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不断起兵侵扰西晋政权。匈奴亦称“胡人”,即古文中说


匈奴亦称“胡人”,即古文中说的“鬼方”、“犬戎”。匈奴与华夏族有近亲关系,《史记》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之苗裔也。”汉朝时,匈奴与汉和亲,刘姓公主下嫁匈奴王室,其中有人从母姓为刘氏。刘氏成为匈奴重要的贵族姓氏,与原来的贵族姓氏呼延、卜、兰、乔四支并行。


“东胡”鲜卑族世居辽东、辽西及塞外,魏晋之际,其中的宇文氏、慕容氏、拓跋氏逐渐发展壮大。公元三八六年,拓跋氏建立北魏,到孝文帝时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孝文帝下令,各部落的鲜卑语复姓都要改为音义近似的汉字单姓。皇族拓跋氏带头改元氏,贵族九姓也都相应汉化。据《魏书》记载,鲜卑族各复姓除少数保留外,基本上都改成了汉姓。
羯族向来依附匈奴,散居在上党郡一带,同汉人杂处,后改用汉姓,如建立后赵的石勒就是羯人。
氐族自称是盘古后裔,魏晋南北朝是居于武都郡(今甘肃武都)及凉州(今宁夏、甘肃一带)一带,后逐渐入关同汉人杂居,改用汉姓。
羌族又称西戎,西周时就有姜姓与姬姓之戎。羌人散居于凉州各地,较早地采用了汉姓,如后秦的将领姚苌即是羌人。
经过这次民族大融合,至隋唐两代,许多重要的政治、文化及军事人物都具有了鲜卑或其他兄弟民族的血统。唐代民族交融及“胡姓汉化”主要出现在西域诸国(今新疆及中亚地区)及南诏国(今云南一带)等地,有西域的“昭武九姓”、“突厥十姓”及“南诏六姓”先后改用汉姓。#国人读国史##姓氏文化#
敬请关注:



西晋末年,以匈奴、鲜卑、羯、氐、羌为代表的少数民族不断起兵侵扰西晋政权。匈奴亦称“胡人”,即古文中说的“鬼方”、“犬戎”。匈奴与华夏族有近亲关系,《史记》记载:“匈奴,其先祖夏后之苗裔也。”汉朝时,匈奴与汉和亲,刘姓公主下嫁匈奴王室,其中有人从母姓为刘氏。刘氏成为匈奴重要的贵族姓氏,与原来的贵族姓氏呼延、卜、兰、乔四支并行。“东胡”鲜卑族世居辽东、辽西及塞外,魏晋之际,其中的宇文氏、慕容氏、拓跋氏逐渐发展壮大。公元三八六年,拓跋氏建立北魏,到孝文帝时大力推行“汉化政策”。孝文帝下令,各部落的鲜卑语复姓都要改为音义近似的汉字单姓。皇族拓跋氏带头改元氏,贵族九姓也都相应汉化。据《魏书》记载,鲜卑族各复姓除少数保留外,基本上都改成了汉姓。羯族向来依附匈奴,散居在上党郡一带,同汉人杂处,后改用汉姓,如建立后赵的石勒就是羯人。氐族自称是盘古后裔,魏晋南北朝是居于武都郡(今甘肃武都)及凉州(今宁夏、甘肃一带)一带,后逐渐入关同汉人杂居,改用汉姓。羌族又称西戎,西周时就有姜姓与姬姓之戎。羌人散居于凉州各地,较早地采用了汉姓,如后秦的将领姚苌即是羌人。经过这次民族大融合,至隋唐两代,许多重要的政治、文化及军事人物都具有了鲜卑或其他兄弟民族的血统。唐代民族交融及“胡姓汉化”主要出现在西域诸国(今新疆及中亚地区)及南诏国(今云南一带)等地,有西域的“昭武九姓”、“突厥十姓”及“南诏六姓”先后改用汉姓。#国人读国史##姓氏文化#敬请关注: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