坑了無數人的保險:儲蓄型重疾險的坑


坑了無數人的保險:儲蓄型重疾險的坑

坑了無數人的保險:儲蓄型重疾險的坑


儲蓄型重疾險,這個說法屬於是市場叫法,在保險法和監管規定中並沒有儲蓄型重疾險這個詞。終身保障重大疾病責任+身故責任就是俗稱的儲蓄型重疾險,一輩子始終會身故,必然能拿到100%保額的賠付,所以叫儲蓄型。看似“免費”的形態,那麼這種形態的產品就一定有坑,主要總結為下面6個:


1、保費貴很多

我們用30歲男性投保嘉和保來舉例,50萬終身保額、附加癌症二次賠付、選擇30年繳費,如果不選身故保障,每年保費是5180元;如果選了身故責任,那麼每年保費就是8865元,總保費貴了11萬多。同一款產品的儲蓄型比消費型貴了:(8865-5180)÷5180=71.14%,嘉和保的身故保障佔比總保費的比例確實有點高,主要是因為它的消費型形態定價實在太便宜,而男性的身故風險又比女性高不少。其他產品的儲蓄型和消費型保費差距沒這麼大,但定價原理是相通的。


2、重疾與身故只賠其一

儲蓄型重疾險其實就是一個消費型重疾加一個終身壽險組合,然後設置成兩者只能賠其一。先得重大疾病、之後身故不賠,先身故、之後也不可能得重大疾病了,這是所有產品的通用邏輯。


3、二選一的代價,實在太高

假設壽命在90歲終止,0-90歲男性的重大疾病發生率是86.9666%,也就是一輩子不得重大疾病的概率是13.0334%,為了13%的小概率事件,去多花那麼多保費買儲蓄型重疾險,這個代價實在是太大,儲蓄型重疾險怎麼算都不值得買。


坑了無數人的保險:儲蓄型重疾險的坑

坑了無數人的保險:儲蓄型重疾險的坑


4、終身壽險不適合老百姓

既然是消費型重疾險與終身壽險組合,就等於是又買了個終身壽險,那麼就不適合絕大多數老百姓。終身壽險是有錢人的工具,避債和資產傳承的最強功能。普通老百姓如果為了所謂的一輩子必然拿到100%保額,付出的代價只能讓自己越來越窮。


5、消費型+定期壽險是最佳解決方案

消費型重疾險確實存在一些保障漏洞,比如意外身故、突發疾病身故(還沒送到醫院確診疾病),這些消費型重疾肯定不能賠,但這不是購買儲蓄型重疾險的理由。意外保障用意外險來解決,或者直接用定期壽險來解決,目前市場中的產品的特點是:越是純粹的產品,越是划算。因為產品純粹了後,產品形態就簡單,能一眼看清性價比,保險公司但凡稍微賣貴一點就沒有銷量了。


消費型+定期壽險,不能確保這輩子能得到賠付,如何解決?其實這個問題很簡單,不要把重疾保障問題考慮進去,你就單獨考慮終身壽險和定期壽險,哪個更適合你。買定期壽險,到期後沒死就沒1分錢了。定期壽險保障到退休年齡就足夠了,不要算自己到底多少歲能死。如果你買個保到80歲的定期壽險,79歲不死怎麼辦,那你要糾結死。


6、結合市場情況,利潤要大很多

從原理上來講,儲蓄型重疾險按說也能有特別划算的產品,只要費率足夠便宜,那麼也就不是坑了。但是目前的市場情況並非如此,線下代理人的業務制度是金字塔模式的,根本無法把消費型重疾產品的利潤套進去,所以絕大多數儲蓄型重疾險都屬於線下產品,即使是互聯網上的儲蓄型重疾險,大多數也是從線下搬運到線上的,這些產品失敗的原因都只有一條:產品利潤太大。目前市場上的產品,所有的儲蓄型重疾險都不划算,無論你的預算多高,都不建議買。


寫在最後:

在互聯網保險最早期,是以消費型重疾險為主導的,後來被線下幾百萬代理人狂噴亂炸。現在互聯網保險學聰明瞭,幾乎所有的互聯網重疾產品都設置成了身故責任可選,其主要目的是放那裡看的,讓你明白我們是有儲蓄型形態的。最終絕大部分人還是會選擇消費型重疾險形態。如果你的預算實在太高,依然建議不要買儲蓄型重疾險,你可以同時多買幾份消費型重疾險,保額都買滿,累計保額保到150萬、200萬,總之怎麼買都比儲蓄型重疾險更划算。


無論是儲蓄型重疾險還是消費型重疾險,都有很多弊端,沒有完美的產品,如果有,那一定非常非常貴。用小錢保小概率事件,學會部分風險自留,這樣才是最聰明的保險配置方法。推薦大家看一篇文章:《重疾險有必要買嗎?揭秘這款“絕症險”的各種陷阱


坑了無數人的保險:儲蓄型重疾險的坑

坑了無數人的保險:儲蓄型重疾險的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