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國展書法作品?

陳亞傑書法


這麼說吧,能進國展的確實是在書法理論和書寫方面都有很深基礎的人。但這兩年,我們其實或多或少都知道或者都能感覺到國展就是為了得到會員證而去應試的一種形式上的東西。以至於這些高手的作品或風格趨於侷限性,為了迎合評委的喜好。比如說評委對作品紙顏色的喜好、字體特定的取法喜好等等因素,這些因素呢從某種程度上來說就限制了作者的創造和發揮。因此看上去呢就給人一種展覽體的感覺,所以這些作品你要說好不好?好。但感覺還能更好,本可以寫出自己的理解形成風格卻又不盡人意。


雲鼎居士


能進入國展的書法作品,應該說是各書法愛好者的精作之品,它應接受各級領導和各位評審者的精細挑選,才能參加國展。


會鋒書法


“展覽體”是當代書壇的一個焦點話題,所持意見大多為批評和指責。其實,展覽體,其核心是展覽,沒有展覽,也不會有展覽體。反過來,只要有展覽,展覽體就一定會存在,只是表現形式、程度不同而已。很多書法愛好者和投稿作者的效仿、跟風所產生的展覽體,也從一個側面說明了國展的影響力。

在當代書壇,對“展覽體”的概念和內涵所指,還沒有一個相對統一的說法。一般是指:一是以炫技為主,過度倚重書寫技術、技巧,進入到“技術程式化”層面,並帶有習氣傾向;二是過分注重外在形式,尺幅過大,或是過度拼接,在作品的用紙顏色、不同書體大小字設計等外形式上絞盡腦汁、花樣出奇;三是風格、取法追熱點,誰熱學誰,面貌雷同,千篇一律,甚至還有近親繁殖現象,直接學習上幾屆國展獲獎作者風格或評委風格。

展覽體產生的主要原因,表面上是國展及各單項展(以下統一簡稱國展)投稿者急功近利,為了入國展而跟風、“模仿”、“複製”獲獎、入展作品,而深層次原因是投稿者眼力不高,缺少審美創造和堅持;文化底蘊缺失,沒有獨立精神和文化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