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藍,幾千年來未停下的追逐

在現代人眼中,藍色是西方人的心頭愛。殊不知,上千年來,我們從未停下對藍色的追逐。


豔麗華美的

點翠


前些年氾濫的清宮劇,讓不少人瞭解了點翠首飾,順帶也認識了點翠這種美麗又殘忍的工藝。


中國藍,幾千年來未停下的追逐


中國藍,幾千年來未停下的追逐


中國藍,幾千年來未停下的追逐


點翠的翠,指的是翠鳥。


翠鳥的羽毛是漂亮的翠蘭色,在陽光下會隨著光線、角度的變化而呈現出華彩流動,綺麗炫目的神奇效果。


中國藍,幾千年來未停下的追逐


人們驚異於翠羽的美麗,將其運用在中國傳統的金銀首飾工藝上,製作出了比翠羽更為豔麗華美的點翠首飾。


中國藍,幾千年來未停下的追逐


清 點翠鳳凰紋頭花 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藍,幾千年來未停下的追逐


清 點翠牡丹花紋頭花 故宮博物院藏


製作點翠首飾時,需要在金銀片製成的底託上塗上牛皮膠或糯米漿,把纖細的翠鳥羽毛一根根小心鋪黏在底託上,最後再鑲嵌上珍珠、翡翠等珠寶玉石。


最終完成的點翠首飾,流光溢彩的翠羽與燦爛奪目的金銀珠寶交相輝映,富麗華美、高貴典雅,很長一段時間內只有宮廷后妃們才有資格擁有,幾乎成了身份地位的象徵。


中國藍,幾千年來未停下的追逐


明孝端皇后鳳冠 中國國家博物館藏


中國藍,幾千年來未停下的追逐


清 銀鍍金點翠釘珠耳環 故宮博物院藏


點翠首飾在明清時期的大肆盛行,給不少人造成了兩個誤解


1

點翠誕生於明清時期

2

點翠就是用來製作首飾的


事實如何呢?


買櫝還珠的故事大家都聽過,故事中賣珠子的人極力裝飾盛珠子的木匣,“薰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輯以羽翠”,其中“輯以羽翠”,就是用顏色鮮豔的翠鳥羽毛加以裝飾。


這個故事出自戰國時期成書的《韓非子》,可見,至少在2000多年前,已經出現了點翠工藝的雛形,且是用於裝飾傢俱陳設。


中國藍,幾千年來未停下的追逐


清 紫檀木邊座點翠松竹圖插屏 故宮博物院藏


不少人都聽說過,點翠用的翠羽必須得趁翠鳥還活著的時候生拔下來,這樣才能保證點翠物件百年不褪色,一直豔麗如新。


這是人們對點翠工藝的第三個誤解,清宮檔案記載,宮廷點翠用羽多以“翠鳥皮”的方式論張數進口,現代的老點翠師傅也根本不知道有“活體拔毛”一說。


翠羽的色澤和質感在翠鳥死後根本不會產生變化,所謂活體取羽的說法,更像是為了極力渲染點翠之珍貴稀有而傳出的謠言。


中國藍,幾千年來未停下的追逐


清 點翠石竹花紋頭花 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藍,幾千年來未停下的追逐


清 點翠海棠葉蟈蟈紋頭花 故宮博物院藏


雖然“活體拔毛”完全是無稽之談,但為了留住點翠的那一抹藍色確實付出了巨大代價:一支小小的點翠簪,就要用到十幾只翠鳥的羽毛,像鳳冠這樣的大件,更是每一頂都要犧牲幾百只翠鳥。


急劇消耗之下翠鳥數量驟減,民國之後,市面上再難見到點翠首飾。


溫潤清雅的

青花


馬未都說,青花瓷是中國人發明的最偉大的一種瓷器。


中國藍,幾千年來未停下的追逐


明永樂 青花竹石芭蕉紋玉壺春瓶 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藍,幾千年來未停下的追逐


明弘治 青花荷塘游龍紋碗 故宮博物院藏


這種偉大的藍色瓷器,雖然不需要像點翠一樣付出鮮活的生命,但得來也殊為不易。


陶瓷的藍,來源於一種叫鈷的金屬元素。最早將這種元素運用到釉料裡,在窯火中燒出藍色的,是唐代的著名陶器——唐三彩。


中國藍,幾千年來未停下的追逐


唐 三彩燭臺 故宮博物院藏


唐三彩使用的鈷料,是通過絲綢之路傳入的進口貨,本身數量稀少,再加上唐三彩燒成溫度低,鈷料著色困難,好不容易燒成後釉層還會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剝落。導致帶有藍色的唐三彩十分少見,收藏界甚至有“三彩掛藍,價值連城”的說法。


但無論如何,那些燒製唐三彩的窯口初步積累了鈷料的使用經驗,又將之繪製在白色瓷器上,燒製出了白底藍花的瓷器,也就是青花瓷的鼻祖——唐青花。


中國藍,幾千年來未停下的追逐


唐 青花塔形罐 河南博物院藏


可惜,唐青花才剛剛興起不久,唐亡宋興,大概出於審美的原因,宋代更偏愛素雅的青瓷,對鈷藍彩並不感興趣,青花瓷就此中斷。


一直到元代,統治階級尚藍尚白,遠征的蒙古大軍帶回了產自波斯的優良鈷料蘇麻離青,剛剛崛起的後世瓷都景德鎮創燒潔白瑩潤的卵白釉,燒製青花瓷的條件終於成熟了。


於是,這種融溫潤的白與典雅的藍於一體的瓷器,在景德鎮誕生,之後一舉征服世界,大量出口到西亞地區,直到今天,土耳其的託普卡帕宮和伊朗的國家博物館,都是元青花的主要收藏地。


中國藍,幾千年來未停下的追逐


清乾隆 青花梅雀紋瓶 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藍,幾千年來未停下的追逐


清康熙 青花山水人物紋蓋罐 故宮博物院藏


即使在青花瓷之後,景德鎮又先後燒製出霽藍、灑藍、天藍、孔雀藍等多種精美的藍色釉瓷,但若江南煙雨般溫婉的青花瓷仍然牢牢佔據著主導地位,成為世界人民最熟悉的中國顏色。


雍容華貴的

景泰藍


在元青花傳入西亞的同時,阿拉伯地區還流行著一種金屬製品,表面用一種叫做“琺琅”的礦物質顏料做裝飾,看起來非常華麗,被中國人稱為“鬼國窯器”。


蒙古大軍很喜歡這種華麗的器具,於是將大批阿拉伯工匠,連同琺琅顏料一起帶回國,專為蒙古貴族生產“鬼國窯器”的日用品。


中國藍,幾千年來未停下的追逐


元 掐絲琺琅纏枝蓮紋鼎式爐 故宮博物院藏


在和中國本土工藝融合之後,這種“鬼國窯器”的製作工藝最終定型為“銅胎掐絲琺琅”,流程頗為複雜,


1

先用銅作為胎體制作出器型

2

用柔軟的扁銅絲掐成各種花紋,焊接在胎體上

3

把琺琅顏料填充在花紋內,用800度高溫燒製,這一步需要反覆進行,直到釉料高出銅絲

4

通體磨光


到了明朝景泰年間,銅胎掐絲琺琅製品由於受到皇帝的青睞而大為盛行,製作工藝也由此發展到頂峰,又因為產品多是漂亮的孔雀藍,而得名景泰藍。


中國藍,幾千年來未停下的追逐


明 景泰款掐絲琺琅蓮花鷺鷥圖梅瓶 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藍,幾千年來未停下的追逐


明 掐絲琺琅天馬紋龍耳洗 故宮博物院藏


據史料記載,乾隆四十四年除夕年夜飯,只有乾隆皇帝的餐具是景泰藍,其餘王公貴族、高官大臣們全部用瓷器。


不是乾隆太小氣,而是景泰藍從被蒙古大軍帶回中國那一天,就被打上了“御用”的烙印,一直以來都是宮廷專用。


明清兩代更是明確規定,只有宮廷才可以使用和製作景泰藍,就算高官大臣們,也只能在立過大功之後由皇帝親自賞賜才能使用。


中國藍,幾千年來未停下的追逐


清康熙 掐絲琺琅纏枝蓮紋衝耳爐 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藍,幾千年來未停下的追逐


清 乾隆款掐絲琺琅開光山水圖杯盤 故宮博物院藏


點翠的藍張揚肆意,青花的藍溫柔婉約,而景泰藍的藍色就如孔雀藍般雍容大氣,高貴而神秘。


明麗清新的

銀燒藍


琺琅作為一類礦物質顏料,可以用在銅胎上,自然也可以用在其他胎體上。


當琺琅被用在銀質胎體上,以500—600度的低溫反覆燒成,就稱為銀燒藍(也叫燒銀藍)。


中國藍,幾千年來未停下的追逐


清 宣統款銀燒藍茶船 故宮博物院藏


中國藍,幾千年來未停下的追逐


清 銀燒藍嵌玉石玻璃海棠式瓶粉色玻璃月季瓶景 故宮博物院藏


不同於景泰藍的是,銀燒藍用到的琺琅釉料成分不同,多為透明或半透明,燒成之後有一種水彩般的透明感,呈色絢麗而明快,別有情趣。


中國藍,幾千年來未停下的追逐


清 銀燒藍嵌百寶太平有象燭臺


中國藍,幾千年來未停下的追逐


清 銀燒藍小盤 故宮博物院藏


銀燒藍和我們開頭提到的點翠一樣,經常作為一種輔助工藝出現在首飾行業中,用以點綴、裝飾、增加色彩美。


尤其是清朝後期,點翠首飾的市場需求量巨大,但經過明清兩代幾百年的捕獵,翠鳥數量驟減,翠羽開始供不應求,好看又便宜(相對點翠而言)的銀燒藍就脫穎而出,成為點翠首飾的平替。


中國藍,幾千年來未停下的追逐


清 銀燒藍嵌紅珊瑚髮簪


中國藍,幾千年來未停下的追逐


清 銀燒藍手鐲


從點翠到銀燒藍;從自然界直接獲得的翠鳥羽毛,到飄洋過海遠道而來的礦物顏料;從簡單的粘貼,到經過高溫窯火的淬鍊,我們通過各種途徑只為獲得一抹藍色。


它們或張揚,或溫婉,或濃郁,或明快,但每一種,都是最美的中國藍。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