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蓝,几千年来未停下的追逐

在现代人眼中,蓝色是西方人的心头爱。殊不知,上千年来,我们从未停下对蓝色的追逐。


艳丽华美的

点翠


前些年泛滥的清宫剧,让不少人了解了点翠首饰,顺带也认识了点翠这种美丽又残忍的工艺。


中国蓝,几千年来未停下的追逐


中国蓝,几千年来未停下的追逐


中国蓝,几千年来未停下的追逐


点翠的翠,指的是翠鸟。


翠鸟的羽毛是漂亮的翠兰色,在阳光下会随着光线、角度的变化而呈现出华彩流动,绮丽炫目的神奇效果。


中国蓝,几千年来未停下的追逐


人们惊异于翠羽的美丽,将其运用在中国传统的金银首饰工艺上,制作出了比翠羽更为艳丽华美的点翠首饰。


中国蓝,几千年来未停下的追逐


清 点翠凤凰纹头花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蓝,几千年来未停下的追逐


清 点翠牡丹花纹头花 故宫博物院藏


制作点翠首饰时,需要在金银片制成的底托上涂上牛皮胶或糯米浆,把纤细的翠鸟羽毛一根根小心铺黏在底托上,最后再镶嵌上珍珠、翡翠等珠宝玉石。


最终完成的点翠首饰,流光溢彩的翠羽与灿烂夺目的金银珠宝交相辉映,富丽华美、高贵典雅,很长一段时间内只有宫廷后妃们才有资格拥有,几乎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征。


中国蓝,几千年来未停下的追逐


明孝端皇后凤冠 中国国家博物馆藏


中国蓝,几千年来未停下的追逐


清 银镀金点翠钉珠耳环 故宫博物院藏


点翠首饰在明清时期的大肆盛行,给不少人造成了两个误解


1

点翠诞生于明清时期

2

点翠就是用来制作首饰的


事实如何呢?


买椟还珠的故事大家都听过,故事中卖珠子的人极力装饰盛珠子的木匣,“薰以桂椒,缀以珠玉,饰以玫瑰,辑以羽翠”,其中“辑以羽翠”,就是用颜色鲜艳的翠鸟羽毛加以装饰。


这个故事出自战国时期成书的《韩非子》,可见,至少在2000多年前,已经出现了点翠工艺的雏形,且是用于装饰家具陈设。


中国蓝,几千年来未停下的追逐


清 紫檀木边座点翠松竹图插屏 故宫博物院藏


不少人都听说过,点翠用的翠羽必须得趁翠鸟还活着的时候生拔下来,这样才能保证点翠物件百年不褪色,一直艳丽如新。


这是人们对点翠工艺的第三个误解,清宫档案记载,宫廷点翠用羽多以“翠鸟皮”的方式论张数进口,现代的老点翠师傅也根本不知道有“活体拔毛”一说。


翠羽的色泽和质感在翠鸟死后根本不会产生变化,所谓活体取羽的说法,更像是为了极力渲染点翠之珍贵稀有而传出的谣言。


中国蓝,几千年来未停下的追逐


清 点翠石竹花纹头花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蓝,几千年来未停下的追逐


清 点翠海棠叶蝈蝈纹头花 故宫博物院藏


虽然“活体拔毛”完全是无稽之谈,但为了留住点翠的那一抹蓝色确实付出了巨大代价:一支小小的点翠簪,就要用到十几只翠鸟的羽毛,像凤冠这样的大件,更是每一顶都要牺牲几百只翠鸟。


急剧消耗之下翠鸟数量骤减,民国之后,市面上再难见到点翠首饰。


温润清雅的

青花


马未都说,青花瓷是中国人发明的最伟大的一种瓷器。


中国蓝,几千年来未停下的追逐


明永乐 青花竹石芭蕉纹玉壶春瓶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蓝,几千年来未停下的追逐


明弘治 青花荷塘游龙纹碗 故宫博物院藏


这种伟大的蓝色瓷器,虽然不需要像点翠一样付出鲜活的生命,但得来也殊为不易。


陶瓷的蓝,来源于一种叫钴的金属元素。最早将这种元素运用到釉料里,在窑火中烧出蓝色的,是唐代的著名陶器——唐三彩。


中国蓝,几千年来未停下的追逐


唐 三彩烛台 故宫博物院藏


唐三彩使用的钴料,是通过丝绸之路传入的进口货,本身数量稀少,再加上唐三彩烧成温度低,钴料着色困难,好不容易烧成后釉层还会随着时间的推移不断剥落。导致带有蓝色的唐三彩十分少见,收藏界甚至有“三彩挂蓝,价值连城”的说法。


但无论如何,那些烧制唐三彩的窑口初步积累了钴料的使用经验,又将之绘制在白色瓷器上,烧制出了白底蓝花的瓷器,也就是青花瓷的鼻祖——唐青花。


中国蓝,几千年来未停下的追逐


唐 青花塔形罐 河南博物院藏


可惜,唐青花才刚刚兴起不久,唐亡宋兴,大概出于审美的原因,宋代更偏爱素雅的青瓷,对钴蓝彩并不感兴趣,青花瓷就此中断。


一直到元代,统治阶级尚蓝尚白,远征的蒙古大军带回了产自波斯的优良钴料苏麻离青,刚刚崛起的后世瓷都景德镇创烧洁白莹润的卵白釉,烧制青花瓷的条件终于成熟了。


于是,这种融温润的白与典雅的蓝于一体的瓷器,在景德镇诞生,之后一举征服世界,大量出口到西亚地区,直到今天,土耳其的托普卡帕宫和伊朗的国家博物馆,都是元青花的主要收藏地。


中国蓝,几千年来未停下的追逐


清乾隆 青花梅雀纹瓶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蓝,几千年来未停下的追逐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纹盖罐 故宫博物院藏


即使在青花瓷之后,景德镇又先后烧制出霁蓝、洒蓝、天蓝、孔雀蓝等多种精美的蓝色釉瓷,但若江南烟雨般温婉的青花瓷仍然牢牢占据着主导地位,成为世界人民最熟悉的中国颜色。


雍容华贵的

景泰蓝


在元青花传入西亚的同时,阿拉伯地区还流行着一种金属制品,表面用一种叫做“珐琅”的矿物质颜料做装饰,看起来非常华丽,被中国人称为“鬼国窑器”。


蒙古大军很喜欢这种华丽的器具,于是将大批阿拉伯工匠,连同珐琅颜料一起带回国,专为蒙古贵族生产“鬼国窑器”的日用品。


中国蓝,几千年来未停下的追逐


元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鼎式炉 故宫博物院藏


在和中国本土工艺融合之后,这种“鬼国窑器”的制作工艺最终定型为“铜胎掐丝珐琅”,流程颇为复杂,


1

先用铜作为胎体制作出器型

2

用柔软的扁铜丝掐成各种花纹,焊接在胎体上

3

把珐琅颜料填充在花纹内,用800度高温烧制,这一步需要反复进行,直到釉料高出铜丝

4

通体磨光


到了明朝景泰年间,铜胎掐丝珐琅制品由于受到皇帝的青睐而大为盛行,制作工艺也由此发展到顶峰,又因为产品多是漂亮的孔雀蓝,而得名景泰蓝。


中国蓝,几千年来未停下的追逐


明 景泰款掐丝珐琅莲花鹭鸶图梅瓶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蓝,几千年来未停下的追逐


明 掐丝珐琅天马纹龙耳洗 故宫博物院藏


据史料记载,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饭,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蓝,其余王公贵族、高官大臣们全部用瓷器。


不是乾隆太小气,而是景泰蓝从被蒙古大军带回中国那一天,就被打上了“御用”的烙印,一直以来都是宫廷专用。


明清两代更是明确规定,只有宫廷才可以使用和制作景泰蓝,就算高官大臣们,也只能在立过大功之后由皇帝亲自赏赐才能使用。


中国蓝,几千年来未停下的追逐


清康熙 掐丝珐琅缠枝莲纹冲耳炉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蓝,几千年来未停下的追逐


清 乾隆款掐丝珐琅开光山水图杯盘 故宫博物院藏


点翠的蓝张扬肆意,青花的蓝温柔婉约,而景泰蓝的蓝色就如孔雀蓝般雍容大气,高贵而神秘。


明丽清新的

银烧蓝


珐琅作为一类矿物质颜料,可以用在铜胎上,自然也可以用在其他胎体上。


当珐琅被用在银质胎体上,以500—600度的低温反复烧成,就称为银烧蓝(也叫烧银蓝)。


中国蓝,几千年来未停下的追逐


清 宣统款银烧蓝茶船 故宫博物院藏


中国蓝,几千年来未停下的追逐


清 银烧蓝嵌玉石玻璃海棠式瓶粉色玻璃月季瓶景 故宫博物院藏


不同于景泰蓝的是,银烧蓝用到的珐琅釉料成分不同,多为透明或半透明,烧成之后有一种水彩般的透明感,呈色绚丽而明快,别有情趣。


中国蓝,几千年来未停下的追逐


清 银烧蓝嵌百宝太平有象烛台


中国蓝,几千年来未停下的追逐


清 银烧蓝小盘 故宫博物院藏


银烧蓝和我们开头提到的点翠一样,经常作为一种辅助工艺出现在首饰行业中,用以点缀、装饰、增加色彩美。


尤其是清朝后期,点翠首饰的市场需求量巨大,但经过明清两代几百年的捕猎,翠鸟数量骤减,翠羽开始供不应求,好看又便宜(相对点翠而言)的银烧蓝就脱颖而出,成为点翠首饰的平替。


中国蓝,几千年来未停下的追逐


清 银烧蓝嵌红珊瑚发簪


中国蓝,几千年来未停下的追逐


清 银烧蓝手镯


从点翠到银烧蓝;从自然界直接获得的翠鸟羽毛,到飘洋过海远道而来的矿物颜料;从简单的粘贴,到经过高温窑火的淬炼,我们通过各种途径只为获得一抹蓝色。


它们或张扬,或温婉,或浓郁,或明快,但每一种,都是最美的中国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