腸道微生物移植的臨床應用

腸道微生物移植在成人難治性或複發性艱難梭菌感染(CDI)治療上已有了比較成熟的規範與指南。未來這種治療方式將不僅限於治療腸道疾病,已有不少研究涉及腸道菌群和孤獨症、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等的關係,腸道微生物移植還將有很大發展空間。

腸道微生物移植的臨床應用

腸道微生物移植用於治療腸道疾病,似乎順理成章,難言神奇,而讓人真正驚奇的是,目前對於此種治療方式的研究不僅限於腸道。未來,腸道微生物還有望在腸道以外的地方大展拳腳。

“現在不少人在研究腸道菌群和孤獨症、心血管疾病、肥胖、糖尿病等的關係,我們的課題也將涉及孤獨症。”上海市兒童醫院消化科主任醫師張婷表示,菌群失調與全身很多疾病相關,FMT這種治療方式還有很大發展空間。

抗生素擾亂腸道

腸道微生物移植(FMT)並非舶來品,其最早起源於中國東晉時期(公元300-400年)葛洪所著的《肘後備急方》,述“飲糞汁一升,即活”,可見其效果。後於16世紀,由李時珍所著《本草綱目》記載用發酵糞便的上清液、新鮮糞汁和小兒糞來治療嚴重腹瀉、發熱、 疼痛、嘔吐及便秘舊疾。

1958年媒體報道了第一例利用健康人的糞便製成糞水,治療對於常規抗生素、激素治療無效的嚴重偽膜性腸炎患者。近幾年來,FMT逐步受到了臨床更多的關注並被嘗試應用。FMT在成人難治性或複發性艱難梭菌感染(CDI)治療上已有了比較成熟的規範與指南。有關兒童FMT應用的病例也在逐漸增多。

難治性或複發性艱難梭菌感染可能表現為偽膜性腸炎(PME),這是一種急性腸道炎症,易發生在大手術和應用廣譜抗生素後。PME的實質是腸道內菌群生態平衡失調。使用抗生素後,腸道菌群受到殺傷或抑制,導致正常菌群發生紊亂,致使原來由這些菌群佔據的腸黏膜細胞上的細菌受體被來自外界的艱難梭菌附著定居。

除了不合理的抗生素應用之外,腸梗阻和曠置影響等原因也可造成胃腸運動功能變化,加之腸道內環境的改變,均可減弱腸道對菌群過度增殖的抗菌防禦能力,這些因素均參與了PME的發病機制。以往,PME的經驗治療為甲硝唑和(或)口服萬古黴素,但容易復發。近年來,對於腸道微生物移植治療複發性和難治性艱難梭菌感染(CDI)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不過,張婷坦言,臨床上對於CDI的診斷的確比較困難。根據2013年歐洲臨床微生物和感染性疾病協會和2010年美國醫院流行病學會和感染性疾病協會成人CDI臨床指南,CDI定義為:腹瀉(稀便或水樣便每日大於3次,連續48小時或48小時內稀便次數大於8次);糞艱難梭菌毒素檢測或培養陽性;結腸鏡或組織病理證實為PME。指南也指出CDI診斷困難,因此臨床針對艱難梭菌的特異性治療有效亦提示CDI的診斷。

TIP:腸道微生物移植

腸道微生物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指通過移植健康人的腸道微生物至患者體內,迅速糾正後者腸道微生態失調狀態,恢復腸道功能,達到治療與緩解疾病的目的。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