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了无数人的保险:储蓄型重疾险的坑


坑了无数人的保险:储蓄型重疾险的坑

坑了无数人的保险:储蓄型重疾险的坑


储蓄型重疾险,这个说法属于是市场叫法,在保险法和监管规定中并没有储蓄型重疾险这个词。终身保障重大疾病责任+身故责任就是俗称的储蓄型重疾险,一辈子始终会身故,必然能拿到100%保额的赔付,所以叫储蓄型。看似“免费”的形态,那么这种形态的产品就一定有坑,主要总结为下面6个:


1、保费贵很多

我们用30岁男性投保嘉和保来举例,50万终身保额、附加癌症二次赔付、选择30年缴费,如果不选身故保障,每年保费是5180元;如果选了身故责任,那么每年保费就是8865元,总保费贵了11万多。同一款产品的储蓄型比消费型贵了:(8865-5180)÷5180=71.14%,嘉和保的身故保障占比总保费的比例确实有点高,主要是因为它的消费型形态定价实在太便宜,而男性的身故风险又比女性高不少。其他产品的储蓄型和消费型保费差距没这么大,但定价原理是相通的。


2、重疾与身故只赔其一

储蓄型重疾险其实就是一个消费型重疾加一个终身寿险组合,然后设置成两者只能赔其一。先得重大疾病、之后身故不赔,先身故、之后也不可能得重大疾病了,这是所有产品的通用逻辑。


3、二选一的代价,实在太高

假设寿命在90岁终止,0-90岁男性的重大疾病发生率是86.9666%,也就是一辈子不得重大疾病的概率是13.0334%,为了13%的小概率事件,去多花那么多保费买储蓄型重疾险,这个代价实在是太大,储蓄型重疾险怎么算都不值得买。


坑了无数人的保险:储蓄型重疾险的坑

坑了无数人的保险:储蓄型重疾险的坑


4、终身寿险不适合老百姓

既然是消费型重疾险与终身寿险组合,就等于是又买了个终身寿险,那么就不适合绝大多数老百姓。终身寿险是有钱人的工具,避债和资产传承的最强功能。普通老百姓如果为了所谓的一辈子必然拿到100%保额,付出的代价只能让自己越来越穷。


5、消费型+定期寿险是最佳解决方案

消费型重疾险确实存在一些保障漏洞,比如意外身故、突发疾病身故(还没送到医院确诊疾病),这些消费型重疾肯定不能赔,但这不是购买储蓄型重疾险的理由。意外保障用意外险来解决,或者直接用定期寿险来解决,目前市场中的产品的特点是:越是纯粹的产品,越是划算。因为产品纯粹了后,产品形态就简单,能一眼看清性价比,保险公司但凡稍微卖贵一点就没有销量了。


消费型+定期寿险,不能确保这辈子能得到赔付,如何解决?其实这个问题很简单,不要把重疾保障问题考虑进去,你就单独考虑终身寿险和定期寿险,哪个更适合你。买定期寿险,到期后没死就没1分钱了。定期寿险保障到退休年龄就足够了,不要算自己到底多少岁能死。如果你买个保到80岁的定期寿险,79岁不死怎么办,那你要纠结死。


6、结合市场情况,利润要大很多

从原理上来讲,储蓄型重疾险按说也能有特别划算的产品,只要费率足够便宜,那么也就不是坑了。但是目前的市场情况并非如此,线下代理人的业务制度是金字塔模式的,根本无法把消费型重疾产品的利润套进去,所以绝大多数储蓄型重疾险都属于线下产品,即使是互联网上的储蓄型重疾险,大多数也是从线下搬运到线上的,这些产品失败的原因都只有一条:产品利润太大。目前市场上的产品,所有的储蓄型重疾险都不划算,无论你的预算多高,都不建议买。


写在最后:

在互联网保险最早期,是以消费型重疾险为主导的,后来被线下几百万代理人狂喷乱炸。现在互联网保险学聪明了,几乎所有的互联网重疾产品都设置成了身故责任可选,其主要目的是放那里看的,让你明白我们是有储蓄型形态的。最终绝大部分人还是会选择消费型重疾险形态。如果你的预算实在太高,依然建议不要买储蓄型重疾险,你可以同时多买几份消费型重疾险,保额都买满,累计保额保到150万、200万,总之怎么买都比储蓄型重疾险更划算。


无论是储蓄型重疾险还是消费型重疾险,都有很多弊端,没有完美的产品,如果有,那一定非常非常贵。用小钱保小概率事件,学会部分风险自留,这样才是最聪明的保险配置方法。推荐大家看一篇文章:《重疾险有必要买吗?揭秘这款“绝症险”的各种陷阱


坑了无数人的保险:储蓄型重疾险的坑

坑了无数人的保险:储蓄型重疾险的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