唐朝詩人眾多,這位不起眼的詩人,卻被魯迅挖掘,毛澤東讚賞

提起唐朝的詩人,真是數不勝數。詩仙李白,詩聖杜甫,詩鬼李賀,詩佛王維等等。唐詩在中國文學史上散發耀眼的光芒,唐朝詩人的魅力也穿越古今,至今讓我們敬仰。但偏偏有這麼一個詩人,才氣驚人,卻屢次敗在在科舉考場,留下的不少優秀詩篇,但其人卻長期湮滅在歷史的長河裡。一直到近代,魯迅先生才發現了羅隱小品文的價值,毛澤東則對羅隱的詩歌喜愛不已。

唐朝詩人眾多,這位不起眼的詩人,卻被魯迅挖掘,毛澤東讚賞

為什麼羅隱是唐朝最慘的落第文人,是什麼樣的經歷,讓毛澤東都讚賞他寫的詩歌?

下面我們來一步步瞭解羅隱的生平遭遇,領略他的詩歌藝術。

羅隱何許人也

羅隱,字昭諫,今浙江富陽人。原名羅橫,因多次科考不中,對科舉失望至極,於是改名羅隱。他少有才氣,有兼濟天下之志,想通過科舉走向仕途。無奈一生奔赴在科舉考場,徒有才名,卻沒有考中一次。又正逢亂世,心灰意冷之下不得不歸隱山林。後在機緣巧合之下做吳越王錢鏐幕僚,此時已經55歲的羅隱才算走進官場。

但此時的唐王朝早已日薄西山,再無盛唐氣象。羅隱雖得錢鏐重用,心懷匡扶天下之志,但依舊改變不了唐王朝即將覆滅的命運。他只能不斷哀嘆“寸光飛逝”“功業未建”“厚恩未報”,在這種“沉重的精神負擔下”走完自己的一生。

唐朝詩人眾多,這位不起眼的詩人,卻被魯迅挖掘,毛澤東讚賞

羅隱科考的慘境

公元858年秋,抱著一舉成名天下知的雄心壯志,27歲的羅隱踏上了科舉求仕之路。但是事與願違的是:羅隱首舉進士不第。

錢穆先生在《國史大綱》中提過唐朝的科舉制度,他在書中說:

“唐朝時雖有科舉,但依靠門第入仕較進士科第易,要職仍多用世家”。

由此可見唐代政權與門閥有至深之關係,事實也證明普通的庶族士子首舉進士中第的很少,一般都輾轉科場多年。在這樣的競爭壓力之下,出生貧寒的羅隱繼續堅持參加科舉考試,依舊是舉士不第,也許前幾次的落第並沒有對羅隱造成太大傷害,但從二十七歲一直失敗到五十五歲。

數年的追求終歸破滅,羅隱空有才名,卻始終過不了科考這個關卡。

唐朝詩人眾多,這位不起眼的詩人,卻被魯迅挖掘,毛澤東讚賞

羅隱的諷喻詩

科舉的慘痛經歷,讓羅隱把詩歌諷刺藝術發展到極致。

如《黃河》:

“莫把阿膠向此傾,此中天意固難明。解通銀漢應須曲,才出崑崙便不清。

高祖誓功衣帶小,仙人佔鬥客搓輕。三千年後知誰在,何必勞君報太平。”

以黃河難以澄清來比喻官場、科場的渾濁與昏暗,以黃河蜿蜒九曲來比喻通向仕途的路是曲折的。頸聯借兩個典故諷刺了官宦們霸佔爵位、唯親是舉的卑劣行徑。

如《華清宮》:

“樓殿層層佳氣多,開元時節好笙歌。也知道德勝堯舜,爭奈楊妃解笑何!”

矛頭直指最高統治者唐明皇 ,在看似詼諧的褒獎中,寫出最為辛辣的諷刺 ,徹底揭開 “道德勝堯舜 ”的大唐最聖明皇帝的最醜惡嘴臉。這同時也是對當朝昏庸皇帝的最大反諷和嘲笑。

如《西施》:

“家國興亡自有時,吳人何苦怨西施!西施若解傾吳國,越國亡來又是誰?”

此詩語言通俗且立意新奇,同情西施,反對長久以來紅顏禍水的言論,意指真正的亡國禍水就是皇帝本人 。

總之羅隱的諷喻詩:喻體形象,語言通俗,無情嘲諷 ,針對性強。

這是羅隱看透了科舉的本質,敢於揭露鞭撻科場的黑暗,控訴晚唐政權的昏庸。

也許是羅隱詩歌諷刺的過於尖銳,羅隱身後遭遇千載冷落。人們能隨口唸出:“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來明日愁”的詩句,卻鮮少有人知道背後的作者羅隱。一代偉人毛澤東獨具慧眼,對羅隱的詩讚不絕口。

唐朝詩人眾多,這位不起眼的詩人,卻被魯迅挖掘,毛澤東讚賞

毛澤東喜愛羅隱詩歌的表現

偉大領袖毛澤東,熟識中國歷史文化典籍,酷愛唐詩,尤其喜愛羅隱詩。

資料記載,毛澤東故居藏書中圈畫和批註過的唐人詩,數量較多的有:李白 80首 ,杜甫 69首 ,李賀 82首 ,白居易 37首,劉禹錫 17首 ,李商隱 32首 ,羅隱 91首。

令人吃驚在整個唐代詩人中 ,毛澤東圈畫、批註最多的是羅隱的詩。特別是《籌筆驛》中名句 “時來天地皆同力 ,運去英雄不自由”,毛澤東喜愛不已。曾在讀《南史》時對梁武帝前期治國頗有作為,後期昏聵,大有感觸之下用“時來天地皆同力,運去英雄不自由”批註警醒。

唐朝詩人眾多,這位不起眼的詩人,卻被魯迅挖掘,毛澤東讚賞

綜上所訴,毛澤東青睞羅隱,是作為一位國家領導人對歷史上國家治理經驗的總結,同時作為一位詩人,毛澤東也肯定了羅隱的文學成就。晚唐黑暗的社會背景下,有真才實學的羅隱,求仕無門,寫出民間疾苦,治國之道諷喻詩不得關注。千年之後的新中國,偉大主席毛澤東,以史為鑑,從羅隱的詩歌接受歷史的教訓,總結興國安邦的歷史經驗,更好的建設我們偉大的新中國。

作者:端端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