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中喜欢林黛玉的读者多些还是喜欢薛宝钗的多些,为什么?

微雨简记


《红楼梦》中喜欢林黛玉的读者多些还是喜欢薛宝钗的多些,为什么?

我喜欢林黛玉多一些,尽管林黛玉非常小心眼,动不动还爱哭使小性子。心思细密,敏感异常,多愁善感,多思多虑,清高超逸,心胸高洁, 她任性,率真自然,执着地追求着爱情和艺术,憧憬着那诗与美地天地。但是非常喜欢林黛玉的诗句,她的诗在《红楼梦》里是无人能及的,充满灵性。特别是林黛玉的《葬花词》如泣如诉:

《葬花词》

花谢花飞花满天,红消香断有谁怜?

游丝软系飘春榭,落絮轻沾扑绣帘。

闺中女儿惜春暮,愁绪满怀无释处;

手把花锄出绣帘,忍踏落花来复去?

柳丝榆英自芳菲,不管桃飘与李飞;

桃李明年能再发,明年闺中知有谁?

三月香巢已垒成,梁间燕子太无情!

明年花发虽可啄,却不道人去梁空巢也倾。

一年三百六十日,风刀霜剑严相逼;

明媚鲜妍能几时,一朝飘泊难寻觅。

花开易见落难寻,阶前闷杀葬花人;

独把花锄泪暗洒,洒上空枝见血痕。

杜鹃无语正黄昏,荷锄归去掩重门;

青灯照壁人初睡,冷雨敲窗被未温。

怪奴底事倍伤神?半为怜春半恼春。

怜春忽至恼忽去,至又无言去不闻。

昨宵庭外悲歌发,知是花魂与鸟魂?

花魂鸟魂总难留,鸟自无言花自羞;

愿奴胁下生双翼,随花飞到天尽头。

天尽头,何处有香丘?

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

尔今死去侬收葬,未卜侬身何日丧?

侬今葬花人笑痴,他年葬侬知是谁?

试看春残花渐落,便是红颜老死时。

一朝春尽红颜老,花落人亡两不知!

黛玉葬花于此时此地,而黛玉也是死于此时,被葬于此地。桃瓣是春尽而落,黛玉的生命也是春尽而逝!黛玉用诗来预言了自己的命运,虽然悲惨,不也是一种幸福吗?

还有林黛玉的《秋窗风雨夕》

秋花惨淡秋草黄,耿耿秋灯秋夜长。

已觉秋窗秋不尽,那堪风雨助凄凉!

助秋风雨来何速?惊破秋窗秋梦绿。

抱得秋情不忍眠,自向秋屏移泪烛。

泪烛摇摇爇短檠,牵愁照恨动离情。

谁家秋院无风入?何处秋窗无雨声?

罗衾不奈秋风力,残漏声催秋雨急。

连宵霢霢复飕飕,灯前似伴离人泣。

寒烟小院转萧条,疏竹虚窗时滴沥。

不知风雨几时休,已教泪洒窗纱湿。

全诗用韵隽永、多变,与抒发感情相辅相成,相互辉映,真是珠联璧合,使人回味无穷。

林黛玉的《桃花行》

桃花帘外东风软,桃花帘内晨妆懒。

帘外桃花帘内人,人与桃花隔不远。

东风有意揭帘栊,花欲窥人帘不卷。

桃花帘外开仍旧,帘中人比桃花瘦。

花解怜人花亦愁,隔帘消息风吹透。

风透帘栊花满庭,庭前春色倍伤情。

闲苔院落门空掩,斜日栏杆人自凭。

凭栏人向东风泣,茜裙偷傍桃花立。

桃花桃叶乱纷纷,花绽新红叶凝碧。

雾裹烟封一万株,烘楼照壁红模糊。

天机烧破鸳鸯锦,春酣欲醒移珊枕。

侍女金盆进水来,香泉影蘸胭脂冷!

胭脂鲜艳何相类,花之颜色人之泪。

若将人泪比桃花,泪自长流花自媚。

泪眼观花泪易干,泪干春尽花憔悴。

憔悴花遮憔悴人,花飞人倦易黄昏。

一声杜宇春归尽,寂寞帘栊空月痕!

海棠诗社建立后只做了几次诗,大观园中变故迭起,诗社一散就是一年。现在,大家看了黛玉这首诗,提起兴来,重建诗社,改称桃花社。

《 葬花吟》既是宝黛悲剧的总的象征,广义地看又不妨当作“是大观园诸艳之归源小引。”(第二十七回脂批)《秋窗风雨夕》隐示宝黛诀别后,黛玉“枉自嗟呀”的情景。《桃花行》则专为命薄如桃花的林黛玉的夭亡预作象征性的写照。作者描写宝玉读这首诗的感受说:“宝玉看了,并不称赞,却滚下泪来,便知出自黛玉。”并且借对话点出这是“哀音”。不过,作者是很含蓄而有分寸的,他只把这种象征或暗示写到隐约可感觉到的程度,并不把全诗句句都写成预言,否则,不但违反现实生活的真实,在艺术上也就不可取了。

薛宝钗在我看来就是一个结婚后相夫教子,贤惠的妻子。是一个会处事,有修养的大家闺秀。很多男人喜欢这类型的贤妻良母型。

就诗词来说,林黛玉属于清泉,清澈,自然,透明,甘甜,可遇不可求。

薛宝钗则属于市面上的井水,清凉,朴素,圆润,温和。可以说是封建社会调教出来中规中矩的大小姐。

我们来看下薛宝钗的词;《临江仙.柳絮》

白玉堂前春解舞,东风卷得均匀。蜂团蝶阵乱纷纷。几曾随逝水,岂必委芳尘。

万缕千丝终不改,任他随聚随分。韶华休笑本无根,好风频借力,送我上青云!

《咏白海棠》

珍重芳姿昼掩门,自携手瓮灌苔盆。

胭脂洗出秋阶影,冰雪招来露砌魂。

淡极始知花更艳,愁多焉得玉无痕。

欲偿白帝凭清洁,不语婷婷日又昏。

薛宝钗性格:她比许多人更聪明知道无法改变这个社会,所以她选择了去适应那个时代。其身上既汇聚了封建时代女性的闪亮之处,又透露着浓重的封建主义思想,朴素淡雅,为人豁达,脾气特别好。男人理想中的好妻子的典范。

我认为喜欢薛宝钗的更多一些,但是我喜欢林黛玉,从她的诗词里感受那种天生的空灵。这与她成长环境分不开的。成长中的各方面因素最终促成了她的诗词才学。“首先,以苏州文化为核心的江南才女文化为林黛玉阅读生活的形成提供了外部环境。其次林黛玉的父母具有较高的文化修养,他们在林黛玉极小的时候就有意培养她的文学艺术修养。



《红楼梦》自清代乾隆年间刊传,读者众多,当时有"为人不读红楼梦,纵读诗书也妄然"之说。

特别在拥钗拥黛上,意见相左,连讲君子动口不动手的文人,有时也甚至饱以老拳。

那么拥钗拥黛的哪个更多些呢?拥黛者更多。从红楼同人文的数量就可以看出。

从清开始,就有不少人在写红楼续书,至现在尚存的优秀出版的优秀版本尚有十余种。我看的未必全面,但鲁迅先生说,或上天入地,或得道成仙,或重生回魂,但无一例外,都是替林黛玉打抱不平,一定要让林黛玉为正妻,薛宝钗为副,且靠林黛玉振兴贾府。

在网络时代,人们的思想更解放了,红楼同人文得有大几千本。

无一例外,仍然是为林黛玉张目。有让林黛玉嫁水溶的,有嫁皇上的,有嫁将军的,还有与贾宝玉自食其力的,百花齐放,为林妹妹开辟了多条康庄大道。

而且有一个阶段,读者甚多。

沒有一本是为薛宝钗争取出路的,只是把她写的比《红楼梦》中更不堪而已。

每本书最少有上千个读者,没有看到抗议,只看到点赞。

从此可见民心所向,喜欢林黛玉的读者更多一些。


旁观者岚


  • 谢邀请。在《红楼梦》读者中,喜欢林黛玉的多,还是喜欢薛宝钗的多?可以十分肯定的回答,喜欢林黛玉的多,而喜欢薛宝钗的少。
  • 《红楼梦》是中国百科全书式的文化经典,从诞生起就受到中国社会各极层的广泛关注与研究。它全息式地描写社会生活,以贾宝玉与林黛玉爱情悲剧为主线索,全景式描述了贾王史薛四大家族由繁盛到衰落的过程,让无数人扼腕长叹,让无数人看透人生与社会。
  • 而关于林黛玉与宝玉前世缘,林黛玉是前世是一株绛朱仙草,既将要缺水枯死,而贾宝玉的前世神瑛侍者,出于怜惜之心,施水浇灌这株要枯死的仙草。仙草降凡世报答宝玉前世雨露之恩,泪流尽而亡。
  • 多么凄惋的爱情传说,多么玄妙的隐喻,再加上黛玉的可怜身世,黛玉的冰清玉洁,才华出从,结诗社,学剪栽,是勾心斗角,尔虞我诈的荣国府里的异类,曹雪芹用万般的美好塑造的女性形象在最后孤苦中死去,让多少人看到人间的惨剧,又有多少人不为之动容,多少人为之感慨与惋惜。
  • 相较于更世故,更圆滑的薛宝钗人们对她的喜欢就与林黛玉不可同日而语了。

但进入新时期以来,人们重功利与世俗方面,给了薛宝钗更多的肯定,说薛宝钗更适合人群,适合社会,这就与本题的关系不大了,应当另当别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