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有國產的的航空發動機嗎?殲20用的是國產發動機嗎?

瓜哥的草帽


【獨立視角】有不少國產航發。但殲20用的還是俄羅斯的AЛ31Ф

國產航空發動機幾乎都是蘇聯、俄羅斯血統的,除了斯貝發動機和渦扇10A。

由於建國初期西方對華的軍事技術封鎖,中國也只有蘇聯這一條航空技術引進之路。因此,隨著米格17、米格19、米格21的引進和國產化,其發動機BK1Ф、РД9、P11也就順理成章地進入中國,成為中國航空發動機工業的仿製對象,仿製成品分別為渦噴5、渦噴6、渦噴7。不過好景不長,60年代初中蘇關係惡化,這個發動機技術來源也被切斷。隨後中國開始自立更生,改進上述蘇式發動機。其中比較有代表性的是渦噴7,在攻克了空心渦輪葉片製造難題後,誕生了渦噴7甲發動機,中間推力和加力推力分別比原準機P11提高了500公斤和350公斤。應該說這是一個了不起的成就。

航空發動機行業這種成套引進、仿製的做法在創業初期固然有其積極意義,但長期積澱後便產生了嚴重弊病,養成了重製造,輕研製的陋習。對於需要花大價錢的發動機試驗設施往往是錙銖必較,而對於引進國外發動機技術卻捨得一擲千金。在斯貝MK202發動機問題上體現得尤為突出。引進斯貝MK202發動機技術、成品、生產線及相關建設投入了5億英鎊,而瀋陽發動機技術研究所(606所)在20年間得到的研製經費才總計1.2億人民幣。花了高昂代價把斯貝發動機引進後又沒有很好的消化吸收:國內發現其高空高速性能不好,對斯貝失去興趣,扔了近20年。等到“飛豹”殲擊轟炸機急用的時候,當年買的40多臺很快見底,不得不跑到英國求購二手舊發翻新使用。又費了牛勁解決材料問題才重新上馬生產,已經時過境遷20年了,斯貝發動機雖然可靠性很好,但其他性能指標已經落後許多。生產尚且如此,改進就更談不上了。在四川624所1965年開始建設的國內首個發動機高空試車臺30年後才竣工,建設週期之長創下世界紀錄。所以,在世界航空強國們依託高空試車臺等先進試驗設施如火如荼般開展新式發動機研製的時候,中國的航空發動機技術還在黑暗中艱苦地摸索。始終沒有擺脫引進、仿製、落後、再引進的怪圈。

輕研製重製造的思路一直延續到90年代才開始扭轉。624所在八十年代開始對標F404研製中等推力核心機,研製成功後轉入驗證機階段,卻因缺乏裝機對象又不了了之。606所在引進的CFM56發動機基礎上開始設計渦扇10A,歷經二十餘年艱苦,終於在殲11B上修得正果。成為第一種正式裝備部隊的自主設計國產渦扇發動機。目前606所和624所正在研製屬於第四代水準的大推力渦扇15和中等推力渦扇19,成功之後,將為殲20和鶻鷹以及未來的先進無人機提供高水平的動力。

中國的航空發動機之路艱險漫長,既有自身工業基礎薄弱的原因,也有主觀思路不符合客觀規律的原因。經過六十餘年的摸索嘗試,正在逐漸走出一條符合國情的發展之路,向航發強國邁進。


asiavikin雜談


眾所周知,航空發動機是飛機的“心臟”,它的性能優劣直接決定了飛機的速度、高度、航程、機動性、可靠性和有效載荷,也被稱為現代工業“皇冠上的明珠”。而現在航空發動機的發展影響著飛機的發展,也是空軍發展的一個標誌。一個國家空軍戰機的好壞,其中最要指標就是要看發動機的推重比,推重比的大小直接決定戰鬥機的性能。

一直以來,發動機都是中國戰機的硬傷。雖然我國在上個世紀已經開始研製了發動機,但由於我國對於發動機的製造技能非常的不成熟,以至於一直要從別的國家進口。後來在我國科研人員不懈的努力之下,我國在航發領域終於取得了很大的進展,研製出來了好幾款國產發動機。

我國研製的國產發動機有渦扇-10、渦扇-13、渦扇-18,甚至還在開發渦扇-20、渦扇-15發動機。這些都說明了我國已經在發動機上面的研究有很大的進步,正在減少與世界一流水平的差距。未來,我國的國產戰機或許再也不用依靠從國外進口發動機了。

就比如現在,我國的國產太行發動機已經可以堪當重任,我國渦扇-10發動機已經有好幾款改進型號,其中有渦扇-10B發動機、渦扇-10C(也被稱為渦扇-10X)、渦扇-10H等發動機。這些發動機已經開始被運用到殲-10、殲-11、殲-15、殲-16、殲-20戰機上。

而我國的殲-20前期使用的發動機是俄羅斯的AL-31F發動機,該發動機誕生於上世紀80年代,在國際上無論性能還是質量(使用壽命)僅屬於二等水平,嚴重限制了殲20的機動性能。隨著我國國產發動機的進步,我國的殲-20戰機也開始換裝國產太行改進型發動機。

據悉,我國的殲-20換裝了的發動機是渦扇-10C(也被稱為渦扇-10X),該發動機是第四代渦扇發動機渦扇-15的過渡型號,該發動機特點就是採用了鋸齒設計噴口,具備隱身功能,推力為14.5噸,該發動機基本上能滿足殲20的使用需求了。不過,該發動機與美國的F22戰機裝備F119-PW-100矢量發動機,以及俄羅斯的“產品-30”矢量發動機相比,還是有著一定的差距。

我國的殲-20要徹底想解決發動機的問題,還是需要看渦扇-15發動機的,而我國的渦扇-15發動機推力將達到18噸,推重比達到10.85,更重要的是它的噴管具備矢量性能。到時候換裝渦扇-15發動機之後的殲-20戰力將會更強,在性能上完全不輸美國的F-22戰機。


王牌武器庫


殲20其實一共使用過三種發動機,所以說看圖的時候得看細節。

最早的時候殲-20研製過程中所使用的發動機是俄羅斯的AL-31F發動機。

這款發動機主要用在我們的殲-10上,算是一個過渡型號的產品。使用這個發動機的目的在於發動機技術相對成熟,便於進行外圍設計。第一架原型機的首要目的是先飛起來,所以就選用了實際上並不適合殲-20的發動機。

實際上這臺AL-31發動機也已經成功的用在了諸如Su-27、Su-30、Su-33等一系列的重型戰鬥機以及殲-10這樣的中型戰鬥機上。


再往後的殲-20原型機和量產機上就開始引用了我們自己的WS-10發動機。

WS-10是我們結合了AL-31、F101和CFM56這三款發動機的技術特點後再AL-31上加以改進的一款準自研發動機,骨子裡其實還是AL-31不過性能有所提升,並且耐用性也有了大幅度的提高。

但是WS-10的路子目前其實還是挺磕磕絆絆的,產能上不去,以至於我們的很多殲-10戰機還是去安裝了進口的AL-31發動機。


而殲-20主要全面換裝的是WS-15發動機。

在一部分原型機和一少部分量產機上已經實現換裝。

這款發動機算是我們撿了一個漏,然後又超水品發揮了一把的產物。

我們在上世紀90年代拿到了一堆R-79V-300發動機的圖紙。也就是下面這款發動機:

這款發動機其實是一個很了不得的東西,但是有點生不逢時的感覺。


蘇聯在上世紀80年代在研製下面的這架飛機。

如果乍一看和多人會說是米格-31,其實這是蘇聯研製的“F-35閃電斯基”,是蘇聯的一款垂直起降戰鬥機雅克-141。這架飛機在1987年首飛成功,但很遺憾的是1991年蘇聯解體,這個項目也就被取消了。

雅克-141內的主發動機其實就是我們剛剛提到的R-79V-300了。

按照當時的設計,這款發動機尾部可以傾轉配合駕駛艙後面的兩臺小型託舉發動機使重量接近20噸的雅克141垂直起飛。這裡就可見這臺R-79V-300的推力有多大了吧?

R-79V-300不開啟後燃器的最大推力是可以達到108千牛的。

不過生不逢時的雅克-141被取消後,

而對應多種任務而設計的R-79V-300發動機也就成了蘇聯戰鬥機發動機設計的最後絕響了。

後來這個發動機的圖紙就輾轉到了我們手裡。在這個圖紙的基礎上,我們研製出了WS-15發動機。這就是撿了個漏的說法。


對於超水平發揮的說法則是——606所在R-79V-300發動機圖紙(也只有圖紙)的基礎上又把這臺發動機的推力提高了將近15%!並且重量降低了將近20%。


現在WS-15的數據是最大推力121千牛,加力推力181千牛。並且是原來單臺垂直起降20噸重雅克-141的發動機兩臺推動一臺37噸重的殲-20平飛。這個性能就是提高的不是一點半點了。

這也就是為什麼中國飛行員說一旦進入超音速就是殲-20的天下的基本“底氣”所在了。


而且從圖紙,到製造——殲-20的WS-15發動機其實都是我們國產的,這話硬氣吧?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