揚州三和廠“帶孔怪石”謎底揭開 原來是壓榨醬油的

揚州三和廠“帶孔怪石”謎底揭開 原來是壓榨醬油的

高康(左)講述“壓榨石”的用途

《原三和廠發現帶孔怪石,幹嗎用的?》的報道,記者接到數位熱心市民打來的電話,或提供信息,或告知石頭可能的用途。原來它們叫“壓榨石”,專門用來壓榨醬油,是揚州傳統醬品釀造工藝的見證。

“原三和醬品廠遺存的帶孔石頭叫‘壓榨石’,專門用來壓榨醬油的。”原揚州四美醬品廠工會主席、現年79歲的高康先生告訴記者,傳統工藝製作的醬油又稱“三伏醬油”,生產工藝以自然曬製為主,其工藝流程為:選料浸泡(一晝夜)→蒸煮→制豆曲→醬醅發酵(經3個伏天)→成油曬露(6至8個月),生產週期長達兩年之久。在制醬環節,遵循春投料,夏造醬,秋翻曬,冬成醬的步驟。

高康說,醬製成後要存放一年變成陳醬,再用布袋裝盛,上木製榨機進行壓榨。木製榨機為“工”字框架,下方放置橢圓形木桶,木桶口徑長兩米、寬1米、1米多深,用於承接醬油。裝醬的布袋上放置木方(壓板),用一根長三四米、直徑25至30釐米的圓木作扛杆。扛杆的一端固定在“工”字形框架上,將壓榨石繫上麻繩,懸掛在扛杆的另一端。扛杆的中間部分作用於布袋上面的壓板,依靠石頭的重力榨出醬油。扛杆最多時懸掛三四塊壓榨石,然後逐漸遞減至一到兩塊。

上世紀70年代以後,隨著動力機械的運用,醬品廠逐步淘汰了傳統的木製榨機,從而減輕了工人的勞動強度。當年的木製榨機也已不存,但遺留下來的壓榨石,成為了揚州傳統醬品釀造工藝的實物見證,建議相關部門進行保護。記者 王乃駟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