進高校工作,看收入or看編制?

進高校工作,看收入or看編制?

近日,某學術論壇發起了“去高校工作,看中收入還是編制?”的投票,結果在意料之中。調查顯示,68.0%的人投給了有編制起薪低的選項,24.1%的調查對象選擇高收入無編制,7.9%的受訪者則表示無所謂。

進高校工作,看收入or看編制?

01

編制=穩定?同工不同酬現象普遍存在長久以來,在大多數人眼裡,編制=穩定。事實也的確如此,在編教師與非在編教師不管是福利待遇還是評職晉升上都存在著一些區別。在編教師的福利主要由國家承擔,因而更具保障性;而非在編教師的待遇則取決於用人單位,相對來說不太穩定。尤其是在事業單位實行“用工雙軌制”的情況下,同工不同酬現象普遍存在。除了待遇之外,還有其它種種限制。評職稱時編制內的教師是優先級,各種校內外鍛鍊掛職與編制外也無關係;校內家屬區的房產,編外人員也無資格購買,不平等現象甚至還延續到了下一代...“同在一所大學,你在這頭,我在那頭,中間相隔著待遇和福利的巨大鴻溝。”這一句吐槽,道出了無數校內編外人員的心頭苦。儘管同為擁有博士學位的高知,然而待遇上的落差與失衡感,總是像陰霾一樣環繞在他們的內心,如同蕭瑟的冬季。

02

編制收緊,“非升即走”聘用制走俏但是近年來國家人社局出臺的事業單位改革新政策,也預示著未來公立醫院和高校或將面臨全面取消編制的問題。不過改革措施並非一蹴而就,取消編制也無法做到一刀切,目前仍有不少大學還在使用編制招聘,如南京某高校的師資招聘中的引進待遇一欄裡就明確表示應聘博士入職後享受事業編待遇。

進高校工作,看收入or看編制?

但是更多高校早在十幾年前就開始逐步收回編制,目前大多數985和211高校普遍採用"非升即走"的校聘模式(特聘教授/副教授),此外,還有許多經濟發達地區的部分高校也開始採取聘用制,為將來徹底取消編制做準備。

進高校工作,看收入or看編制?

03

高待遇的背後是高壓力

相比用編制吸引人才,這些高校對於人才的吸引力往往是優越的地理位置、 更好的科研平臺以及更高的待遇。如某所實行非升即走的沿海高校對新晉教師的承諾年薪為30萬,併為其提供科研啟動經費、週轉房、子女入學等相關福利待遇。

進高校工作,看收入or看編制?

《寒窗苦讀23年,一年收入15萬?》

一文中曾指出,一名新晉大學教師的年收入如能達到15萬元,那已經處於同行中的最頂層了。然而高收入的背後需要承受相當高的科研壓力和淘汰風險。大部分高校規定

在聘期內考核不合格或未晉升為副教授將予以解聘,聘期一般為5-6年,但部分高校或部分崗位聘期僅3年,即3年未評上副高,就會被要求另謀發展。

進高校工作,看收入or看編制?

當然,順利晉升的人佔比不高,如去年某高校留校率不足5%,大部分青椒和博後都得離開,壓力可見一斑。

04

編制仍是“鐵飯碗”,但科研能力才是立業之本其實,現在的崗位編制和以前的固定編制是有區別的,編制不再隨人走,並且有相應的崗位考核,考核不通過或做不好崗位工作,學校有權予以解聘,不過不同高校對於該崗位的考核指標設置不一樣,不過只要未犯什麼大錯誤一般不會被開除,相對“非升即走”而言,依舊相當於個”鐵飯碗"了。
但對於業務能力強、科研成果自信的大佬來說,沒有了編制的束縛,可以更自由流動,當仁不讓地“人往高處走”,哪待遇好去哪,尋找更好的發展機會。當然,如果在夢裡的話,小編還是想說一句:編制和收入我全都要!

進高校工作,選擇編制還是收入,你怎麼看?歡迎進群和碩博一起討論,加小編微信時,請備註“學校-專業-學歷”,如:“北京大學-管理學-碩士”。

進高校工作,看收入or看編制?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