的實踐,逐步取代宮廷畫而演變為畫壇的主流,引發這場變化當然是趙孟頫。趙孟頫可以說是中國藝術史上獨一無二,董其昌大半輩子一直跟趙孟頫較勁,最後也無可奈何說趙孟頫是“書中龍象”。趙孟頫的貢獻就是改造了山水畫的兩大派,李郭和董巨。怎麼改造?兩個字,“省減”。讓文人可以根據自己的喜好操縱,改造,經典變成了素材。

復興中國文人畫並“集大成”,趙孟頫是一個不可繞開的關鍵人物


復興中國文人畫並“集大成”,趙孟頫是一個不可繞開的關鍵人物


復興中國文人畫並“集大成”,趙孟頫是一個不可繞開的關鍵人物


復興中國文人畫並“集大成”,趙孟頫是一個不可繞開的關鍵人物


元代繪畫,尤其是重視表現的人文畫,視為中國畫史上最關鍵的變革

由蒙古人建立的元朝,僅93年,但在中國繪畫史上卻佔有特殊重要的地位。元朝結束了長達一個多世紀的南北分裂,幅員遼闊,橫跨歐亞大陸,文化也同樣複雜多樣,多元並存的文化,使得中國原有的繪畫傳統失去崇高的地位,代表漢代文化的儒學也是一樣的遭遇,

中國原有的繪畫傳統,在當時元人偏重裝飾藝術的不同藝術觀念之衝擊下,面臨著發展的困境。

元代繪畫,尤其是重視表現的人文畫,視為中國畫史上最關鍵的變革,然其所以如此,實是由於當時所處的歷史脈絡所逼出來的。

崖山之後,南宋滅亡了,對於宋朝皇族出身的趙孟頫,更是刻骨銘心。1254年宋太祖趙匡胤之十世孫趙孟頫出生,世居湖州,文藝方面才華橫溢,凝集了趙宋皇朝數百年以來講究風雅的結晶,較之宋徽宗,可一點也不遜色,但他跟宋徽宗一樣,出生在一個不合時宜的時代,南宋亡時,趙孟頫25歲,1286年趙孟頫接受朝廷的徵召,前往大都任職,棄隱出仕,開始了他不盡人意的仕途。

趙孟頫在政治上雖無具體的建樹,也沒機會施展自己的抱負,但他在藝術方面,尤其是山水畫,卻在政治挫折之餘,以個人的方式,不僅對傳統進行重寫與復興,並且將之轉化成新形式,確立了影響後世至巨的文人山水畫傳統。

究竟是什麼趙孟頫想復興的?

南宋時代的山水畫,產生了馬遠,夏圭等名家,並以“情景交融”的方式呈現人在自然中的美感,為山水畫的發展在北宋之後創造了另一個巔峰,入元之後,馬夏山水基本上被忽略了。

究竟是什麼趙孟頫想復興的呢,他不想被動延續某種畫風,他關心的是如何讓中國山水畫傳統中的古代典範,經過他的重新詮釋之後,獲得全新的生命,再造一個足以安頓心靈的理想境地,這與朱熹一個世紀前以“集大成”來重新詮釋,復興儒學傳統的做法異曲同工。是對山水畫本質的反思,達到“暢神”,這是歷史上將山水畫定義為一種與“道”相呼應之理想內在自然的理念源頭。

趙孟頫在山水畫創作上的理念,充分地體現在完成於1296年的《鵲華秋色》圖之上。刻意不用當時常見的複雜變化的構圖,只是以樹與山的組合作一等距離的三點式簡單配置。類似王維的空間佈局。而其樹形的簡樸,山體的幾近三角與半圓的幾何造型。也有類似的古拙意味。中段前景的樹叢坡渚,則是跳過流行的形象,

直取五代董源山水中的特定母題,趙孟頫對古代繪畫形式的理解十分透徹。趙孟頫的師法古人也與錢選等人的浪漫想象不同,而且有清楚的理性主義。

復興中國文人畫並“集大成”,趙孟頫是一個不可繞開的關鍵人物

鵲華秋色


趙孟頫書法入畫

師古的目的並不在於如實模仿古人,而是在自我的詮釋之下,使其重獲意義,

精於書法的趙孟頫,便是以其書法性的用筆來建立個人的詮釋體系。來賦予新的表現內涵。《鵲華秋色》畫面上幾乎不用水墨渲染,而多用中鋒線條,圓轉綿長而有起伏,可謂與楷書之運筆相通。這些線條在描述物象之際,其本身之交錯與律動,幹筆淡墨的鋪陳,又自有其一種平淡和暢的韻致,將原本古拙形象所可能有的不自然,轉化成與董源不同的平淡天真。


復興中國文人畫並“集大成”,趙孟頫是一個不可繞開的關鍵人物

鵲華秋色


趙孟頫這樣援用書法入畫的做法,在南宋有過若干嘗試,但是他則是最早有意識地以之有系統地詮釋古代形象。《雙松平遠》圖,是趙孟頫處理《鵲華秋色》未觸及的李成傳統。《雙松平遠》基本放棄了北宋郭熙以來的巨碑山水形式,而回歸到李成的寒林平遠山水,但又將之改為橫卷形式,寒林簡化成雙松,並與平遠山水左右並列,原來李成廣闊無垠的空間感雖不復存在,但母題則更具圖像之表現力,趙孟頫此時所使用的線條系統乃出自草書之筆意,以草書之飛白法,詮釋了李成的“石如雲動”,特見新意,後來則成為他在枯木竹石中的獨特風格因子。

趙孟頫用筆詮釋之復古山水形象,反過來也豐富了作品本身的表現內涵。在趙孟頫的筆下,鵲華秋色不僅止於齊地風光的描繪,全幅山水已無光線與空氣的表現。成為超越現實時空,溫雅和暢而又古意盎然的理想世界,這一方面是召喚周密歸來的夢境故鄉,也是對周密隱逸性格的山水詮釋,另一方面是趙孟頫困頓心靈的寄託。他試圖實踐他在政治上無法達成的救贖使命。

《雙松平遠》,他在畫上所作的山水完全與外在實景無關。在不同用筆的詮釋之下,它不止復現了李成山水的骨肉,而且重新發現了其中久被忽視的道德內涵,雙松在凝緩的用筆與挺拔但疏落含蓄的造型共同詮釋下,被轉化成孤高的在野君子。整個山水也因變成此不遇君子尋求心靈寄託之處,遠方小舟上的鈞者可視為超越現實返歸平靜心境的投射。在理想之中還帶有無法祛除的寂寞之感。李成是身處亂世的不遇儒士,趙孟頫雖有官職,但心情卻很契合。

復興中國文人畫並“集大成”,趙孟頫是一個不可繞開的關鍵人物

雙松平遠


趙孟頫在文化上的不懈努力,以這種山水畫樹立了一個文人藝術的典範。在他之後具有文人背景的元代畫家,于山水畫大都取其復古風格作為他們心目中理想的隱居世界,師法關係十分明顯。趙孟頫的山水畫則是明代文人的風格源頭,董其昌所提倡的正宗理論,亦以此為基石。

結語

趙孟頫的書畫是靠他那支筆,董其昌的書畫,除了靠筆,還要靠他那張嘴,包括傅山也是。他們都做自我宣傳。趙孟頫書法和別人最大的區別就是有生氣,見筆法。“超唐邁宋,直接右軍”。趙孟頫在繪畫方面改造了李郭,董巨。但實際上 跟他們有天壤之別。趙孟頫的“逸筆草草,不求形似”影響了後來的倪雲林,黃公望,給明清文人畫指了一個可行的實踐方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