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润河~母亲的摇篮(之九)

水流轰鸣闻米香,

绿草依依鱼儿畅。

潺潺悠悠奔广润,

银河飞瀑滩成汤。

鱼欢水笑涛声涌,

汇集一起融长江。

话说这广润河还有一个离奇的地方,这个地方就是米水河,

米水河的由来始终是一个谜,难以化解,它的发源地就是一个洞穴,洞穴中始终流淌着像米汤一样的水质,夏天冰凉刺骨,冬天温暖如春,河中水草悠悠,鱼儿游荡,显得悠闲而自在,还有很多虾子藏在水草之中,只要用一个小小的撮箕就会捞出不少小鱼小虾。

这一风水宝地曾经还流传着一段有趣的传说,据爷爷口述,过去建县选址都会找来风水先生查看地形,观察山脉及山川河流的走向,风水先生或者说地理先生,并非像现在说的纯粹是迷信,妄加否定,他们都是在传统中国文化中悟道,尤其是在国学经典《易经》及传统中华医学《黄帝内经》中吸取营养,选择适应人类居住的宝地。

衣、食、住、行本来就是人类生存的大事,并非儿戏,《黄帝内经》曾经有这么一段话;“皆谓之虚邪贼风避之有时,恬淡虚无,真气从之,精神内守,病安从来。”这段话的意思就是强调人类的居住及生活环境要选择适合人类居住的环境、地势和方位,避其风邪,内守精神,这是预防疾病保家安身的最好方法。《易经》曰“观乎天文,以察时变。观乎人文,以化成天下。”就是说观察天文地理的变化,掌握人文知识就能成就人类的天下太平。这些经典语句都是值得我们学习的。风水先生的行事规则并非没有道理,他们对山川河流的尊崇,敬畏之心是值得我们去仰仗的,不能全盘否定,妄加指责,只是有些不学无术之人,掌握了点皮毛,到处招摇撞骗,败坏了名声而已。

在建始具备好条件的地域比较多,比如长梁、高坪、河水坪、白云、天生等地,都是良田万亩,河水清幽,风景独特俊秀,气候温润,风水先生也是行其左右,举棋不定,难以定夺,他们通过慎重比对,还是觉得邺州比较合适,一是地域相应比较宽,河水流量比较充足,其中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这米水河,米水河顾名思义就是像淘米水一般的一条河流,那是富裕的象征,像淘米水一般陈年累月的不停流淌,这样的富裕之地,还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吗?最后定夺在邺州。

米水河也是亿万年的造化,成就了这段佳话,人们向往美好,祈求幸福,在此安居乐业,世代延续,人才辈出,何乐而不为呢?

米水河滋养了人家,灌溉了桑田,雨露沐浴,润泽了良亩千万,植物茁壮成长,特殊的口感,不管是大米,还是蔬菜,当地人只要一尝,就会分辨出来,它的稻谷要比建始其他任何地方都要晚半月之久,虽同处一片蓝天,然阳光雨露都是一样,但因灌溉之水冬暖夏凉,稻谷成熟期就比别处晚,需多生长半月之久,但质重而饱满,同样一担谷子,要重五到十斤,口感也更为清香,长住此地的农民都自认此为宝地,引以为豪,天生优越,姑娘都不愿意出嫁,男孩都愿意到这当上门女婿,但没有本事也很难在此立足,但凡女婿多半都是国家干部或其它从业者,土地没有下放之前,很多干部下乡都怕到七里坪住队,随便一个家庭都会走出几个体面之人,即占市又占人,即懂政策,又消息灵通,很不好管教,畏惧三分,退避三舍,他们都有自己的行事风格,外来之人很难融入其中。

米水河最后还是流向广润河与之交汇,交汇之处有几十丈的落差,巨大的水流形成白茫茫的瀑布,终日轰鸣,如同推磨一般,出来的就像米浆,甚为壮观。米水河的岸边有一个纸厂,旧社会叫黄家纸厂,他们利用水的落差及水的冲击力带动木制的水车转动转换为动力,把收集起来的稻草通过浸泡,利用水车的动力把它捣碎,加工草纸,贩卖四面八方,在旧社会,能利用水的冲击力转换成动力来解放人工的劳动强度,在当时历史条件下,可能在恩施州,仅此一家,有着百多年的历史,应该算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部分吧。

顺着米水河一直往前走,就到达了水的源头,离源头大约一百米左右,就会看见一座造型别致的一座小山,

那小山高不过十丈,形如一个人造的假山石,披有苏州园林的风范,那上面长着如郑板桥绘画一般的瘦竹,芊芊玉身,微风轻拂,摇摇欲坠,就像在向你招手一般,脉脉含情,甚是妩媚,湾湾的流水把山石环抱,山石致身于这水的中央,浅浅地水流,就如同放大的印池一般真真切切,要爬这山石就要经过一座天生的小桥,这天宫造物,真是惟妙惟肖,当地人取名为官印山,这名不知流传了多少年无人知晓,解放后起名为印盒大队,这山石致身于印盒之中,如同印把一般。他们说过去建始衙门的官印就在于此,记得我们读高中之时,参加农村劳动,那时叫三抢一快,抢种抢收,我们一帮学生走到了这里,被这里的景色迷住了心窍,硬是拖不动脚步,非得在此逗留玩耍,一个二个像猴孙登上花果山迎接蟠桃会一般,在这山石之中爬上爬下,忘乎所以,乐不思蜀,当时随队的校医叫何辅泉,急忙拿出相机给我们照了一张像,觉得很是珍贵,一直好好的珍藏,几次搬家不知藏在什么地方,一直都没找到,现在想来也是一大憾事。

这其中的景致印象至深,特发感慨以诗抒怀。

看山不像山,

疑是入苏杭。

小桥加流水,

登山自安然。

瘦竹迎风摆,

妩媚招儿男。

观景不思蜀,

遗忘是故乡。

米水河的洞穴在一个陡峭的山壁之下,天然的洞穴就置身其中,洞穴前由于长年累月的冲刷,形成一个不小的滩涂,滩涂中都是细细的沙石,过去有人曾冒险去勘探过这洞穴,只是深不见底,曲径通幽,几经转折,漆黑一片,难辩方向,不敢前行,只得无功而返,里面曾经流出划船的摇片,这些发现可能与长江水系有关,无法考证,难圆其说。只是汶川大地震时,这条河流瞬间断流,农民在水田耕田突然没有了水,犁头耕不动田,瞬间水田全都干枯,很多鱼虾没了藏身之地,暴裸在光天化日之下,成了当地农民的美餐,他们拿来盆盆罐罐,忙乎了几个小时,抓了不少大鱼,都在七八斤左右,几个小时以后,居然又流出水来,实属憾事。

看来这山川河流和人体一样,一脉不和、周身不续。它们都是血脉相连,骨肉相亲,这些生态的一致性就如同自行车的链条一般,一旦折断,寸步难行,这些现象值得大家关注,打着骨头连着筋,每一块岩石,每一处沃土都是与地球相连,每一条河流,每一条小溪都与世界相通,不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

作者笔名:梦忆,实名崔再纯,职业中医师,世代传家,喜中国文学及古典书籍,闲时偷窥书籍,行摄于山川天地之唯美,约有记忆,常有梦幻终难实现,偶尔用文笔聊些话题,只是为了放松心情,剖析内心,敞开心扉,笔墨可疗心疾,景可励精图治,医者仁心。

只是认识肤浅,难了心愿,文笔只是旁门左道,不是正业,但可调动两力拨千斤,文可疗心,武可强身,话不投机,请多海涵。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