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看待国展书法作品?

陈亚杰书法


这么说吧,能进国展的确实是在书法理论和书写方面都有很深基础的人。但这两年,我们其实或多或少都知道或者都能感觉到国展就是为了得到会员证而去应试的一种形式上的东西。以至于这些高手的作品或风格趋于局限性,为了迎合评委的喜好。比如说评委对作品纸颜色的喜好、字体特定的取法喜好等等因素,这些因素呢从某种程度上来说就限制了作者的创造和发挥。因此看上去呢就给人一种展览体的感觉,所以这些作品你要说好不好?好。但感觉还能更好,本可以写出自己的理解形成风格却又不尽人意。


云鼎居士


能进入国展的书法作品,应该说是各书法爱好者的精作之品,它应接受各级领导和各位评审者的精细挑选,才能参加国展。


会锋书法


“展览体”是当代书坛的一个焦点话题,所持意见大多为批评和指责。其实,展览体,其核心是展览,没有展览,也不会有展览体。反过来,只要有展览,展览体就一定会存在,只是表现形式、程度不同而已。很多书法爱好者和投稿作者的效仿、跟风所产生的展览体,也从一个侧面说明了国展的影响力。

在当代书坛,对“展览体”的概念和内涵所指,还没有一个相对统一的说法。一般是指:一是以炫技为主,过度倚重书写技术、技巧,进入到“技术程式化”层面,并带有习气倾向;二是过分注重外在形式,尺幅过大,或是过度拼接,在作品的用纸颜色、不同书体大小字设计等外形式上绞尽脑汁、花样出奇;三是风格、取法追热点,谁热学谁,面貌雷同,千篇一律,甚至还有近亲繁殖现象,直接学习上几届国展获奖作者风格或评委风格。

展览体产生的主要原因,表面上是国展及各单项展(以下统一简称国展)投稿者急功近利,为了入国展而跟风、“模仿”、“复制”获奖、入展作品,而深层次原因是投稿者眼力不高,缺少审美创造和坚持;文化底蕴缺失,没有独立精神和文化自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