漢字探源:重字本義不是分量大而是蓮藕

作者:萬慶濤 王鴻傑

  重,象形字,讀作zhòng,chóng。所有漢語工具書都認為,重字的本義是分量大,把其他義項作為重字的引申義。實際上,分量大不是本義,也是引申義。

漢字探源:重字本義不是分量大而是蓮藕

重字從甲骨文到楷書的演變

  下面,我們從漢字發展規律、重字甲骨文字形以及重字的衍生字等方面進行深入分析重字的本義。

  一、從漢字發展規律看重字本義

  漢字發展規律告訴我們,漢字分為文和字,文是象形字,字從文衍生而來。總體上是從簡到繁逐步精細化、規範化的。比如在表示一種植物概念時,其初文往往是這種植物的形象。但隨著文字的應用,初文所表達的這種植物的本義消失且被引申義專用。於是,人們就在初文上增加表示植物的符號草字頭來表示這種植物。如,咢與萼,氾與範,樂與藥,等等。

  董字就是在重字之上加草字頭,就是說,重是董字的初文,董字的本義就是重字的本義。重字是象形字,不是形聲字。

  遠古時,在今山西聞喜縣東北有一片沼澤,名為董澤。

  春秋時期《左傳·宣公十二年》記載有“董澤之蒲”。西晉司馬彪《續漢書·郡國志》聞喜縣“有董池陂,古董澤”。北魏酈道元《水經·涑水注》記載有“涑[sù]水西徑董澤陂”。到了宋代,董澤改為董池陂。金元之後,汾涑流域的湖泊相繼湮廢,董澤也未能倖免。明代時,董澤已經不是連片的湖泊。再後來,董澤已經了無蹤跡,僅剩下與之相關的地名,如聞喜縣的董村。或許,董村處於董澤的邊緣,又或是古董國的都城。

  董澤中有水生植物叫董,董澤或因此得名。南北朝·顧野王《玉篇》:董,藕根也,又稱董蕖。蓮藕也稱蕖耦。或許,古人以為蓮藕內部的孔道是通水用的,因此把蓮藕稱為蕖。

漢字探源:重字本義不是分量大而是蓮藕

蓮藕(網絡圖片)

  遠古人就發現蓮藕可以充飢,成為人們的食物。如今,山西、陝西一些地方把蓮藕叫做董菜,也佐證了這一結論。時至今日,聞喜蓮藕仍然是當地特產,更是全國農產品地理標誌產品。

  通過以上對董字的梳理,可以得出結論,董字本義就是長著嫩荷葉的蓮藕。

  既然董字本義是蓮藕,根據漢字規律可以斷定,重字的本義也是蓮藕。

  二、重字本義被誤讀的原因

  重字本義一直被誤讀,有其原因。

  一是《說文解字》對後世的影響。《說文解字》認為,“重,厚也。從壬,東聲。”徐鍇《說文解字注》認為,“壬[tǐng]者,人在土上,故為厚也。”意思是說,壬是人在土上,所以是厚。許慎沒有見過重字的甲骨文,其只能對重字小篆字形進行的解讀,錯誤自然難免。

  二是後世對重字解讀,略過甲骨文字形,直接從金文字形解讀。一致認為,重為會意兼形聲字,從人,從東(東,囊橐或竹籠),似人揹負囊袋或竹簍,表示很沉重。

  這樣解讀重字的甲骨文第二種字形還說得過去,但解讀重字甲骨文第一種字形則很難自圓其說。既然是東(囊橐),為什麼人腿會長在其上?顯然,這裡的人並不指人而只是與人形相似的一種東西;東也不是東而只是與東形相似的一種東西。

漢字探源:重字本義不是分量大而是蓮藕

揹著行囊(網絡圖片)

  董字本義既然是蓮藕,重字字形應當是蓮藕的樣子。因此,必須重新審視重字的甲骨文字形,特別是其甲骨文第一種字形。

  重字甲骨文第一種字形是整體結構,不可分割。其上部看似人形,腿連著下部似水平方向的東(囊橐,兩頭扎口的袋子),實際上,是遠古人用蓮藕的一部分表示這種水生植物。

漢字探源:重字本義不是分量大而是蓮藕

重字甲骨文字形與蓮藕

  蓮藕是一種常見水生植物,一般長在沼澤、池塘。董澤就因為這裡長有大片的蓮藕而得名。

  蓮藕須狀不定根,束狀,每節5-8束,每束有不定根7-21條,須狀根環繞地下莖節生長。莖節處同時長出荷葉、荷花並露出水面。

  荷葉為大型單葉,從蓮藕地下莖連接處向上抽生。露出水面時,挺立的葉柄頂端長有縱卷的葉片。最後,葉片展開呈近圓形,並與水面平行。葉與葉柄連接處稱為“葉鼻”,是荷葉的通氣孔,與葉柄和地下莖中的氣道相通,為地下莖輸送氧氣,有利於地下莖生長和膨大,從而長成蓮藕。

漢字探源:重字本義不是分量大而是蓮藕

主藕與子藕和孫藕(網絡圖片)

  蓮藕的地下莖,成熟後分為“主藕”,主藕節上分生2-4個“子藕”,較大的子藕又可分生“孫藕”。

  荷花授粉後花瓣脫落,長成蓮蓬,又稱蓮房,埋藏蓮花雌蕊的倒圓錐狀海綿質花托。花托表面具有多數散生蜂窩狀孔洞,受精後逐漸膨大而稱之為蓮蓬。每一個孔洞內生有1枚小堅果即為蓮籽。蓮籽似眼珠,蓮蓬似複眼,凝視著四周。

  遠古人通過一代一代人的仔細觀察,就是把長有一支縱卷葉片和環狀鬚根的蓮藕變成了一種符號。重字甲骨文第一種字形就是這個符號,長柄上接縱卷葉片(似人形),下連帶有環狀須要的蓮藕(似東)。

  西周初期“井(邢)侯簋”金文的重字,承接甲骨文第一種字形,上下結構,但卻把單節蓮藕由橫向調轉為豎向,和其上的嫩荷葉莖相連。

  春秋時期,重字的字形繁化,侯馬盟書中的重字就在“井侯簋”重字字形之下增加土字,強調蓮藕長在沼澤的泥土之中。侯馬盟書用的是晉國的文字,而董澤正是在晉國境內,因此對重字本義的認識更加深入和明確,是邏輯的結果。

漢字探源:重字本義不是分量大而是蓮藕

消失的董澤與留下的董村

  篆文承接了這個字形,隸變後,楷書寫作重。

  如此看來,重字是象形字,並非形聲字,本義是長著嫩荷葉的蓮藕。

  由於重字被引申義專用,於是人們在重字之上加一個草字頭“董”來表示長著嫩荷葉的蓮藕,換句話說,重字是董字的初文。

  四、重的引申義

  重的引申義都與蓮藕、荷葉莖、蓮蓬等有關,兩個讀音。

  (一)讀作zhòng

  1.董澤中的蓮藕,產量很高,每一根蓮藕都很粗大,引申為分量大。《孟子·梁惠王上·第八》:權然後知輕重(稱一稱才知道物體的輕重)。如,沉重,重量,輜重(行軍時由運輸部隊攜帶的軍械、糧草、被服等物資)。

  2.董澤水面浩淼,有大面積蓮藕生長,引申為數量多。如,重金收買,重兵把守。

  3.董澤水域適合蓮藕生長,水生植物以蓮藕為主,引申為主要,緊要。如,重要,重鎮,重點,重託。

  4.董澤蓮藕成為當時人們的重要食物,每年的產量多少影響人們的生活,要加強管理才能有好的收成,引申為認真對待。如,重視,器重,隆重,尊重。

  5.荷葉莖折斷之後會流出白色汁液,借指乳汁。《漢書·匈奴傳上》:得漢食物皆去之,以視不如重酪之便美也(獲得的漢人的食物都扔掉,感覺不如奶酪好吃)。此義後寫作湩,讀音也發生變化,讀作dòng。

漢字探源:重字本義不是分量大而是蓮藕

嫩荷葉折斷後流出乳汁狀的液體

  6.蓮藕在泥中生長,荷葉莖直立挺拔,引申為莊嚴,端莊。《論語·學而》:君子不重則不威,學則不固(君子舉止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即使讀書,學習的知識也不會牢固)。

  (二)讀作chóng

  7.蓮藕一般是多節生長,後長的藕節好像複製先長的藕節,形狀基本相同,引申為反覆,疊加。《禮記·禮器》:天子之席五重,諸侯之席三重,大夫再重(天子的坐墊是五層,而諸侯只是三層,大夫只是兩層)。如,重複,重疊,重圍。

漢字探源:重字本義不是分量大而是蓮藕

蓮藕生長全過程(網絡圖片)

  8.蓮藕一般多節一根,引申為成雙,成對。宋·陸游《上巳》:殘年登八十,佳日遇重三。如,重三(三月初三),重五(五月初五),重陽(九月初九),重慶(父母、祖父母俱在)。

  9.一根蓮藕中,各節長短粗細不一。古人或由此以為細小的是粗大的生出來的,引申為懷孕。《素問·奇病論》:人有重身(女人懷孕)。

  10.每年人們都在秋天挖蓮藕,明年還會再長出新的,虛化為副詞再,又。《文選·古詩十九首之一》:行行重行行(行了又行走不停)。如,重新,重修,重建。

  五、重的衍生字

  重的衍生字與其本義及引申義等相關。

  1.隀,chóng,不斷攀登之處。古地名,不詳。

  2.蝩,chóng,(1)一年中第二次(重複)養的蠶,又稱晚蠶。(2)蝗蟲(聚集很多的飛蟲)。

  3.揰,chòng,(1)用手有分量地打,錘打。(2)把手中的東西用力甩出。

  4.董,dǒng,本義蓮藕。如,董蕖,董澤。(1)蓮藕長在泥中看不見,引申為深藏。《史記·扁鵲倉公列傳》:年六十已上,氣當大董(人過六十了,不再年輕氣盛,而要深藏不露)。(2)蓮蓬像複眼凝視著周圍的一切,引申為督察。《尚書·大禹謨》:董之用威。如,董事。

漢字探源:重字本義不是分量大而是蓮藕

蓮蓬似眼睛凝視著周圍(網絡圖片)

  5.箽,dǒng ,古代竹器,外觀與鍾相同。

  6.湩,dòng,嫩荷葉莖折斷後流出的白色液體,引申為乳汁。如,乳湩,馬湩。原作重,後為表示液體而加氵,寫作湩。

  7.畽,tuǎn,為防止野獸侵害,在田舍四周挖的泥沼,或長有蓮藕。

  8.鍾,zhōng,似蓮藕中間膨大兩頭細的青銅酒器,後作量器。《孔叢子·儒服篇》:堯舜千鍾,孔子百觚[gū](堯舜能飲一千鍾,孔子能喝一百觚)。

漢字探源:重字本義不是分量大而是蓮藕

西漢中山靖王用的銅鍾(網絡圖片)

  9.踵,zhǒng,本義腳後跟。用長在最底下的藕根形容人的腳後跟。如,摩肩接踵。

  10.尰,zhǒng,腳腫(腫)。

  11.喠,zhǒng,口腔腫得人不能說話。

  12.瘇,zhǒng,腳腫病。

  13.腫,zhǒng,簡化字寫作腫。藕節開始細長,後來膨大變粗,形容人身體局部因外傷或病變而變大,脹大。

  14.緟,zhòng,一條又一條絲線,稱繒縷。

  15.偅,zhòng,人老先老腿,就像蓮藕在泥中動不了,形容老態龍鍾。如,儱[lǒng]偅。

  16.堹,zhòng,池塘(可種植蓮藕)周圍用大量土夯出的堤埂。

  參考文獻:

  1.《辭源》,商務印書館,1978年版。

  2.《現代漢字詞典》(修訂本),商務印書館,1996年第三版。

  3.《辭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0年版。

  4.《王力古漢語字典》,中華書局,2000年版。

  5.《漢字源流字典》,谷衍奎編,華夏出版社,2003年版。

  6.《說文解字》(最新整理全注全譯本),孫永清編著,中國書店,2011年版。

  7.《字源》,李學勤主編,天津古籍出版社,2013年版。

  8.《甲骨文字典》,徐中舒主編,四川辭書出版社,2014年版。

  9.《康熙字典》(標點整理本),上海辭書出版社,2017年版。

  10.《實用甲骨文字典》,陳年福編著,四川辭書出版社,2019年版。

  11.《國學大師》(網絡版)。

  12.《新華字典》(網絡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