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节是中国人绕不过的情结,是回家的集结号,你回了吗

春节是团圆的代名词,无论你身在何处,春节是华夏儿女回家的集结号。关于回家,任何约束和强制都无法比拟春节带来的自觉性。

无论我们多么优秀,多么出类拔萃,在时间的长河中,我们不过是一抹浮云,家才是我们永远的根,是我们“疗伤”的港湾。

对于在外漂泊的游子来说,是春节将家联系到了一起。无论山高水远,还是风霜冰雪,都无法阻挡我们回家的步伐。

那么,春节是怎么形成的?怎么就跟团圆联系在了一起。

春节是中国人绕不过的情结,是回家的集结号,你回了吗

华夏民族是一个农耕民族,农耕就得看天吃饭。我们的先祖在长期的生产劳动中,不停地观察和总结自然规律,最终形成了历法,掌握和运用节气,助推了农业生产。

在日常生活中,白天和黑夜是人们最直观的感受,随即而出现的就是太阳和月亮。我们的远祖从月亮圆缺的变化规律中,总结形成了历法,这种以月亮为周期,实际就是按月亮绕行地球一周的规律总结的历法,被称为“太阴历”。

在古埃及,人们观察天体的切入点跟中国人有区别,他们为了掌握尼罗河泛滥的周期,经过长期的观察和总结,发现天狼星第一次和太阳同时升起的那一天过后,再过五、六十天,尼罗河就开始泛滥,于是他们把这一天作为一个周期的起始,也就是一年,这种以太阳的周期安排的历法,被称为“太阳历”。

太阴历是以月亮的运行为规律,它的周期为月,古人称之为“朔望月”,也就是把完全看不见月亮的一天称“朔日”,定为每月的第一天,把月亮最圆的一天称“望日”,为每月的第十五天或第十六天。从朔到望,为前半月,从望到朔,为后半月。

春节是中国人绕不过的情结,是回家的集结号,你回了吗

最初人们发现,12个月刚好是太阳的一个回归年,于是把12个月确定为一年。当时以12个月为一年确定历法指导农业生产,过几年会出现六月下雪,腊月酷热的现象,致使季节错乱,最后发现月亮绕地球运转,12月个大约是354天或者355天,地球绕太阳运转的周期是365天多一点,它们之间存在着差异。

为了解决这一矛盾,世界上不同的民族有不同的办法,我们的先祖采取了闰月的办法解决了这个问题,也就是每过2到3年,一年增加一月,春秋时已形成了较准确的十九年七闰的方法,到战国末年又建立了二十四节气,与历法配合使用,有效指导了农业生产。

这种历法,实质上是“阴历”和“阳历”的结合,也就称“阴阳历”,由于跟农业有关,后来就称为“农历”,到现在还这么称呼。

历法确定后,年的概念就出现了,这个还是跟农业有关,我们的远祖把谷的生长周期称为“年”。那么,什么时候是岁首呢?古代的传说很多,有尧禅让天下于舜的那一天为岁首的说法,因为这是庆喜而又值得纪念的一天。

春节是中国人绕不过的情结,是回家的集结号,你回了吗

夏朝把冬至后的第二个月定为岁首,也就是每年的一月,因为在这一个月,春天就要到来了,把这月的第一天确实为“元日”,元有开始之意,这月也叫“正月”,意为岁之首月,这个“正”还有一层意思,在这月,帝王要接受文武百官的朝拜,表示庄重独尊。老百姓在元日,要团聚,要庆贺,要追思,要祝愿。

商朝重祭祀,可能要把重要的祭祀活动安排在闲月,所以商朝把岁首提前了一个月,现在的农历十二月,是商朝的一月。到了周朝,直接把岁首放在了冬至这个月,而且从周朝开始,有了“年”这个称呼。

秦朝在大统一前,虽然周天子颁布十一月为正月,但各诸侯国有夏遗民,也有商遗民,他们习惯上使用旧历,也就是说全国的历法并不统一。秦统一六国后,书同文,车同轨,一切都要统一。因为秦的先祖用的是颛顼历,十月为正月,所以秦朝人过年的时间,相当于现在的10月1日。还因为秦始皇出生在正月,取名赢政,为了避他的讳,规定把“正”字读作“征”,这个读音就是从那时传下来的。

春节是中国人绕不过的情结,是回家的集结号,你回了吗

到汉武帝时,诏令司马迁等人“议造汉历”,制定更为科学的历法,他们采用把二十四节气纳入历法,并以没有中气之月为闰月等方法,纠正了以往历法上的偏差,因新历颁布的这年为汉武帝太初元年,故称新历为《太初历》。这部历法是中国古代一部比较完整的历法,也是历法上一个划时代的进步。

而从汉武帝起,恢复夏历正月为年首,正月初一称“元日”或“正日”。也就是从这时候起,一直到现在,过年就在正月初一。到了南北朝时,有了正月初一被称为“元旦”的正式记载,“元”有“初”、“始”的意思,“旦”指“日子”,字形就是太阳从地平线上升起,也有开始的意思。元旦合称即是“初始的日子”。正月初一称“元旦”,一直沿用到清末。

春节是中国人绕不过的情结,是回家的集结号,你回了吗

有了历法,有利于农耕,但要记录历史,展望未来,就得有纪年。我们的先祖最早使用岁星纪年,到汉代正式使用干支纪年法,也叫甲子纪年法,就是用甲乙丙丁等十天干,与子丑寅卯等十二地支相互配合进行纪年,如甲子年、乙丑年,以此类推,22个字可以相互搭配60次,所以把60年称为一个甲子,过了多少个甲子,就知道过了多少年。但是,要查某个甲子年是什么时候就很麻烦,后来皇帝推行年号,甲子纪年与皇帝年号配合,就直观多了。

皇帝年号从汉武帝开始才有,第一个年号为“元符”,从此年号成了一种制度,各朝都使用。不过,皇帝遇到大事,喜欢改年号,所以有的皇帝不止一个年号,武则天就有十几个年号,使年号很乱。从明朝开始,基本上一个皇帝一个年号,如清代康熙在位61年,只用了康熙这一个年号,所以老百姓对明清皇帝习惯用年号称呼,康熙是年号,他的名字是玄烨,姓爱新觉罗氏。

甲子纪年和皇帝年号配合使用,也有个问题,康熙在位61年,就出现了两个甲子年,容易发生记事的错乱,还有推算历史上的某一年也比较麻烦。中华民国成立后,推行国际上比较直观,通用的公元纪年法,称“阳历”,也叫“公历”,现在使用的就是这种纪年法。

当时,南京临时政府为了顺应农时和便于统计,规定在民间使用“农历”,在政府机关、厂矿、学校和团体中实行公历,确定公历的元月一日称“元旦”,农历的正月初一称“春节”,春节一词由此诞生。新中国成立后,沿用了这种方式。

春节是中国人绕不过的情结,是回家的集结号,你回了吗

从古到今,春节成为中国人的传统节日,过年被世世代代传承,形成了一种年文化。春节,牢牢地把亲情拴在了一起,陪父母过年,是中华儿女共同的心声和自觉的行动。

炎黄子孙这种代代相传的共识,最终体现出来的,其实是一种寻根文化。过年要回到父母身边,回到生我养我的地方,在亲人面前释放情感,满足心理诉求。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 大年三十,守岁迎新,一家人团聚在一起,贴春联、放鞭炮,吃年夜饭,拉家长话,共享天伦之乐,使亲情更加深厚,使中华民族更加凝聚。

(图片来自网络,感谢原作者)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