香港的另一面,国际大都会的“野趣”

对于香港,大部分人的印象也许留存在黄金时代的香港电影,《古惑仔》里的湾仔和铜锣湾,《重庆森林》里的重庆大厦,港产警匪电视剧里的油麻地警署……

香港是时髦、繁华、寸土寸金的国际大都会,来自世界各地的人们来到这里尽享消费主义的狂欢。其实香港还有另一面,恬淡自然、闲适静美,比如贯穿香港东西方向,长达100公里的“麦理浩径”,1979年被《国家地理杂志》评为全球经典徒步路线之一。

香港的另一面,国际大都会的“野趣”

麦理浩径共分10段,每段路程大概在4到15公里不等,每段难度系数和风景特色各异,有的路段十分挑战徒步者的体力和耐心。

在英殖民时期,徒步作为当时的时尚潮流被英国人带到香港,英国人对自然郊野的喜爱超乎寻常,所以当时的英国政府提议要让麦理浩径变得专业、自然。

更专业是指:设置明确的标牌,完善安全措施,把路段设计得多元而有趣。自然是指:保护好沿途的原始森林植被,保持周边村落的原貌和生态。

如今,在麦理浩径每行走150米就会有一个标牌提示,上面有路段编号,可以根据编号算出该路段已完成的行走距离和抵达终点的距离,如果在中途出现意外,可以拨打路边标示的紧急求助电话,报告所处路段,然后很快就会有直升飞机展开救援。

麦理浩径在香港人的日常生活中,就像一个减压器,紧邻繁荣热闹的市区,却是另一个世界。

麦理浩径的路段风格,按照最初的山路适度改造,没有千篇一律的台阶,尤其是第一、二段路,山海风光起承转合,令人应接不暇。

香港的另一面,国际大都会的“野趣”

在第一段的东坝,左侧是70年代完工的香港出水量最大的水库——万宜水库,水色碧绿,与苍翠相映,其名是为了纪念因建造水库而被淹没的万宜村;

右侧是西贡大海,能看到海浪冲蚀形成的海蚀柱和1.4亿年前火山喷发形成的六角形岩石柱,由于地貌的特殊性,这里被誉为全球面积最小的世界地质公园。从六角形岩石柱旁边的小路溜达到海边,天与海,人造公路与火山岩石,宛若漫步于时空交错的地带。

香港的另一面,国际大都会的“野趣”

西贡码头是徒步者进山前的必经之地。在此的海上市场里,渔民捕获新鲜的鱼在船上售卖,买家讨价还价,渔民把鱼放在篮子里递给陆地上的买家,买家再把前放在篮子里递给船上的渔民。这些年来,西贡岛民没有因为交通运输的发展而改变生活方式。

香港的另一面,国际大都会的“野趣”

在麦理浩径能遇到许多荒村,残破的房子爬满植物。偶尔还会看到村子里的“士多”(store),店主大多数是留守老人。大部分村子已经没有年轻人居住了,他们离开家乡到城里打拼,留下来的老人相继去世,最后村子便会彻底地荒废。

城市生活把人逼入死角,徒步大自然得以让灵魂解放,麦理浩径也正是因此而存在。

第四段路大概是麦理浩径最艰难的路了。从水浪窝到大老山,途中翻越马鞍山,全程12.5公里,需要充足的水和干粮,还要有足够的精力和耐力。

香港的另一面,国际大都会的“野趣”

在这段路,山中的小道窄小而湿滑,森林里鸟鸣清脆,湿地上青蛙蹦跳,抬头一看马鞍山,从路段起点的遥望到近在咫尺之间,这种越走越近的感觉让人内心感到平静而实在。

站在马鞍山顶上可以看得到两种风光,一是西贡海岸的闲适悠然,二是沙田区高楼密集的紧迫感。

走完麦理浩径需要好几天,中途休息回去市区的酒店也很方便。看过山海风光,重新回到城市的高楼森林里,更能感受到亲近自然的可贵。

此时,走进王家卫电影《重庆森林》里的重庆大厦,被英文、国语、粤语、印度话包围,商铺玲琅满目地卖着劣质产品和山寨货,到处都是喧哗与骚动,刚刚走过的山与海,似乎是一场短暂的梦,只供回味。

香港的另一面,国际大都会的“野趣”

第五段的狮子山,被认为是香港精神的代表。

早在1.4亿年前,狮子山还是一片大熔岩,后来岩浆停止喷发并冷却后形成了花岗岩,经过风雨侵蚀后形成了如今的“狮子”模样。说它是香港精神的代表,是因为这头雄狮见证了香港从一个小渔村发展成国际大都会的历程。

1973年香港电视台播放了一部叫《狮子山下》的电视剧,讲述了普通市民逆境成长的故事,一时间引起了热烈的反响,鼓励了一代香港市民的努力拼搏。直到现在,这股子拼搏劲儿也是大部分香港人的精神内核。

香港的另一面,国际大都会的“野趣”

21世纪已经过去快20年,伴随着铁路和公路的大面积建设,工业化和城市化逐步蔓延到土地的各个角落,而徒步则被当代人视为一种对自然的回归,久坐于格子间的人们主动放弃路权,暂时性远离日常城市生活中的物质诱惑和干扰注意力的事物,只专注于脚下的路,重新获取内心的平静。

纵然近日香港有少数极端分子不断扰乱和破坏香港的繁荣与稳定,践踏香港法治,但我相信天空依旧明朗,城市依然会有序运作,明珠不减璀璨,香港的“野趣”也将继续丰富着港人和外来游客的休闲时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