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蠡:苏轼称他“春秋以来用舍进退之全者”,他为何自称鸱夷子皮

	有人说:所谓旅游,不过是从自己呆腻的地方,跑去别人呆腻的地方,花钱!
	人们总是无视眼前的风物,而心心念念远方的景致。远方,路上,他乡,是无限的想象,美丽诗篇。不曾想,你的远方,正是他人的眼前;你的眼前,是他人的远方。
	在绍兴二十多年,如果不是朋友到访,作陪游玩,我几乎没去过本地景点,哪怕近在咫尺。
	离家不足十分钟的路程,便有范大夫祠,重建于纪念古城绍兴建城2500年时,已近十年。十年,十分钟,仿佛不可接近的距离。
 
范蠡:苏轼称他“春秋以来用舍进退之全者”,他为何自称鸱夷子皮

范蠡:苏轼称他“春秋以来用舍进退之全者”,他为何自称鸱夷子皮

1、

公元前490年,勾践自吴归来,卧薪尝胆,发愤图强,问计于范蠡:“定国立城,人民不足,其功不可以兴,为之奈何?” 范蠡答曰:“今大王欲国建都,并敌国之境,不处平易之都,据四达之地,将焉立霸王之业?”遂决定将国都迁出闭塞的会稽山,范蠡于卧龙山麓先筑勾践小城——越子城,于山巅立飞翼楼,以象天门,压强吴。其外,又建山阴大城,不筑北面,以示不抗吴国(《吴越春秋》)。

2500年风雨沧桑,王朝霸业烟消云散,卧龙山还是那座卧龙山,飞翼楼毁了又建,古城依然是那座古城。

范大夫祠便在之越子城内,卧龙山南麓,傍山而起,前后三进,雕梁画栋,飞檐翘角,俯视眼前风物。祠前广场 ,一道宽大的照壁,矗立路边,镌刻“中华商祖”,四字镏金。背面,为《重建范大夫祠碑记》。

穿过广场,登上高高的台阶,是山门,上书“商圣”篆字。转过山门,是一座戏台,上方的藻井繁复而华美,设计颇为用心。而此时戏台冷落,刀光剑影消匿。春秋霸业、帝王将相,终不过天地间小戏一出。

范蠡:苏轼称他“春秋以来用舍进退之全者”,他为何自称鸱夷子皮

2、

戏台正对是商圣殿,殿前有一座香炉,供求福者拜祭。大殿两侧抱柱书一联:“功高才大,越人永缅;德广财多,青史朗然”。入殿,正中是范蠡座像,布衣青衫,俊朗睿智。上悬匾额“中华商祖”,两侧书一楹联:“富亦可求,当念生财有大道;惠而不费,益知造物无尽藏”。像前供桌,摆放着几样糕点。

勾践制霸天下,范蠡功成身退,浮海至齐,隐姓埋名,遨游名山。其后经商积富,三散家财,定居于宋国陶丘,自号“陶朱公”。后人评之:“

忠以为国,智以保身,商以致富,成名天下”,被尊为财神。

中国一个特有怪象:世俗功业的人格化身,如文圣、武圣、商圣,可升仙成神,立一塑像,即为神格化身。拜祭塑像,供奉香烛,可获庇佑,成就功业。偶像崇拜、泛神化,土地山川、帝王将相、祖宗先人,皆可为神。遇庙即进,逢祠即神,跪下双膝,纳头便拜。

跪与拜,像是一个文化基因,深植在血脉中。跪天跪地跪官,拜神拜佛拜君,心有所求或身负冤屈,不是砥节砺行、奋力抗争,而是跪伏着乞求恩赏。跪伏,只会招来踩踏,上位者总借此装神弄鬼,言出法随,操弄人心。

大殿两侧,是两幅壁画,一侧描绘的是范蠡陪勾践入吴为奴之事,另一侧则是他辞官退隐后从商致富之事。在国能尽忠,忍辱负重;隐世能逍遥,富贵浮云。这是范蠡一生被人称道的两件大事。

转过大殿,在座像后壁,是古“越”鸟篆文。鸟篆是篆书之一种,春秋战国时期流行于南方诸国,形如鸟迹,颇具装饰风格与象征作用。

范蠡:苏轼称他“春秋以来用舍进退之全者”,他为何自称鸱夷子皮

3、

再往里是寝殿,上方匾额书“旷世风范”,两侧抱柱有联:“绿野留踪,比户丰盈怀恩泽;黄金铸范,十年生聚溯谋猷”。寝殿是展品陈列室,正中位置,摆放着一块腰牌,刻有“上将军止”四字铭文。此为放大十倍后之复制品,原件出土于西施山,又称美人宫,为当年西施习舞学艺处。当年勾践越国,上将军仅只范蠡一人。这是否范蠡当年遗物?

为倾吴国,遍寻美人,于苎萝村边、浣纱溪畔,遇见西施,那秋水双眸,恰似雪刀撩开他深寂的心帘。美人宫中,教以容艺,三年朝夕相处,伊人早已缠绕进梦魂。或许私下有约,那腰牌便是定情信物?无奈国事如沉疴,不得不亲手将伊人送入虎口,腰牌便尘封在了美人宫中。

范蠡:苏轼称他“春秋以来用舍进退之全者”,他为何自称鸱夷子皮

4、

正面上方是蓝底金字匾额:“蹈厉薪胆“,为于右任所书。下方,巨幅贴金木雕画,一派辛勤劳作景象,系以古画家吴太元之《陶朱公种竹养鱼万倍利致富全图》为蓝本制作而成。两侧抱柱有联:”审时度势,二十年生聚教训,佐君王终成霸业;远德明神,八千里货殖渔桑,怀百姓不负雄才“,可视作范蠡一生之评价。

大殿东墙,展示着范蠡的商经:《范蠡理财致富十二法则》、《范蠡经商十八法》、《范蠡理财致富十二戒律》,以及《范蠡养鱼经》。“能识人,知人善恶,账目不负……”、“勿鄙陋,应纳无文,交关不至……”,观其文字,所谓商经,显是后人伪托,“养鱼经”则摘自古籍。下方展柜,有范蠡大事年表、绍兴城市地图等。

范蠡:苏轼称他“春秋以来用舍进退之全者”,他为何自称鸱夷子皮

5、

大殿西墙,镶嵌着范蠡之“三与说”:“持盈者与天,定倾者与人,节事者与地”,语出《国语·越语》,范蠡曾以“三与说”多次劝谏勾践,“循天理、遵人道、接地气”,堪说是范蠡之核心思想,勾践弗听而亡国,听之而吞吴。

“三与说”下方,是以连环画形式展示的“范蠡故事”,有史实,也有民间传说,图示了他一生功绩。

范蠡,字少伯,出生楚国宛城一户农家,父母早亡,由兄嫂抚养成人。喜欢读书,博闻强识,通读《诗》、《书》、《易》等书,并精研姜太公之《六韬》、《三略》。范蠡满腹经纶,志向远大。但是,楚平王时期的楚国,政治被贵族阶层牢牢把控,官场骄奢淫逸,贪默成风。范蠡空负绝才,报国无门,只能放浪形骸,佯狂谑世,正是:“世人笑我太疯癫,我笑他人看不穿”。

话说楚平王即位之初,尚有头脑,装出一副贤君模样,封赏功臣、抚慰民众、敦睦诸侯,止息干戈,休养生息。朝堂之上,一眼盯着骄横跋扈的权臣,一眼盯着德高望重的贤臣,唯恐大权旁落。终究本性难移,贪财好色,信重佞臣,娶子媳、杀太子、诛贤臣,将掘墓人伍子胥逼入吴国。伍子胥在吴国取得相位,引兵攻破郢都,将楚平王掘墓鞭尸。

范蠡:苏轼称他“春秋以来用舍进退之全者”,他为何自称鸱夷子皮

6、

人世间有些相遇命中注定,就像彗星碰撞,掀起能量风暴。

文种时任宛城县令,急需幕僚,“以为狂夫多贤士,众贱有君子,泛求之焉(《越绝书》)。”听闻范蠡之名,遣吏相召。小吏回报说:“范蠡本国狂人,生有此病。”文种笑道:“吾闻士有贤俊之姿,必有佯狂之讥,内怀独见之明,外有不知之毁,此固非二三子之所知也。”于是驾车而往(《史记》)。

民间有“范蠡狗洞遇文种”传说:文种驾车前往,见范家大门紧闭,正欲下车,却见院墙狗洞中探出一个蓬头垢面的人头,冲他汪汪而叫。手下人说:“这是范蠡。”因怕文种难堪,用衣服遮住狗洞。文种却说:“我听说狗只对着人叫,他是人身,却对我学狗叫,是瞧得起我,把我当作他一样的人啊。”便下车拜见。范蠡已知文种非俗人,但此时衣冠不整,不便相见,只得避开。第二天,向兄嫂借得衣冠,坐等家中。不一会儿文种造访,两人抵掌而谈,大有相见恨晚之感。

一个人可以佯狂谑世,有了志同道合的朋友,却再难苟且。黑暗的贵族政治,让人有志难申,如龙困浅滩,压抑得透不过气。远方、他乡,是美好的向往,一场说走就走的旅行,有了同伴,变得简单。两人游历天下,至吴,吴国已有孙武、伍子胥,恐难尽展其才,转投越国。

惟楚有才,惜不能用。范蠡、文种、伍子胥,都是旷世奇才,却因黑暗政治,转投他国。与之相反,地处蛮荒、被中原人瞧不起的蛮夷之国秦,却广收各国人才,商鞅,卫人;张仪,魏人;范雎,魏人;吕不韦,卫人;李斯,楚人,几大宰相都是本国混不下去的人,却引领秦国走向了鼎盛。人才,是强国之本。

范蠡:苏轼称他“春秋以来用舍进退之全者”,他为何自称鸱夷子皮

7、

范蠡于公元前511年入越,年仅25岁。传奇、演义中君臣相遇、一见倾心的情景,并未发生。直到公元前494年,勾践兵败会稽山,才开始被信重,此时他已42岁,华发早生。一个人再是才华横溢,进入官僚政体,必得经历一番磨练、磨砺、磨损,将棱角磨平,激情磨灭,剩一份不甘与不服,支撑自己走下去。

入吴三年为奴,是不甘;二十年生聚教训,是不服。二十年苦心经营,如同穿过漫长的地底深渊。唯有一双秋水双眸,雪般晶莹、刀般锋利,撩开他的心帘,透进一线暖阳。可是,又不得不将伊人送入虎口。那之后,他的心已冻结成僵硬的石头了吧?

公元前473年,吴灭,范蠡63岁。垂垂老矣,还想得起那秋水双眸吗?或许,诚如后人所想那般,他曾于码头系一扁舟,遍寻吴宫,想与伊人泛舟而去,归隐五湖,恨只恨伊人已被勾践所拘。

真相从来很残酷,容不得半点幻想。《吴越春秋》逸篇云:”吴王亡后,越浮西施于江,令随鸱夷以终。“鸱夷者,革囊也。伍子胥身死,尸体装入鸱夷沉江。而他的死与西施不无关联,为报其忠,勾践将西施装入鸱夷沉江。此时,一起沉江的还有范蠡的心吧?

灭吴之后,勾践踌躇满志,引兵北渡淮水,与齐、晋诸侯会盟于徐州,并致贡于周,成为一代霸主。

范蠡:苏轼称他“春秋以来用舍进退之全者”,他为何自称鸱夷子皮

8、

是时候离开了。我本楚狂人,佯狂闹市中,功名于我如浮云,富贵于我如浮云。只为一展胸中才,却坠入尘网四十年。几十年朝夕相处,为奴为王均已得见,他对王权、王者已足够警醒。

范蠡向勾践辞行。志得意满的勾践显然不悦,半是客套半是威胁:“子听吾言,与子分国。不听吾言,身死,妻子为戮。”范蠡对曰:“臣闻命矣。君行制,臣行意(《国语·越语》)”。

“君行制,臣行意”,淡淡的言辞后,是铮铮傲骨:你执行你的法令,我只随我的自由意志!要杀要剐,悉听尊便,老子不伺候!

伟哉大丈夫,百世垂范!千年史书犹有谁?余世碌碌,皇权前磕头、跪拜,还有谁挺直过脊梁?范蠡如一座不朽丰碑,站在了时光之外。

走了,一叶扁舟,一叶浮萍,从此天高地阔,江湖茫茫。放下了万丈雄心,放下了入世情怀,放不下是那秋水双眸,如刀般撩开漆黑心空。伊人已随鸱夷沉江,他的心也已沉江而没,徒留一副臭皮囊、一身鸱夷子皮,白发萧然,苟活。自此,世上再无范蠡,只有鸱夷子皮。

范蠡:苏轼称他“春秋以来用舍进退之全者”,他为何自称鸱夷子皮

9、

放不下的还有知己老友,他在齐国写信劝诫文种:“蜚虫尽,良弓藏;狡兔死,走狗烹。越王为人长颈鸟喙,可与共患难,不可与共乐,子何不去(《史记·越王勾践世家》)?”

鸟尽弓藏,兔死狗烹,千古王权之谜,范蠡一语道破!唯我独尊,是权力的本质,坐在那把椅子上的,是黑暗中的猫头鹰,怵惕,惶恐,宁杀错,不放过,没有谁不是刀下游魂。

而智者如文种,又岂能不识勾践何人?但是他累了,忧忡为国三十三载,已是风烛残年,一生心力已尽,再无气力向远方。权力从来都以血肉为祭,就让它从身上辗过。

当齐人以相印相托,范蠡再次遁散尽家财遁逃。权力非我所欲,财富非我所欲,我欲自由逍遥。范蠡88风卒于陶 “陶朱公”。

范蠡:苏轼称他“春秋以来用舍进退之全者”,他为何自称鸱夷子皮

10、

观范蠡一生,年轻时孤傲,佯狂谑世,遇文种而入世、用世,晚年遁世、谐世,积功、积财,功成不居,拥有而不占有,役物而不役于物。所行者“意”,所忠者自由,他不是忠君爱国、拜倒于王权下的迂夫,秉承自由意志的律令,率性真我。

宋罗大经誉之曰:“范蠡霸越之后,脱屣富贵,扁舟五湖,可谓一尘不染矣”,苏东坡则谓:“春秋以来用舍进退未有如范蠡之全者”。

俱往矣,千古江山,英雄无觅处,风流总被雨打风吹去。

走出大殿,越过屋顶,唯见青空万里,白云自在。

范蠡:苏轼称他“春秋以来用舍进退之全者”,他为何自称鸱夷子皮

2019-8-24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