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運河故事」油坊“七星落地”的傳說

作者:靳志華

上世紀八十年代,油坊村民在翻蓋房屋時,發現埋於地下約一米深的七個碌碡。碌碡也就是舊時穀場或麥場打軋糧食用的石砣子,清河俗稱“糞砣子”。七個碌碡間距三米許,呈北斗七星陣式排列。

據油坊鎮新街村民王繼祖介紹,這裡面有一則“七星落地”的傳說。要說起這個傳說,還必須先從“油坊”村名來歷說起。

明代成化年間,清河縣北王莊村民、王氏族人五世祖王景山,為了生計,在清河古運河碼頭附近,開了一間油坊,從事榨油生意。

王景山榨出的油香氣四溢、沁人心脾,再加上他為人實誠可靠,做生意貨真價實,童叟無欺,很快就吸引了眾多的顧客。這些顧客既有碼頭來往遊客,也有附近的村民。王景山的生意因此也越做越大,一家全的作坊,人手實在不夠了,就僱傭夥計。一間作坊狹窄了,就又慢慢拓展了幾間。


「運河故事」油坊“七星落地”的傳說

此後,人們再說這個地方的時候,就有了“油坊”或“油房”的叫法。大運河清河碼頭,人們也慢慢地叫油坊碼頭。

北王莊雖然距離這裡僅三里地,但王景山為了生意,經常徹夜在油坊忙碌,難免就顧不上照顧老人和妻小了。後來家人提議,乾脆在油坊附近建造住房!於是就在此地蓋起一座青磚綠瓦的宅院,景山的一家老小都遷居至此。

後來,到這裡居住的人越來越多,慢慢就形成了一個村莊。在明代初期,朱元璋就建立人口登記制度,曾多次在全國範圍內普查人口。人口數量以戶為單位,每戶詳列鄉貫、姓名、年齡、丁口、田宅、資產等,逐一登記造冊,封面用黃紙,統一送給中央戶部,故又稱為黃冊。按規定,黃冊十年一造。

又到黃冊登記的時候,當地官員就把這個地方登記為“油坊”,這就是油坊村的來歷。在有的書籍上,也寫作“油房”。

自從王景山一家人在油坊居住後,尚在襁褓中的孩子就日夜哭鬧。開始,王景山以為孩子來到陌生的地方還不習慣,也沒太在意。可是孩子夜間哭鬧卻越來越厲害,無論怎麼哄勸就是不管用,攪得全家人也休息不好。

無奈之下,王景山找到一個土郎中,此人對他說,孩子得了“夜啼症”,俗稱“夜哭郎”,你在路邊貼幾個神符兒就管用。王景山按照郎中說法,找了幾張紅紙,找人在上面寫上“天惶惶,地惶惶,我家有個夜哭郎,過往行人念三遍,一覺睡到大天亮”,貼到路邊。可是夜間,孩子哭鬧依然,弄得全家人身心疲憊。

一天,有位鬚髮皆白、仙風道氣的老先生來到油坊打油,見王景山無精打采、唉聲嘆氣,就問他是怎麼回事,王景山也不隱瞞,就把孩子夜鬧的事情一一說給老先生。老先生說,我去看看吧!

王景山引領著老先生先是在宅院裡轉了一圈,又到了村前村後察看一番。然後,老先生鄭重其事地對王景山說,此地煞氣太重,不宜族人發展,必須按照北斗七星建設七座廟宇才能化解。

王景山說,我乾的是小本生意,這幾年買賣不錯,雖然賺了一些銀子,可是憑我家底修建廟宇,甭說建七座了,就是建一座也很吃力。

老先生思量再三,最後說,那就等以後家丁興旺、財源茂盛的時候再修建廟宇吧!你先打一個“七星落地”陣,扼住煞神,方能保佑家人平安、家族興旺。


「運河故事」油坊“七星落地”的傳說

於是,王景山按照老先生的指點,根據天上北斗七星的陣式,用七個碌碡排成一個“七星落地”埋於地下,用來驅煞氣、聚紫氣。這個陣式修好後,孩子再也沒有哭鬧。

此後,油坊王家人丁興旺、財源滾滾,陸續捐資修建了娃娃廟、將軍廟、大王廟、真武廟、王家土地廟、奶奶廟等六座廟宇,在籌建第七座廟宇時,當地的劉氏族人說,油坊各處都修建了廟宇,唯獨劉家這邊還沒有,是否也讓劉家也修建一座?!組織修廟的王家會首說,那你們就修建吧!關帝廟就是北斗七星的勺子把,所以就建在現在柳莊村。油坊至今還有王家把第七座廟送給劉家的傳說。這七座廟宇呈北斗七星狀依次排列,甚是壯觀。可惜這些廟宇在解放前後至文革期間,均在“破四舊”時被破壞。

據王繼祖說,此後油坊的繁榮與“七星落地”不無關係。

目前,這個“七星落地”陣式仍然埋於地下,位於今油坊村史館正南約五十米的十字街東北角。

據乾隆年間王氏家譜記載,王景山,號北樓,生卒年月無考,曾在縣內水災時義救當地鄉民,成為美傳。八十五歲時被縣授為“壽官”,享受佩帶七品冠帶的待遇,九十三歲壽終。王景山年少時由於受家庭條件所限,沒有接受過文化教育,開油坊記賬目成為他的一大難事,由於不會記帳,只能憑藉記憶,自然經常出現差錯。王景山知道文化的重要,決定好好培養孩子,他有三個兒子,長子希儒、次子希文、三子希武。三個孩子入私塾後,都努力學習知識,尤其是次子希文讀書最為刻苦,最終考取功名,榮升文登縣令一職。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