讲好黄河故事 守好我们的根

我是谁?从哪里来?要到哪里去?这是道艰难的哲学命题,无数风流人物穷其一生也没有找到满意的答案。

世人或遗世独立,或随波逐流,或年少得志,或老来迷惘。随时光荏苒,岁月如梭,然而,总有一个地方能让自己的灵魂得以安然、得以抚慰,总有一个地方让自己无论处在哪里都魂牵梦绕、百看不厌。就像那条自天上而来,奔流千古的河,数千年如巨龙般盘旋奔腾,哺育、温暖着沿河子民,数千年如大树的根一样,维系、牵挂着沿河子民,让无数子民亲切的称为“黄河.母亲河”。

历经数千年,今日我们仍能有幸感受到黄河的激荡与温情,可如果我们仍向过去那般任性、漠视、无所谓,恣意汲取,那么再历数千年,“黄河之水天上来”、“黄河远去白云间”、“九曲黄河万里沙”这些诗句可能只能在古诗中凭吊。保护母亲河,讲好黄河故事,传承好黄河文化,刻不容缓!

滔滔黄河水与吕梁的情结早在大禹治水前就有了交集,数千年来沧海桑田,悲欢离合,然而彼此的依托早已超越了岁月,亘古长存。黄河吕梁段途径兴县、临县、柳林、石楼4县19个乡镇110个行政村,共296公里,可以说吕梁三分一的县区直接受她哺育,凝结成了独特的区域文化。

有红色文化,以兴县蔡家崖晋绥革命纪念馆、柳林三交刘志丹纪念馆为主,记录了抗战时期我们党、我们吕梁英雄们在黄河区域运筹帷幄、不畏牺牲的艰辛奋斗史。

有古渡口文化,以临县碛口古镇、三交古镇为主,特别是碛口古镇有“九曲黄河第一镇”的美称,由于古镇背靠卧虎山,面临黄河和湫水河,水陆交通非常便利,得天独厚的地理条件,创造了灿烂的黄河古渡口文化。

有商周文化,以柳林县高红遗址、石楼天下黄河第一湾区域为主,如出土于石楼桃花者村的“龙形觥”就是姜子牙送给其岳父的陪葬品,是绝世国宝,这一件件文物对于研究当时活动在黄河一带的商周史有着巨大的意义。

讲好黄河故事 守好我们的根


习总书记指出:“治理黄河,要深入挖掘黄河文化蕴含的时代价值,讲好“黄河故事”,延续历史文脉,坚定文化自信,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凝聚精神力量”。作为吕梁人,必须要系统的学习整理好发生在吕梁的黄河故事;要从中小学生开始,有意识的传播好黄河故事;要充分利用红枣节、土豆节、酒文化博览会等影响力大的节日活动,传播黄河故事,从全社会营造保护黄河文化,传承黄河精神的浓厚文化氛围。只有让所有老百姓了解黄河在吕梁的文化,了解吕梁在黄河文化史中的重要性,增加对黄河的感情,才能增加黄河儿女的文化自信,形成人人参与保护黄河的自觉。

在宣传学习黄河故事的同时,我们还必须有所行动。

对于吕梁来说,黄河保护与开发,绝不仅仅是某一个县市的工作,而应当作一盘棋来统筹考虑。一是把黄河的保护发展与全国黄河保护发展同步推进,主动融入全国黄河治理的大圈子,黄河文化发展的大圈子。二是

统筹好本地区沿黄四县的黄河保护与开发,要因地制宜坚持“有多少汤泡多少馍”。要成立吕梁市黄河保护开发工作机构,抽调政策研究、农业水利、宣传文化等各方面专业人员充实队伍,一盘棋从北向南整合黄河沿岸资源,加强黄河治理保护。比如黄河旅游开发,可通力打造“吕梁黄河精品游路线”,从兴县开始到石楼乘舟而下,品黄河风情、读红色纪念、游古渡古镇、览商周遗址,期间配骑马射箭、漂流激情、特色小吃充实,又有休闲农庄、庙宇楼阁点缀,必定能形成完整而又特色的文化产业链,切实造福沿黄居民,从而达到习总书记“让黄河成为造福人民的幸福河”的目的。三是加大基础投入,因地制宜做好水土保护和水灾防范工作,要引进先进的保护管理理念和保护管理工具,特别是利用好信息时代的技术优势,对吕梁黄河段实施好动态监测,动态管理。

9月25日,市委书记李正印主持召开吕梁黄河文化保护传承弘扬座谈会,这是吕梁人民又一次对黄河文化的深入研究与布局,相信汇集吕梁人民的智慧和力量,黄河文化一定能在吕梁绽放出璀璨夺目的光彩。

当然,推动黄河流域生态保护和高质量发展,绝非一朝一夕的事,需要我们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懈努力。那么,就从当下开始吧,让我们接过前辈们的接力棒,坚持“造福人民”的理念,讲好黄河故事,传承好黄河文化,守住我们的根,守好我们的根。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