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食材丰富。

远不止“过桥”的米线

云南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食材丰富。南部地区以及平坝河谷地带的稻米种类丰富,而高寒山区以荞麦、小麦和大麦为主,玉米、甘薯和洋芋是人们普遍使用的辅粮。


在靠南的德宏、临沧、普洱和西双版纳地区,还能找到更原始的饮食,这里的饮食现代化较晚,加上山地民族在选择食物时较为随机,微微偏重,生、冷、苦、酸、辣,少油少盐。

大理地区和汉地的交流较早,石材和口味很丰富,而丽江地区由于物产局限,饮食较为简单,有名的腊排骨其实是大理和丽江交界处鹤庆的特产。


云南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食材丰富。


昆明及玉溪等滇中地区的主流是汉族饮食,但更杂糅,比如现在昆明特有的豆花米线,很有可能是晚清时四川豆花饭传入后的改版。


云南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食材丰富。


云南人以稻米为主食,并且用蒸米饭做原料,碾扁、切丝、压成块、拉成线,创造出了饵丝、饵块、米线、卷粉等云南特有的食物。


过桥米线是云南滇南地区特有的小吃,属滇菜系,起源于蒙自地区


相传300多年前,蒙自一位书生在南湖的湖心岛读书,他的妻子常弄了他爱吃的米线送去给他当饭,但等出门到了岛上时,米线已不热了。后来一次偶然送鸡汤的时候,秀才娘子发现鸡汤上覆盖着厚厚的那层鸡油有如锅盖一样,可以让汤保持温度,如果把佐料和米线等吃时再放,还能更加爽口。于是她先把肥鸡、筒子骨等熟好清汤,上覆厚厚鸡油;米线在家烫好,而不少配料切得薄薄的到岛上后用滚油烫熟,之后加入米线,鲜香滑爽。此法一经传开,人们纷纷仿效,因为到岛上要过一座桥,也为纪念这位贤妻,后世就把它叫做“过桥米线”。


云南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食材丰富。


过桥米线是云南美食的代表,用滚烫的鸡汤来把米线和配菜烫熟的吃法很有趣,不过,云南米线的种类远不止“过桥”一种,常见的做法还有凉米线、卤米线、炒米线、帽子米线和小锅米线。

凉米线是甜咸酱油提味,通常会加入凉鸡丝,做成漂亮拼盘的凉米线是婚宴必备的“头盘”。


云南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食材丰富。


卤米线用酱香卤汁拌炒,吃时配上一碗葱花清汤。


云南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食材丰富。


炒米线和时蔬鲜肉一同炒,再加入火腿片。


云南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食材丰富。


帽子米线的“帽子”既浇头,一般事先做好,帽子种类非常丰富,炒鸡、肉酱、油渣、猪蹄、肥肠和卤肉都可以拿来“盖帽”,米线过水焯热后,加一勺汤在盖上帽子。


云南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食材丰富。


小锅米线用小铜锅现煮,所以耗时长,更入味,配料必有韭菜、肉末和一勺邵通酱。


云南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食材丰富。


豆花米线的做法介于凉拌和卤制之间,嫩白的豆花中和了冬菜的咸味,爽滑可口。


除了白米,米线还可以用红米和紫米来制作。红米米线和紫米米线在滇东南和滇南地区较为常见


云南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食材丰富。


滇东北地区则会在白米中加入玉米面来做包谷米线。


白米做的米线最常见,按形状和制作方法又分成粗米线和细米线。

粗米线的米浆经过发酵,吃起来口感软糯,有一点酸味,所以也叫“酸浆米线”。相对的,“干浆米线”细米线的口感更弹滑耐嚼。在昆明和玉溪等地,吃米线的时候店家常问“米线要粗的还是细的”。一般来说,过桥米线和帽子米线等追求清爽口味的米线,细米线口感更好;而小锅米线、豆花米线和凉米线等口味丰富的米线,粗米线更入味。


比起常规的米线型号,滇南地区常吃的米线则可以叫“超细米线”,形似线团,放在傣族凉米线“撒撇”的蘸水里很容易吸收酸爽滋味,阿昌族的过手米线也常用这种超细米线来制作。

云南地形复杂,气候多样,食材丰富。

有意思的是,云南的米线与广西的米粉,广东的河粉同为稻米加工而成,但越往南走,米线的外形就越扁平,最后连名称都改了。


*图片来源于网络,如有侵权,请联系删除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