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蘇軾稱他“春秋以來用舍進退之全者”,他為何自稱鴟夷子皮

	有人說:所謂旅遊,不過是從自己呆膩的地方,跑去別人呆膩的地方,花錢!
	人們總是無視眼前的風物,而心心念念遠方的景緻。遠方,路上,他鄉,是無限的想象,美麗詩篇。不曾想,你的遠方,正是他人的眼前;你的眼前,是他人的遠方。
	在紹興二十多年,如果不是朋友到訪,作陪遊玩,我幾乎沒去過本地景點,哪怕近在咫尺。
	離家不足十分鐘的路程,便有範大夫祠,重建於紀念古城紹興建城2500年時,已近十年。十年,十分鐘,彷彿不可接近的距離。
 
范蠡:蘇軾稱他“春秋以來用舍進退之全者”,他為何自稱鴟夷子皮

范蠡:蘇軾稱他“春秋以來用舍進退之全者”,他為何自稱鴟夷子皮

1、

公元前490年,勾踐自吳歸來,臥薪嚐膽,發憤圖強,問計於范蠡:“定國立城,人民不足,其功不可以興,為之奈何?” 范蠡答曰:“今大王欲國建都,並敵國之境,不處平易之都,據四達之地,將焉立霸王之業?”遂決定將國都遷出閉塞的會稽山,范蠡於臥龍山麓先築勾踐小城——越子城,于山巔立飛翼樓,以象天門,壓強吳。其外,又建山陰大城,不筑北面,以示不抗吳國(《吳越春秋》)。

2500年風雨滄桑,王朝霸業煙消雲散,臥龍山還是那座臥龍山,飛翼樓毀了又建,古城依然是那座古城。

範大夫祠便在之越子城內,臥龍山南麓,傍山而起,前後三進,雕樑畫棟,飛簷翹角,俯視眼前風物。祠前廣場 ,一道寬大的照壁,矗立路邊,鐫刻“中華商祖”,四字鎦金。背面,為《重建範大夫祠碑記》。

穿過廣場,登上高高的臺階,是山門,上書“商聖”篆字。轉過山門,是一座戲臺,上方的藻井繁複而華美,設計頗為用心。而此時戲臺冷落,刀光劍影消匿。春秋霸業、帝王將相,終不過天地間小戲一出。

范蠡:蘇軾稱他“春秋以來用舍進退之全者”,他為何自稱鴟夷子皮

2、

戲臺正對是商聖殿,殿前有一座香爐,供求福者拜祭。大殿兩側抱柱書一聯:“功高才大,越人永緬;德廣財多,青史朗然”。入殿,正中是范蠡座像,布衣青衫,俊朗睿智。上懸匾額“中華商祖”,兩側書一楹聯:“富亦可求,當念生財有大道;惠而不費,益知造物無盡藏”。像前供桌,擺放著幾樣糕點。

勾踐制霸天下,范蠡功成身退,浮海至齊,隱姓埋名,遨遊名山。其後經商積富,三散家財,定居於宋國陶丘,自號“陶朱公”。後人評之:“

忠以為國,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被尊為財神。

中國一個特有怪象:世俗功業的人格化身,如文聖、武聖、商聖,可昇仙成神,立一塑像,即為神格化身。拜祭塑像,供奉香燭,可獲庇佑,成就功業。偶像崇拜、泛神化,土地山川、帝王將相、祖宗先人,皆可為神。遇廟即進,逢祠即神,跪下雙膝,納頭便拜。

跪與拜,像是一個文化基因,深植在血脈中。跪天跪地跪官,拜神拜佛拜君,心有所求或身負冤屈,不是砥節礪行、奮力抗爭,而是跪伏著乞求恩賞。跪伏,只會招來踩踏,上位者總藉此裝神弄鬼,言出法隨,操弄人心。

大殿兩側,是兩幅壁畫,一側描繪的是范蠡陪勾踐入吳為奴之事,另一側則是他辭官退隱後從商致富之事。在國能盡忠,忍辱負重;隱世能逍遙,富貴浮雲。這是范蠡一生被人稱道的兩件大事。

轉過大殿,在座像後壁,是古“越”鳥篆文。鳥篆是篆書之一種,春秋戰國時期流行於南方諸國,形如鳥跡,頗具裝飾風格與象徵作用。

范蠡:蘇軾稱他“春秋以來用舍進退之全者”,他為何自稱鴟夷子皮

3、

再往裡是寢殿,上方匾額書“曠世風範”,兩側抱柱有聯:“綠野留蹤,比戶豐盈懷恩澤;黃金鑄範,十年生聚溯謀猷”。寢殿是展品陳列室,正中位置,擺放著一塊腰牌,刻有“上將軍止”四字銘文。此為放大十倍後之複製品,原件出土於西施山,又稱美人宮,為當年西施習舞學藝處。當年勾踐越國,上將軍僅只范蠡一人。這是否范蠡當年遺物?

為傾吳國,遍尋美人,於苧蘿村邊、浣紗溪畔,遇見西施,那秋水雙眸,恰似雪刀撩開他深寂的心簾。美人宮中,教以容藝,三年朝夕相處,伊人早已纏繞進夢魂。或許私下有約,那腰牌便是定情信物?無奈國事如沉痾,不得不親手將伊人送入虎口,腰牌便塵封在了美人宮中。

范蠡:蘇軾稱他“春秋以來用舍進退之全者”,他為何自稱鴟夷子皮

4、

正面上方是藍底金字匾額:“蹈厲薪膽“,為于右任所書。下方,巨幅貼金木雕畫,一派辛勤勞作景象,系以古畫家吳太元之《陶朱公種竹養魚萬倍利致富全圖》為藍本製作而成。兩側抱柱有聯:”審時度勢,二十年生聚教訓,佐君王終成霸業;遠德明神,八千里貨殖漁桑,懷百姓不負雄才“,可視作范蠡一生之評價。

大殿東牆,展示著范蠡的商經:《范蠡理財致富十二法則》、《范蠡經商十八法》、《范蠡理財致富十二戒律》,以及《范蠡養魚經》。“能識人,知人善惡,賬目不負……”、“勿鄙陋,應納無文,交關不至……”,觀其文字,所謂商經,顯是後人偽託,“養魚經”則摘自古籍。下方展櫃,有范蠡大事年表、紹興城市地圖等。

范蠡:蘇軾稱他“春秋以來用舍進退之全者”,他為何自稱鴟夷子皮

5、

大殿西牆,鑲嵌著范蠡之“三與說”:“持盈者與天,定傾者與人,節事者與地”,語出《國語·越語》,范蠡曾以“三與說”多次勸諫勾踐,“循天理、遵人道、接地氣”,堪說是范蠡之核心思想,勾踐弗聽而亡國,聽之而吞吳。

“三與說”下方,是以連環畫形式展示的“范蠡故事”,有史實,也有民間傳說,圖示了他一生功績。

范蠡,字少伯,出生楚國宛城一戶農家,父母早亡,由兄嫂撫養成人。喜歡讀書,博聞強識,通讀《詩》、《書》、《易》等書,並精研姜太公之《六韜》、《三略》。范蠡滿腹經綸,志向遠大。但是,楚平王時期的楚國,政治被貴族階層牢牢把控,官場驕奢淫逸,貪默成風。范蠡空負絕才,報國無門,只能放浪形骸,佯狂謔世,正是:“世人笑我太瘋癲,我笑他人看不穿”。

話說楚平王即位之初,尚有頭腦,裝出一副賢君模樣,封賞功臣、撫慰民眾、敦睦諸侯,止息干戈,休養生息。朝堂之上,一眼盯著驕橫跋扈的權臣,一眼盯著德高望重的賢臣,唯恐大權旁落。終究本性難移,貪財好色,信重佞臣,娶子媳、殺太子、誅賢臣,將掘墓人伍子胥逼入吳國。伍子胥在吳國取得相位,引兵攻破郢都,將楚平王掘墓鞭屍。

范蠡:蘇軾稱他“春秋以來用舍進退之全者”,他為何自稱鴟夷子皮

6、

人世間有些相遇命中註定,就像彗星碰撞,掀起能量風暴。

文種時任宛城縣令,急需幕僚,“以為狂夫多賢士,眾賤有君子,泛求之焉(《越絕書》)。”聽聞范蠡之名,遣吏相召。小吏回報說:“范蠡本國狂人,生有此病。”文種笑道:“吾聞士有賢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譏,內懷獨見之明,外有不知之毀,此固非二三子之所知也。”於是駕車而往(《史記》)。

民間有“范蠡狗洞遇文種”傳說:文種駕車前往,見范家大門緊閉,正欲下車,卻見院牆狗洞中探出一個蓬頭垢面的人頭,衝他汪汪而叫。手下人說:“這是范蠡。”因怕文種難堪,用衣服遮住狗洞。文種卻說:“我聽說狗只對著人叫,他是人身,卻對我學狗叫,是瞧得起我,把我當作他一樣的人啊。”便下車拜見。范蠡已知文種非俗人,但此時衣冠不整,不便相見,只得避開。第二天,向兄嫂借得衣冠,坐等家中。不一會兒文種造訪,兩人抵掌而談,大有相見恨晚之感。

一個人可以佯狂謔世,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卻再難苟且。黑暗的貴族政治,讓人有志難申,如龍困淺灘,壓抑得透不過氣。遠方、他鄉,是美好的嚮往,一場說走就走的旅行,有了同伴,變得簡單。兩人遊歷天下,至吳,吳國已有孫武、伍子胥,恐難盡展其才,轉投越國。

惟楚有才,惜不能用。范蠡、文種、伍子胥,都是曠世奇才,卻因黑暗政治,轉投他國。與之相反,地處蠻荒、被中原人瞧不起的蠻夷之國秦,卻廣收各國人才,商鞅,衛人;張儀,魏人;范雎,魏人;呂不韋,衛人;李斯,楚人,幾大宰相都是本國混不下去的人,卻引領秦國走向了鼎盛。人才,是強國之本。

范蠡:蘇軾稱他“春秋以來用舍進退之全者”,他為何自稱鴟夷子皮

7、

范蠡於公元前511年入越,年僅25歲。傳奇、演義中君臣相遇、一見傾心的情景,並未發生。直到公元前494年,勾踐兵敗會稽山,才開始被信重,此時他已42歲,華髮早生。一個人再是才華橫溢,進入官僚政體,必得經歷一番磨練、磨礪、磨損,將稜角磨平,激情磨滅,剩一份不甘與不服,支撐自己走下去。

入吳三年為奴,是不甘;二十年生聚教訓,是不服。二十年苦心經營,如同穿過漫長的地底深淵。唯有一雙秋水雙眸,雪般晶瑩、刀般鋒利,撩開他的心簾,透進一線暖陽。可是,又不得不將伊人送入虎口。那之後,他的心已凍結成僵硬的石頭了吧?

公元前473年,吳滅,范蠡63歲。垂垂老矣,還想得起那秋水雙眸嗎?或許,誠如後人所想那般,他曾於碼頭系一扁舟,遍尋吳宮,想與伊人泛舟而去,歸隱五湖,恨只恨伊人已被勾踐所拘。

真相從來很殘酷,容不得半點幻想。《吳越春秋》逸篇雲:”吳王亡後,越浮西施於江,令隨鴟夷以終。“鴟夷者,革囊也。伍子胥身死,屍體裝入鴟夷沉江。而他的死與西施不無關聯,為報其忠,勾踐將西施裝入鴟夷沉江。此時,一起沉江的還有范蠡的心吧?

滅吳之後,勾踐躊躇滿志,引兵北渡淮水,與齊、晉諸侯會盟于徐州,並致貢於周,成為一代霸主。

范蠡:蘇軾稱他“春秋以來用舍進退之全者”,他為何自稱鴟夷子皮

8、

是時候離開了。我本楚狂人,佯狂鬧市中,功名於我如浮雲,富貴於我如浮雲。只為一展胸中才,卻墜入塵網四十年。幾十年朝夕相處,為奴為王均已得見,他對王權、王者已足夠警醒。

范蠡向勾踐辭行。志得意滿的勾踐顯然不悅,半是客套半是威脅:“子聽吾言,與子分國。不聽吾言,身死,妻子為戮。”范蠡對曰:“臣聞命矣。君行制,臣行意(《國語·越語》)”。

“君行制,臣行意”,淡淡的言辭後,是錚錚傲骨:你執行你的法令,我只隨我的自由意志!要殺要剮,悉聽尊便,老子不伺候!

偉哉大丈夫,百世垂範!千年史書猶有誰?餘世碌碌,皇權前磕頭、跪拜,還有誰挺直過脊樑?范蠡如一座不朽豐碑,站在了時光之外。

走了,一葉扁舟,一葉浮萍,從此天高地闊,江湖茫茫。放下了萬丈雄心,放下了入世情懷,放不下是那秋水雙眸,如刀般撩開漆黑心空。伊人已隨鴟夷沉江,他的心也已沉江而沒,徒留一副臭皮囊、一身鴟夷子皮,白髮蕭然,苟活。自此,世上再無范蠡,只有鴟夷子皮。

范蠡:蘇軾稱他“春秋以來用舍進退之全者”,他為何自稱鴟夷子皮

9、

放不下的還有知己老友,他在齊國寫信勸誡文種:“蜚蟲盡,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為人長頸鳥喙,可與共患難,不可與共樂,子何不去(《史記·越王勾踐世家》)?”

鳥盡弓藏,兔死狗烹,千古王權之謎,范蠡一語道破!唯我獨尊,是權力的本質,坐在那把椅子上的,是黑暗中的貓頭鷹,怵惕,惶恐,寧殺錯,不放過,沒有誰不是刀下游魂。

而智者如文種,又豈能不識勾踐何人?但是他累了,憂忡為國三十三載,已是風燭殘年,一生心力已盡,再無氣力向遠方。權力從來都以血肉為祭,就讓它從身上輾過。

當齊人以相印相托,范蠡再次遁散盡家財遁逃。權力非我所欲,財富非我所欲,我欲自由逍遙。范蠡88風卒於陶 “陶朱公”。

范蠡:蘇軾稱他“春秋以來用舍進退之全者”,他為何自稱鴟夷子皮

10、

觀范蠡一生,年輕時孤傲,佯狂謔世,遇文種而入世、用世,晚年遁世、諧世,積功、積財,功成不居,擁有而不佔有,役物而不役於物。所行者“意”,所忠者自由,他不是忠君愛國、拜倒於王權下的迂夫,秉承自由意志的律令,率性真我。

宋羅大經譽之曰:“范蠡霸越之後,脫屣富貴,扁舟五湖,可謂一塵不染矣”,蘇東坡則謂:“春秋以來用舍進退未有如范蠡之全者”。

俱往矣,千古江山,英雄無覓處,風流總被雨打風吹去。

走出大殿,越過屋頂,唯見青空萬里,白雲自在。

范蠡:蘇軾稱他“春秋以來用舍進退之全者”,他為何自稱鴟夷子皮

2019-8-2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