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动“双循环”战略实施的几个重要抓手

推动“双循环”战略实施的几个重要抓手

2020年5月1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首次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9月1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深改委十五次会议上强调,加快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根据我国发展阶段、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战略决策,是事关全局的系统性深层次变革。要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推动更深层次改革,实行更高水平开放,为构建新发展格局提供强大动力。

“以内循环为主体,国内外双循环发展”,加强和改善“供给端”,加强经济转型升级,提升中国在全球供应链中的地位,提高对国内外的高端供给能力,不失为一个较好的战略抉择。

推动“双循环”战略实施的几个重要抓手

认识“双循环”发展战略

今年以来,全球疫情肆虐、世界经济下行,国际市场严重萎缩,国内经济正在逐步恢复。在此刻,我国提出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新发展格局。

那么,如何理解认识“双循环”发展格局呢?我们认为“双循环”发展战略的重要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①“双循环”是经济强国发展的必然趋势。

经济学家新经济地理理论揭示的“国内市场效应”原理表明,那些拥有相对较大的国内市场需求的国家将成为净出口国。而国内大市场循环可以支撑国内企业参与国际经济大循环,国内经济循环与国际经济循环可以在功能上实现互补,而国内市场需求较小的小国经济则不具备这种优势。世界主要工业化大国均具有一个共性特征,即通过国内市场的培育和开发,进而以此为基础实现向国际市场扩张,这是一种典型的“先内后外、内外并举”的发展路径。

因此,我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首要任务就是转变以出口导向为特征的发展模式,充分发挥我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以国内市场效应作为国内经济循环主战场和国际经济循环相连接的“桥梁”。

比如,我们有巨大规模的国内市场需求,今年已经超过40万亿元人民币,明年消费品市场就会超过美国,我们的房地产市场2019年销售额是16万亿元,物流市场2019年是298万亿元。我们现在的市场总规模是400万亿元。我们有完善的制造业体系,39个大类、190余个中类、525个小类,联合国工业组织所规定的这些门类,我们一应俱全。而且我们在中低端的制造业、产业链条也有完整的产业体系。所以,我们能够依靠自己的制造能力满足中国这个大市场的需求,也就是说我们的供给能力和需求能力是匹配的,我们完全可以形成以国内市场为主体。

另外,由于中国经济体量大,2019年GDP总量相当于美国的67%,中国的零售总额已超美国,成为全球第一大零售消费市场。在全球产能过剩背景下,消费需求方有较强议价能力。此外,中国是全球120个国家的最大贸易伙伴,深度融入现有全球价值分工体系,能实现资源有效配置。短期内世界贸易离不开中国,外部循环也离不开中国,世界经济强国进行双循环发展这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

②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是辩证统一的关系。

构建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既涉及国内也涉及国际,既包括供给侧也包括需求侧,需要做好整体谋划和统筹安排。双循环战略体现了辩证思维,“对内扩大内需,对外提升产业链的安全”,包含四个方面的含义。

  • 一是我国的经济循环是国内国际双循环。两个循环不是相互隔离、彼此独立的,它们相互影响、相互交融、相互促进、相得益彰,犹如两个紧紧咬合的齿轮。

  • 二是双循环是以国内循环为主。首先满足国内需求作为发展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更多依靠构建完善的内需体系、形成国内循环来稳定我国经济增长。

  • 三是产业链和供应链是构建双循环的核心。脱离产业链供应链来谈双循环,就如同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四是通过参与国际循环,充分利用两个市场、两种资源,发挥我国最完整的工业体系和超大规模市场的优势,提高企业经营效率和竞争力;同时,如果有了国内循环,当国际循环出现风险时,我国经济也能够安全运行,从而提高我国产业链供应链的韧性、稳定性和安全性。

③我国已初步形成经济内外均衡协调发展的新局面。

2013-2019年,我国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与美国零售和食品服务销售总额之比上升了18个百分点,升至80.6%,国内市场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我们在引进来的同时也“走出去”,在“稳出口”的同时也“扩进口”,通过国内国际“双循环”,推动改革与开放相互促进,以“内循环”支撑“外循环”,以“外循环”带动“内循环”。

比如,根据海关最新公布的数据显示,今年7月份,中国外贸进出口2.93万亿元,增长6.5%。分配来看,中国出口1.69万亿元,增长10.4%;进口1.24万亿元,增长1.6%;贸易顺差4422.3亿元,增长45.9%。在当下全球经济困难的情况下有如此成绩是难能可贵的。尽管有诸多不稳定和不确定性以及阻力,甚至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我国经济发展仍有一些不易克服的困难,但我国基本盘并没有改变。

总之,我们在充分理解“双循环”发展战略的同时,还要注意几个要点,一是要有打“持久战”的思想准备;二是要把握内外结构规模的均衡,实现内循环做大、做全、做强,外循环把控力度,做到收放自如;三是要内外互补互进,实现双环流。以产业升级为先导,辅以方向准确投资,进而激活消费升级。

激发创新活力,推动“双循环”战略实施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提升产业链供应链现代化水平,大力推动科技创新,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打造未来发展新优势。那么,科技创新、核心技术和产业链供应链将是我们实施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战略的重点和抓手。这些抓手将会为增加社会有效供给,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培育新技术新产业提供不竭的动力。

①构建完整的国内需求消费体系。

消费是我国近些年拉动经济增长的第一动力。2019年零售市场规模超过40万亿元,消费支出对国内生产总值的贡献率为57.8%。今年,在国内疫情已基本得到控制的情况下,国内的旅游、出行、餐饮、娱乐基本恢复了常态,中国的消费市场又成为最大亮点。其中,汽车的销量继续增长,民航的国内客运量也逐渐恢复到年初的90%左右。酒店的入住率已回升至65%,大体回到了今年初的水平。电影院是相对较晚才恢复开放的,但是8月份以来,其日均票房收入相比7月底实现翻倍。另外,海外消费回流也促使内需消费增加,预计未来几年接近万亿左右回流到国内的高端汽车、奢侈品、化妆品、教育、旅游娱乐等众多领域。

  • 首先,中概股回归资本市场的步伐也在加快。有统计显示,2019年11月以来,随着阿里、京东、网易三家中概股龙头企业以两地上市的方式回归登陆港交所,中国企业利用不同市场优势、整合境内外资源有了前所未有的新机遇。

  • 其次,国内的电子家电、轻工、纺织服装、农产品等出口行业也提供了内销市场。

  • 再次,部分外贸企业正从传统批量生产转向个性化定制,网上销售、直播带货等消费新模式也快速发展,也为外贸企业打通了直接面对消费群体的销售渠道。但由于国内外标准不同或涉及品牌商标问题,部分外贸企业转向内销也面临一些困难。帮扶外贸企业渡过难关,稳住外贸外资基本盘是需要解决的难题之一。

总之,加快构建完整的内需体系,要发挥好投资对优化供给结构的关键性作用。要着力提高城乡居民的收入水平,特别是加大对中低收入群体的就业支持和收入补贴力度,完善高水平的社会保障体系,稳定居民和企业预期,打通制约居民消费和企业投资的痛点堵点,推动消费尽快恢复和有效投资加快释放,畅通国内循环。还要积极扩大优质商品和服务进口,满足国民不断升级的消费需求,通过发挥超大规模市场作用,让更多国家分享“中国机遇”,形成国际循环。

②新基建是“双循环”的重要抓手。

2020年3月初,中央政治局常委会召开会议提出,加快5G网络、数据中心等新型基础设施建设进度。国家发改委也明确将“新基建”的范围界定为信息基础设施、融合基础设施、创新基础设施三个方面。

今年国内基建从3月份持续恢复以来,在7月份基建方面的投资已经增长到8%以上,人们普遍认为,基础设施是衡量经济发展水平的重要指标,在短期有助于扩大内需,带动经济增长和增加就业。

目前,我国正抓住“新基建”机遇,加大对产业链供应链的整合,推动制造业升级和新兴产业发展。加快5G建设进度,打造人机物全面互联的工业互联网,大力发展新型智能化计算设施,推动实现信息、技术、产能等精准配置与高效对接,从而加强产业链供应链的协同。

③打造合作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

当前,新冠肺炎疫情在许多国家仍未根本缓解,全球产业链供应链重塑已经成为世界经济发展的明显趋势,有关发达国家和新兴经济体都已制定本国新的产业发展规划或对原有规划进行调整,同时加强外资审查和本国产业保护,吸引海外制造业回归或作出新的布局,使产业链供应链安全风险不期而至。

面对挑战,我们要按照中央的要求,主动作为,化危为机,全力维护好产业链、供应链安全,围绕产业链部署创新链、围绕创新链布局产业链,推动经济高质量发展和区域经济均衡发展。

我国成为“世界工厂”是国际分工发展与我国产业基础相结合的产物,也是我国改革开放后经济发展比较优势与发展路径、发展模式共同作用的结果。

过去我国产业培育和技术主要采取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的发展路径,但越来越面临两个挑战:从国内看,基础创新、原始创新相对滞后,创新的科学基础和教育基础等软环境出现瓶颈;从国际看,有关国家推动产业回归或转移、强化外资安全审查,以及对我国采取技术封锁政策。

那么,面对这些困难该怎么办?越是复杂的局面,越要保持冷静、客观和理性。

如今企业之间的竞争,本质是企业所在产业链之间的竞争,提高产业链的竞争力,不仅需要借助创新技术,还需要搭建起一个全生态、全链协同的平台。

推动“双循环”战略实施的几个重要抓手

打造合作共赢的产业链、供应链。要顺势而为,因“链”施策,多维度构建合作紧密的产业链、供应链网络。一是抓住国内劳动密集型产业向东盟等周边国家转移的机遇,推动国内企业向研发设计、品牌营销等产业链两端升级,并向东盟国家提供原料、设备、技术,构建“中国-东盟”劳动密集型产业链。二是加强与日本、韩国、新加坡等的合作,构建以电子信息为主的东亚高技术产业链。三是发挥我国钢铁、有色、石化、机械等重化工业的性价比优势,扩大与“一带一路”沿线国家的产能合作,利用沿线国家资源和市场,构建资本密集型产业链。四是支持中西部地区精准承接东部产业转移,加大土地、资金、技术、人才、环境容量等政策倾斜力度,打造成本洼地,培育一批新兴的制造业基地,构建“东部设计-中西部加工”产业链。

对于内循环要考虑到内部的产业链要怎样能够比较完善,不被外部冲击而影响到整体企业。要形成内循环,就要拉动人们就业,提高他们的技能和收入。中国是全球第一大商品贸易大国,外部市场对中国的发展和工业化升级都很重要。我们在保证外循环的同时,还要控制部分转移生产,要让工业化产生的利润能够受益于部分工业转移的进程,以此来建设我们的“朋友圈”,与他们共享工业化利润的成果。

总之,构建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一次卧薪尝胆与自我强化,是一次加速补短板、加速产业升级和产品换代难得的有利机遇。因此,我们要在党中央领导下,团结一心,激发创新活力,敢想敢干,依靠我国坚实的经济基础和国家实力,让双循环发展战略,为“十四五”规划的顺利实施和实现中国百年伟大复兴梦做出贡献。

文/张银平

本文刊载于《中外企业文化》2020年10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