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辶”、“辵”、“廴”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在現代漢語中,“辶(辵)”、“彳”、“廴”三個部首分別有不同的名字:“辶(辵)”被人稱為“走之旁”或“走之底”,“彳”被人稱“雙人旁”,“廴”被人稱為“建之底”或“建字底”(因為廴部之下,最常用的漢字是建字)。

在古代漢語中,這三個部首聯繫緊密:“辶(辵)”被《說文解字》解釋為“乍行乍止也”,簡言之就是“走走停停”;“彳”被《說文解字》解釋為“小步也”,簡言之就是“小步行走”,今天我們就來說說“廴”字,這是我們《說文解字》課程的第303課。

“廴”是《說文解字》540部之一“廴”部的部首漢字,其詳情如下:

廴。讀音有兩個:

(一)yǐn。這是中華書局注音版《說文解字》標註的讀音,給的解釋是:“廴,長行也。從彳引之。凡廴之屬皆從廴。”會意字,其實就是“彳”的末一筆拉長,所以讀音為“引”。只是後來表示“開弓”的“引”字漸漸通行,“廴”字就漸漸廢除了。

饒炯的《說文解字部首訂》解釋說:“長行者,謂導之於前以申其行也,凡引長義本之,故從小步之彳,而以指畫其末,識其義為長行。”強調彳字的末筆表達長行之義。徐灝的《說文解字注箋》中說:“長行者,連步行也。故從彳而引長之。”所謂的長行,就是連續行走或行途綿長。本義就是遠行。

“辶”、“辵”、“廴”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遠行)

在古文字中,辵、彳、廴常常通用,如果我們考察這幾個字的小篆字形,就約略能瞭解這幾個字的關係了。

“辶”、“辵”、“廴”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三個字的小篆字形)

這三個字的上部基本相同,只是下部有差異,都跟“行走”或“道路”有關,又有細節差別,這種字形上的差別最終影響到字義的差別。辵有行有止,就是走走停停;彳只是半行,所以就是小步行走;廴最後一筆拉長,所以是遠行。

廴字在本義之外,還通“引”,用“引”的本義,就是“開弓”。所以我們平常說開弓也叫“引弓”。

“辶”、“辵”、“廴”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開弓)

(二)yìn。這個讀音出自《集韻》。延。《集韻·震韻》“廴,延也。”就是延長、延伸之延。

“辶”、“辵”、“廴”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向遠方延伸的道路)

“廴”字的小篆寫法如圖:

“辶”、“辵”、“廴”之間的聯繫和區別

(廴字的小篆寫法)

(【說文解字】之303課,部分圖片引自網絡,版權歸原作者所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