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人是如何读书的?都有哪些方法?

古人是如何读书的?都有哪些方法?

古人是如何读书的?都有哪些方法?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现在的学生作业繁多,每天早起晚归,背不完的单词,写不完的试卷,除了作业还是作业,最后,成绩有多大起色不知道,反正身体是被摧残的差不多了。我认识一个正读高二的同学,白头发居然比我的还要多!

读书是辛苦,如果有了一个好的读书方法,我们就可以做到不那么辛苦了。下面,就让我们看看古人是怎么读书的。

董遇"三舍读书法

古人是如何读书的?都有哪些方法?

打开UC浏览器 查看更多精彩图片

董遇是东汉末年著名的学者。他为人朴实敦厚,从小就喜爱读书。

汉献帝兴平年间,战乱纷起,加之连年的大旱,地里颗粒无收,老百姓饥寒交迫,在这种环境下,家里根本就没有钱供董遇读书。为了养家糊口,幼小的董遇每天和哥哥一起上山去打柴,再挑到镇上去卖,换取一点收入。每天傍晚回到家时,人已累得精疲力尽了,可董遇不顾身体的劳累,仍然专心刻苦读书。困了他赶忙起身,在水缸里舀一盆冷水,往脸上一泼,冰冷的水立即让他清醒了,他又坐在桌前,埋头读起来。

阴雨天时,泥泞遍地,无法上山打柴,董遇便早早起床,简单的梳洗后,就开始认真读书,一读就是一整天,有时连饭都忘了吃。

到了冬天,寒风刺骨,大雪飞扬,地里基本没有什么活可做了,对于农民来说,是一年中难得的休息时间;而对于董遇,则是读书的大好机会。由于小屋很破旧,四面漏风,没多久,董遇的手脚就被冻了,翻书时手不听使唤。他就使劲地揉搓双手,并用力跺脚,又在屋里跑来跑去。慢慢地,他的身上微微发热,手脚也恢复了正常,他就又回到桌前,继续吟读。冬天他就这样坚持着。

附近的读书人都认为他很博学,请他讲学,但他不肯教,却对人家说:“读书百遍,其义自见。”请教的人说:“您说的有道理,可是我们哪有时间读书呀!”董遇说:“应当充分利用‘三余’时间”。有人不懂“三余”是什么?董遇说:“三余就是三种空闲的时间。冬天,没有多少活干,这是一年里的空闲的时间;夜间,不能下地劳动,这是一天里的空闲时间;雨天,不方便出门干活,也是一种空闲时间。”

就这样,董遇利用“三余”的时间,博览群书,孜孜不倦,终于成为三国时期有名的学者。

苏轼“八面受敌”读书法

古人是如何读书的?都有哪些方法?


苏轼的这种读书方法非常有名。

他曾经把这个方法介绍给侄女婿王痒:“少年为学者,每一书皆作数过尽之。书富如入海,百货皆有,人之精力,不能兼收尽取,但得其所欲求者尔。故愿学者,每次作一意求之。"

这话的意思就是说:读每本书,都要多读几遍。书中包罗万象,人的精力有限,不可能一下子把全部内容都理解吸收。读一本书,每次只带一个目的去读,就一个方面的问题去探求,研究,而不要同时涉及几个问题。

这种读书方法主要有两点:一是每次读都要有明确的目的。二是读书时必须要专注于其中的一个问题。

比如读历史时,要了解“古今兴之治乱,圣贤作用”,就只从这方面去读,如果还想知道“事迹故实”“典章文物”之类,又从这方面再读。每次都有一个侧重点,这样,就可以各个方面都掌握了。

读语文也同样如此:第一遍,了解课文概况;第二遍,掌握生字难词;第三遍,分析文中的中心思想和段落大意;第四遍,了解写作技巧;第五遍,总结复习。这样下来,一篇文章就掌握差不多了。

苏轼说他在读《汉书》时,第一遍学习治世之道;第二遍学习用兵之法;第三遍研究人物和官制。数遍之后,他对《汉书》已经胸有成竹,如数家珍。

“八面受敌”读书法,不是蜻蜓点水或走马观花式的泛渎,而是对作品全心全意地专注,有的放矢地去精读。

运用这个方法最主要的是要学会主动思考。读之前一定要明确读的目的,目的越明确,越全面,读后的感悟认识就会越深。

这种方法,也得到过毛主席的大力赞赏。

欧阳修"计字日诵”读书法

古人是如何读书的?都有哪些方法?

欧阳修的这种方法,有点类似于现在的目标分解:即把大目标拆开为若干个小目标,然后分阶段一个一个去实现。

他是这样做的:他曾经精选了《孝经》《论语》《诗经》等十部书,约五万多个字。然后规定每天熟读三百字,用三年半时间,全部熟读完毕。

他说:"虽书卷浩繁,能加日积之功,何患不至?”的确,就这样日积月累,一部部经典最后全部被他背熟了。

这种每日定量计字,细水长流,集腋戍裘的方法,的确是一种行之有效地方法。但是,方法简单,贵在坚持!

陈善的"入书、出书”法

古人是如何读书的?都有哪些方法?

陈善,福州罗源宋高宗绍兴年间人。生平事迹不详,以才气自豪。著有《扪虱新话》一书。

他写道:“读书须知出入法。始当所以入,终当所以出。见得亲切,此是入书法;用得透脱,此是出书法。盖不能入得书,则不知古人用心处;不能出得书,则又死在言下。惟知出入,得尽读书之法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读书要知出入。入,就是要读进书中去,读懂吃透,掌握书中的内容实质;出,就是要从书中跳出来,能够运用所学知识,灵活去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读不进去,会不懂古人的意思,读了出不来,就是在读死书。

既要刻苦钻研,又要学会灵活运用,将书中知识为我所用,这才是读书的真正目的。

郑板桥:“求精求当”读书法

古人是如何读书的?都有哪些方法?

清代书画家郑板挢的“求精”,是指读书要有选择,选好书,读经典精品;“求当”这个“当”是指恰到好处,就是说要适合自己的,既要能读懂,又是工作生活所需的。

他说:求精不求多,非不多也,唯精乃能运多”,"当,则粗者皆精;不当,则精者皆粗。”读好书并不是多了不好,选一本适合自己的书,把它读通读透,经典的东西才能发挥真正的作用。如果一 味贪多求全,读些自己消化不了的书,效果反而会不好。

读书,一定要有选择地精读。不断地用新知识来丰富自己,并体现在日常生活当中,这才是“求精求当”的真正目的。

古人是如何读书的?都有哪些方法?

古人还有很多好的读书方法,像张溥的“七焚”读书法,顾炎武的“三读”读书法等等,就不一一讲了。

总之“旧书不厌百回读,熟读深思子自知”。读书是个系统工程,更是个培养坚韧性格的磨刀石,好方法一定要有好的践行,这个过程需要的是日积月累,几十年如一日。人的一生是不断成长的一生,为了让自己站得更高,走得更远,那么,就让好的读书方法伴你一生,愿才薄者渐厚,智者多慧。

最后,送大家一首陆游的诗共勉:

古人学问无遗力,少壮工夫老始成。

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古人是如何读书的?都有哪些方法?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