鄉間米道 | 賣了半個多世紀的海棠糕,滬郊這家小鋪吸引“吃貨”紛紛下鄉……

五一小長假,家住上海楊浦區的楊先生和老伴去金山旅遊。當天,從朱涇鎮上的旅遊景點遊玩結束後,他們還特地“改道”來到漕涇鎮致富路85號,走進了一個不起眼的小鋪面——智氏海棠糕。他們要買30只海棠糕帶回家,給親朋好友嚐嚐他們心中“上海最好吃的海棠糕”。

作為海棠糕的資深愛好者,老楊夫婦吃過上海各個古鎮的海棠糕,但他們最認可的,還是智氏海棠糕的味道,“豆沙好吃、細膩,不像別的地方是用蠶豆做的,不好吃”。楊先生的老伴還特意研究過店裡的原料:“你看,這是用特質大紅豆做的!”

圖片

實際上,在今年的金山購物節前夕,這家店鋪也被廣大網友和食客投票頂成了“網紅”,並被正式評選為“金山十大特色小店”。近日,一位女孩專門趕過去,一口氣買了110個海棠糕。

圖片

這家店對原料的講究,得到了“老街坊”張桂華的認可。張桂華經營著一家米麵鋪子,智氏用的紅豆、白糖等原料,都是從她家進貨的,開店這麼多年來,智氏每次都會向她訂購最上乘的貨品,一旦品質出現細微差異, 智氏海棠糕經營者智雪龍就會和她強烈抗議。

對張桂華來說,智氏海棠糕除了味道好,更是一份美好的童年回憶。現今58歲的她笑著說,自己上小學時,一有零花錢就會跑去買智氏海棠糕,當時這家小吃店還是智雪龍父母在經營。她還記得,那時候,海棠糕1毛錢一隻,現如今,海棠糕仍然便宜,但已是3元一隻。

圖片

如今,市面上的零食小吃種類繁多,但智氏海棠糕依然是張阿姨饋贈親友的好禮。平時,買上幾十只帶回去,大人小孩都愛吃。不僅如此,住在其他地方的親戚朋友,還會經常委託她幫忙訂購海棠糕。

作為江南傳統糕類小吃之一,海棠糕入口香甜可口,是一道好吃不貴的舌尖美味。據瞭解,智氏海棠糕是店主智雪龍家的傳承祖業,他現年67歲,是一名聾啞人,從廠裡退休後,為了增加點收入,2005年其兄弟姐妹通過“家庭會議”決定,讓智雪龍把祖上的手藝重新拾起來。

圖片

智雪龍的祖籍在江蘇,1949年前後,他的父親來到金山漕涇鎮定居,他和兄弟姐妹也出生成長在這片土地。江南人喜歡吃小吃,海棠糕是老少皆宜的甜品。由於兄弟姐妹眾多,海棠糕成為智雪龍一家人生活費和孩子讀書費的來源。

智雪龍的二哥智雪忠說,小時候,父親每次去廟會出攤,都會成為街上一道靚麗風景線。和現在的“網紅店”一樣,人們要想吃到智氏海棠糕,那是要排隊等上好一會兒的。晚上閒暇時,父親也會和兄弟姐妹幾人一起探討——今天的海棠糕做得怎麼樣,不足在哪裡,優點是什麼,怎麼改進……

一旦上手做海棠糕,智雪龍就顯得格外認真。他鑽研發現,只有反覆刷上兩次糖水,才能得到海棠糕表面獨有的焦褐感,而高溫與糖水以及核桃仁、瓜子仁、花生仁等食物的“碰撞”形成的特殊香味,百米外都可以聞得到,咬開一口,自制的細膩豆沙一不留意就會漏下來。

如今,做海棠糕對智雪龍來說,不但是一份工作,也是一份家族事業的傳承。他做得很開心,但因為年歲不小了,還是希望家裡小輩能把這個店傳承下去。今年,他家的海棠糕店鋪被網友評選為金山特色小店,但家裡人並不希望成為熱鬧一時的“網紅店”,而是想踏踏實實把老祖宗的手藝傳承下去。

採訪那天是5月1號,妹妹智雪蓮也在弟弟的小店內幫忙,一邊熱情招呼客人,一邊和街坊鄰居開心聊天。當天晚上,金山購物節開幕,她還陪弟弟一起參加了“2020年金山特色小店”授牌儀式,並幫他拍照留念。

欄目主編:黃勇娣

文字編輯:黃勇娣

作者供圖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