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部分企業不是死於沒有利潤,而是死於沒有現金流?

tiantinligong


問這個問題的估計不是財經範疇,因此我們可以儘量形象一些解釋這個現象。

把企業換成人,比如題主。

把利潤換成你到手的工資,扣掉各種社保公積金的額度,如果不夠扣,說明你虧了。

題主生活揭不開鍋,是因為你到手工資的高低嗎?是不是多一些少一點都可以活下去,區別只是生活質量而已。

假設你每月工資一萬,扣款之後,每個月你都可以拿到手8500.生活至少是可以保障的。

如果疫情期間,老闆沒給你發工資,等於你到手工資為0.但這個時候,你的工資標準依然是每月一萬。

如果疫情持續,老闆持續不給你發一分錢的工資,雖然按國家政策,你可以拿到正常工資,但因為拖欠,實際上你一分也沒拿到。

像不像企業,雖然理論你盈利100萬,但你欠款也有100萬,甚至更多,實際上你的週轉金並不來自利潤,而是外部。

為了生活,你只能借錢,如果借不到錢,也就只有死路一條了。

人和企業本質沒什麼區別。


夏天512


一個企業沒有利潤是痛苦的,但沒有現金是致命的。

我父親從開公司以來,從事重型機械(母機)製造已經有21年了,屬於入市比較早的一批製造商。我們本地機械製造能力不錯,曾經一度佔領了全國七成的市場。家父的公司屬於本地規模中等以上的一傢俬營機械公司,擁有比較完整的整機生產線,可以實現核心部件自產,並供應部件給其餘技術能力不足的同行企業。本行業是具有一定的技術要求和壁壘的,不像製造鍋碗瓢盆的製造行業,它們完全依靠成本優勢。基本情況介紹完畢。

不客氣的說,今年是21年來最差的一年。當地私營機械企業,由於經營不善,倒閉三分之一左右,直接導致了母機價格下跌。而能活下來的就算不錯了,能活下來的,都是些有兩把刷子的老牌機械公司。商旅不行也直接導致了地方政府檣傾楫摧,今年地方政府入不敷出,部分事業單位人員的工資出現了拖欠現象,這在往年是從來沒有的。

僅僅就製造業下面的重型機械製造分支看來,導致行業衰退的最重要原因並不是什麼因為技術落後而被淘汰,因為這個行業具有特殊性,它的技術比較穩定陳舊,不需要有什麼革命性的變化,並且革命性的變化也只能由領軍企業來主導,中小企業做不到,實現全數控也不現實,根本性技術革新的代價太大;也不是因為沒有訂單,生意雖然淡了一些,但總體尚可;最重要的原因,其實是由於銀行貸款和客戶貨款的雙重缺位,導致全行業資金鍊的普遍斷裂。由於本行業較強的關聯性,一家企業出現了償債問題,往往會把上下游的多家供應商和客戶拖下水。

重型機械製造這種行業是必須要依靠銀行貸款的,因為通常是單件或者小批個性化生產,一套設備價值量大,在生產期間,可能需要六七百萬的瞬時流動資金,而本行業規則是客戶不會全額墊資,頂多交三成訂金,待設備安裝到位以後,再償付其餘資金。因為行業的這個特殊性質,沒有任何一家企業能完全做到依靠自有資金完成整個循環過程。如果在這樣一個資金循環鏈中,由於銀行不放貸,或者客戶拖欠貨款,那麼企業就有可能出現資金鍊斷裂的風險。

諸位可能要問了,有這麼嚴重嗎?當然。曾耳聞過某資產近百億的公司,由於賬面週轉不開2000萬的款項而破產的案例。

所以現在國家發佈一些政策,其本意在於讓銀行貸款給資信狀況好的實業企業,淘汰資信狀況差的企業,來支持實體經濟的整合與發展。然而由於種種原因(不再贅述),銀行早已把製造業劃分為利潤率低的“傳統行業”,不願意放出貸款,哪怕是給資信狀況好的企業。國家管不了銀行貸款的具體方向,所以國家的助力其實也僅僅流於紙面,工業企業沒有得到多少實際的好處。這樣就造成了企業在生產階段的資金缺位。

即使企業利用各種手段拆借完成了生產過程,也可能會存在著某些資信狀況不佳的客戶利用賒銷,在到貨後拖欠貨款的現象。這種違約成本是非常低的,大家都知道,現在欠錢的是大爺,債主是孫子。重工業企業本大利微,貸款多,一旦出現拖欠,通常是拖欠三個月保本,拖欠半年以上就一定會虧損了。而據我所知,這個行業內拖欠一到兩年的客戶比比皆是,且由於行業資金密集的特殊性質,客戶都不是很小的企業,甚至有些客戶是大到員工幾十萬、可以綁架幾個省經濟的五百強國企,省政府為他們撐腰張目,所以他們客大欺店,而私營企業常常拿他們沒有辦法,更不要談討債。這樣就造成了企業在銷售階段的資金缺位。

在生產和銷售資金缺位的雙重擠壓下,製造業尤其是代表本國先進民用工業技術和市場活力的私營重工業製造業,篳路藍縷,卻舉步維艱。

我不是在為製造業說話或者為製造業的不景氣推卸責任,製造業確實也存在著許多亂象,但我相信,大多數工業企業還是有基本的敬業精神的。我只是覺得,如果製造業被消滅了,那麼對於一個迫切地想在科技尤其是工業實力方面獨步全球的謀求獨立和強盛的大國,後果無疑是毀滅性的。南非和希臘的去工業化就是我們的前車之鑑,一個獨立的民族要想不任人宰割,必須要具有強大的工業生產能力。

轉型升級不能一蹴而就,更不能靠有意識地收緊政策來謀殺一部分企業的方式進行,而只能靠有序引導,給企業的研發和經營創設一個寬鬆的環境來進行,並且要注意給轉型的企業以適當的實惠。轉型升級本應該在一個資金比較充裕、研發寬鬆的條件下進行,然而現在卻因為種種原因不得不在邂逅經濟危機的同時開展。這對中國工業來說無疑是雙重打擊。

對於轉型升級來說,中國的準備還非常不足。我們沒有德國、日本那種接受過高等教育、經驗豐富的成熟的產業工人,研發能力不足,只能以低成本和微薄的利潤苦苦支撐,這是我們最大的短板。而且,對中國來說,轉型太快還可能造成工人大量失業,這是一個極為嚴重的社會隱患。所以,我認為,轉型應該以二十到五十年為時間跨度,漸進地,逐步地,以企業自發的方式開展,而不是靠政策制定部門推動或者說逼迫。

製造業不像短平快的互聯網和房地產,十年可以完成n個生產和技術升級的循環,製造業實現技術積累和領先是一個極為緩慢的過程,要培訓出一批有經驗的工人,產學研結合,漸進式地提高技術水平,在生產實踐中發現問題,對現有技術不斷實行修補式的改進,這需要以十年甚至一百年為單位。簡單粗暴地為製造業規定一個如同命題作文一樣的“轉型期”,認為所有的傳統制造業都應該在幾年內依靠自身實力實現顛覆性的技術升級,否則就是沒有前途的夕陽產業,而不對具體行業逐一甄別,對症下藥,無疑是十分愚蠢的。有的行業沒有能力也不需要進行顛覆性的生產技術革新,有的行業有技術革新的必要,卻需要國家的扶持,有的行業因為其落後性需要淘汰或者轉移,這都是需要具體問題具體分析的,絕不能認為“傳統制造業就是夕陽產業”,搞一刀切。

在國家面前,民營企業永遠都是弱者。國家可以消滅企業,企業恰恰相反,企業非大到相當可怕的規模,就很難綁架國家。房地產和金融會使一個國家富裕,但並不會使一個國家強大,所以小國(地區)適合搞金融,比如香港,瑞士等;但如果一個大國在面臨外敵和不利的國際環境的情況下,還想保持獨立自主,在富裕的同時追求科技和工業和軍事方面的自強,不被人家牽著鼻子走,那麼強大和完整的工業生產能力是必須具備的。現在國家的注意力集中在發展互聯網和金融上,社會的注意力集中在掙快錢上。但金融業的健康發展必須要以穩定蓬勃的實體經濟作為鋪墊,否則,再發達的金融,也只是泡沫而已。為了一時的快錢,毀了苦心經營多年的民族工業體系,無疑是愚不可及的。食肉者的觀念不轉變,不切實為民族工業尤其是佔民族工業絕大多數的中小工業企業解決資金鍊問題,中國工業就很難走出困局,實現國家所期望的那種發展。


打板圈


很高興回答這個問題。

一個很形象的比喻,利潤就相當於企業的能量補充(人的糧食)。而現金流就相當於一個人的血液。

由此可見,現金流對對於企業的重要性不言而喻。

企業以盈利為目的。好的現金流是保證企業取得高收益、高利潤的前提條件和基礎。

利潤並不代表企業有充裕的流動資金。流動資金也就是我們俗稱的現金流,對於企業的健康發展有著重要的作用。

什麼是現金流呢?

現金流是指一段時間內企業現金流入和流出的數量。企業在銷售商品、提供勞務,或是出售固定資產、向銀行借款的時候都會取得現金,形成現金的流入。企業為了生存、發展、擴大需要購買現金流比利潤更為重要,它貫穿於企業生產的每個環節。

在現實生活中我們可以看到,有些企業連續虧損,但仍然能夠正常經營,如果企業沒有現金流,那麼一兩個月都難以撐下去,因為發不出工資,買不到生產資料,就無從組織生產。

當然,現實當中也有許多企業賬面盈利豐厚,而沒有現金流倒閉的案例。

所以說,現金流對企業的重要性超過利潤。企業倒閉和破產是先死於沒有現金流。

以上是我的回答,歡迎批評指正,謝謝!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