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點特刊】《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後感

【八點特刊】《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後感

原創 華伊琳 晚上八點 今天

【八點特刊】《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後感

【八點特刊】《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後感


《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後感


歷史上有很多學者從不同角度出發,嘗試對人類現代國家的起源原因,崛起原因給出不同角度的解釋。例如《極簡歐洲史》和《人類簡史》在解釋歐洲為何崛起時提過歐洲權力分散,開放的思想,敢於承認自己無知的現代科學思想,即社會因素所起的重要作用。而本書另闢蹊徑,解釋了環境,包括生物類型的差異和地形地貌的差異對國家起源和發展的影響。

如果回顧一下歷史,不難發現近現代發展最快的是歐美,稍微遠一些亞洲又比歐美快,而在更早時期,人類的發源地亞洲又更早出現農業和畜牧業。作者便以他的一個新幾內亞朋友耶利的問題作為引子,即“為什麼你們白人制造了那麼多的貨物並把它運送到新幾內亞來,而我們黑人卻幾乎沒有屬於我們自己的貨物呢?”

這類問題我們已經聽的太多,只不過它沒有經過學術包裝以很“土”的方式提出,而賈雷德則由此開始了他的尋求答案的歷程。若以簡潔的文字來概況下賈雷德眼中的人類歷程,即一些人生在了在當時具備發展潛質的環境中,如書中的“新月沃地”,這裡有足夠多但是容易被馴服的大型哺乳動物,又有容易被選擇性改良的植物,於是,農業大規模發展。

【八點特刊】《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後感

而人口隨之增多,人口的增多導致了在固定概率下出現優秀人物的可能,於是新的技術被創造,發達的文明得以產生。而歐亞大陸地理上的橫向擴展使得文明的傳播相對便捷,畢竟在同緯度下同樣的動植物更適宜生存。在這個過程中,非洲和美洲大陸不幸在地理上呈現縱向擴展,這樣不但緯度的不同導致了文明傳播的困難,而且如非洲撒哈拉這樣的天然屏障,使得即使在那些大陸上出現了先進的技術也只能緩慢的拓展。

接著便是歐亞大陸相對其它大陸征服性因素的積累,由於農業和畜牧業的發達,人與牲畜的接觸增多導致了高致命病菌的產生,在一次次瘟疫中,舊大陸人的免疫力不斷提高,而病菌的殺傷力也不斷增強。然而此刻新大陸的農業發展緩慢,甚至沒有多少致命的病菌,而哪裡人們的免疫力自然較低。終於,舊大陸準備妥當,他們帶著極具摧毀力的槍炮,致命的病菌開始了對新大陸的征服。接下來的場景我們再熟悉不過了,歐洲人對非洲,美洲,大洋州的土著殘酷的屠殺,而更多土著死於令他們驚恐的致命病菌,最後,舊大陸的人牢牢佔據了新大陸,一出悲壯的征服史落下幃幕。

這本書給我最大印象的還是它思考問題的角度之獨特,比如從大陸的地理的延伸方向來探討技術,文明傳播的問題就讓我大開眼界,而在此基礎上作者嚴密的推理和論據列舉又讓我見識了一為嚴謹的學者應有的態度。再比如需求常常被認為是技術創新的必要條件,但書中給出了很多發明創造的例子,和需求關係不大。

【八點特刊】《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後感

有兩個主要結論:

1.技術的發展是長期積累的,而不是靠孤立的英雄行為;

2.技術在發明出來後大部分得到了使用,而不是發明出來去滿足某種可預見的需求。

比如機動車,現在看起來很有價值,但當時發明出來時,並不比馬好多少。同時它對中國在近代的落後的解釋可能更令人驚訝,我們一直洋洋得意的統一的大國竟是一個重要原因。即中國統一專制的體制使得一項新技術一旦被禁止或排斥就可能永無出頭之日,而在諸國割據的歐洲,即使一個地方被排斥的技術另一個地方也可能繼續使用,從而使得一項足夠優良的技術,或者說一項制度有足夠的時間空間顯現出它的優勢。在這個問題上,作者並沒有進一步擴展,而是本著本書強調環境作用的主旨,指出不是中國人決定了這種狀況,而是中國的地理環境決定了這一切。這樣的角度顯然不夠全面,但是在我們已有的觀察中國的角度上增加一個新的角度,無疑對認識問題是大有好處的。

當然,《槍炮,病菌與鋼鐵》一書最大的的理論貢獻在於它將社會科學對“國家起源”的研究從單純的社會因素分析,擴展到了自然因素的分析。當然,對於“國家的起源”這個永恆的政治學命題,顯然還需要依賴更多的實證研究,才能給出更好的解釋框架。但可以肯定的是,作者對人類知識的貢獻已經相當偉大了。

【八點特刊】《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後感


作者系衢州二中 高一(17)班 學生
指導老師 張蘇法

【八點特刊】《槍炮,病菌與鋼鐵》讀後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