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今中醫“六不治”

六不治,出自《史記•扁鵲倉公列傳》。曰:“人之所病,病疾多;而醫之所病,病道少。故病有六不治:驕恣不論於理,一不治也;輕身重財,二不治也;衣食不能適,三不治也;陰陽並,髒氣不定,四不治也;形贏不能服藥,五不治也;信巫不信醫,六不治也。有此一者,則重難治也。”

在此基礎上,清代的《養生秘旨》又發展出了“十不治”:也就是:操欲慆淫,不自珍重,一也;窘苦拘囚,無瀟灑之趣,二也;怨天尤人,廣生煩惱,三也;今日欲愁明日,一年常計百年,四也;室人噪聒,耳目盡成荊棘,五也;廣行殺戮,六也;寢興不適,飲食無度,七也;諱疾忌醫,使虛實寒熱妄投,八也;多服湯藥而敵腸胃,元氣漸耗,九也;以死為苦,然後以六親眷屬長生難割捨之想,十也。

西安趙紅軍大夫,也總結了“六不治”:

一不治拒絕登記、半信半疑者;
二不治正在別處診治、朝三暮四者;
三不治不知禮儀,滿腹牢騷者;
四不治不能堅持服藥治療,半途而廢者;
五不治不遵醫囑,不能忌口者;
六不治慳吝刻薄、斤斤計較者。


古今中醫“六不治”

隨手搜了一個把脈的圖片,寸關尺都不太對。

說白了,治病講究一個“信”字,醫患要互相信任,診療的效率才會更高!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