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好黃河故事 守好我們的根

我是誰?從哪裡來?要到哪裡去?這是道艱難的哲學命題,無數風流人物窮其一生也沒有找到滿意的答案。

世人或遺世獨立,或隨波逐流,或年少得志,或老來迷惘。隨時光荏苒,歲月如梭,然而,總有一個地方能讓自己的靈魂得以安然、得以撫慰,總有一個地方讓自己無論處在哪裡都魂牽夢繞、百看不厭。就像那條自天上而來,奔流千古的河,數千年如巨龍般盤旋奔騰,哺育、溫暖著沿河子民,數千年如大樹的根一樣,維繫、牽掛著沿河子民,讓無數子民親切的稱為“黃河.母親河”。

歷經數千年,今日我們仍能有幸感受到黃河的激盪與溫情,可如果我們仍向過去那般任性、漠視、無所謂,恣意汲取,那麼再歷數千年,“黃河之水天上來”、“黃河遠去白雲間”、“九曲黃河萬里沙”這些詩句可能只能在古詩中憑弔。保護母親河,講好黃河故事,傳承好黃河文化,刻不容緩!

滔滔黃河水與呂梁的情結早在大禹治水前就有了交集,數千年來滄海桑田,悲歡離合,然而彼此的依託早已超越了歲月,亙古長存。黃河呂梁段途徑興縣、臨縣、柳林、石樓4縣19個鄉鎮110個行政村,共296公里,可以說呂梁三分一的縣區直接受她哺育,凝結成了獨特的區域文化。

有紅色文化,以興縣蔡家崖晉綏革命紀念館、柳林三交劉志丹紀念館為主,記錄了抗戰時期我們黨、我們呂梁英雄們在黃河區域運籌帷幄、不畏犧牲的艱辛奮鬥史。

有古渡口文化,以臨縣磧口古鎮、三交古鎮為主,特別是磧口古鎮有“九曲黃河第一鎮”的美稱,由於古鎮背靠臥虎山,面臨黃河和湫水河,水陸交通非常便利,得天獨厚的地理條件,創造了燦爛的黃河古渡口文化。

有商周文化,以柳林縣高紅遺址、石樓天下黃河第一灣區域為主,如出土於石樓桃花者村的“龍形觥”就是姜子牙送給其岳父的陪葬品,是絕世國寶,這一件件文物對於研究當時活動在黃河一帶的商周史有著巨大的意義。

講好黃河故事 守好我們的根


習總書記指出:“治理黃河,要深入挖掘黃河文化蘊含的時代價值,講好“黃河故事”,延續歷史文脈,堅定文化自信,為實現中華民族偉大復興的中國夢凝聚精神力量”。作為呂梁人,必須要系統的學習整理好發生在呂梁的黃河故事;要從中小學生開始,有意識的傳播好黃河故事;要充分利用紅棗節、土豆節、酒文化博覽會等影響力大的節日活動,傳播黃河故事,從全社會營造保護黃河文化,傳承黃河精神的濃厚文化氛圍。只有讓所有老百姓瞭解黃河在呂梁的文化,瞭解呂梁在黃河文化史中的重要性,增加對黃河的感情,才能增加黃河兒女的文化自信,形成人人參與保護黃河的自覺。

在宣傳學習黃河故事的同時,我們還必須有所行動。

對於呂梁來說,黃河保護與開發,絕不僅僅是某一個縣市的工作,而應當作一盤棋來統籌考慮。一是把黃河的保護髮展與全國黃河保護髮展同步推進,主動融入全國黃河治理的大圈子,黃河文化發展的大圈子。二是

統籌好本地區沿黃四縣的黃河保護與開發,要因地制宜堅持“有多少湯泡多少饃”。要成立呂梁市黃河保護開發工作機構,抽調政策研究、農業水利、宣傳文化等各方面專業人員充實隊伍,一盤棋從北向南整合黃河沿岸資源,加強黃河治理保護。比如黃河旅遊開發,可通力打造“呂梁黃河精品遊路線”,從興縣開始到石樓乘舟而下,品黃河風情、讀紅色紀念、遊古渡古鎮、覽商周遺址,期間配騎馬射箭、漂流激情、特色小吃充實,又有休閒農莊、廟宇樓閣點綴,必定能形成完整而又特色的文化產業鏈,切實造福沿黃居民,從而達到習總書記“讓黃河成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目的。三是加大基礎投入,因地制宜做好水土保護和水災防範工作,要引進先進的保護管理理念和保護管理工具,特別是利用好信息時代的技術優勢,對呂梁黃河段實施好動態監測,動態管理。

9月25日,市委書記李正印主持召開呂梁黃河文化保護傳承弘揚座談會,這是呂梁人民又一次對黃河文化的深入研究與佈局,相信匯集呂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黃河文化一定能在呂梁綻放出璀璨奪目的光彩。

當然,推動黃河流域生態保護和高質量發展,絕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們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那麼,就從當下開始吧,讓我們接過前輩們的接力棒,堅持“造福人民”的理念,講好黃河故事,傳承好黃河文化,守住我們的根,守好我們的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