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朝的犯人經常“流放寧古塔”,為什麼是寧古塔?

清宮戲中,寧古塔,是一個出現頻次很高的地名。

寧古塔,全稱為寧古塔將軍轄區,是鎮守寧古塔等處地方將軍管轄的行政區域。

寧古塔雖然名字中有”塔“,但是並不是真正的塔。這個詞語實際上是滿語“寧公特”的訛傳,翻譯成漢語,其實是“六居址”的意思。

清朝的犯人經常“流放寧古塔”,為什麼是寧古塔?

寧古塔,一直是東北的重鎮。明朝末年,建州女真首領愛新覺羅·努爾哈赤稱“汗”,定國號為“金”,建元“天命”,定都興京,也就是現在的遼寧新賓。後來,隨著建州女真實力逐步作大,努爾哈赤遷都瀋陽,定名盛京。與此同時,派兵到寧古塔駐守。順治二年,清廷定文武官員的品級,鎮守寧古塔總管為三品。

八年之後,清廷再次下發命令,將盛京昂邦章京所轄的黑龍江、松花江、烏蘇里江流域,包括黑龍江上游的石勒喀河流域和庫頁島在內的海中諸島,劃為單獨的行政區,設置寧古塔昂邦章京。至此,寧古塔昂邦章京與盛京昂邦章京並列為特別新爭取。寧古塔昂邦章京駐守寧古塔成,即現在的牡丹江海林。

康熙元年,寧古塔昂邦章京改為“鎮守寧古塔等處地方將軍”。因寧古塔城常遭水患和為抗擊沙俄用兵需要,康熙五年,寧古塔將軍衙門移駐寧古塔新城,也就是現在的今寧安縣城。康熙十五年,寧古塔將軍衙門移駐船廠後,由將軍主持修築吉林烏拉城,豎木為牆,史稱“吉林木城”。

寧古塔將軍轄區,範圍廣闊。據《大清一統志》記載:“東濱大海,西接邊牆,南峙白山,北逾黑水”。即東至大海3000餘里,指北起鄂霍次克海,南至日本海的海面;西至柳條邊590餘里,至盛京威遠堡開原界;南至長白山南圖們江、鴨綠江1300餘里,與朝鮮分界;北逾黑龍江至外興安嶺。

清朝的犯人經常“流放寧古塔”,為什麼是寧古塔?

咸豐十年,《中俄北京條約》簽訂後,烏蘇里江以東40多萬平方公里中國領土被沙俄割佔,吉林將軍轄區進一步縮減,即東至烏蘇里江、松阿察河與俄羅斯分界;南至圖們江、鴨綠江與朝鮮分界;西至威遠堡邊門開原界;北至松花江達黑龍江將軍轄區界。在轄區內分地築城,先後設置吉林、三姓、阿勒楚喀、伯都訥、琿春副都統鎮守。

清光緒三十三年三月初八日,清廷決定,裁撤盛京、吉林、黑龍江將軍,設置奉天、吉林、黑龍江行省。

雖然寧古塔位置很重要,但是環境卻非常惡劣。因此,在清朝,這裡經常被作為流放犯人之地。發配到寧古塔的罪人,要在寧古塔地區當奴隸,服勞役,開荒、種田、修橋、修路等等,生活可謂非常艱苦。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