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唐蜀道:诗人眼中难于上青天的路,却是支撑王朝命运的生命之道

引言

天宝初年,不惑之年的李白第一次到达长安,回首一路的经历,尤其感叹其出川之路的艰难,写下了著名的《蜀道难》,发出“蜀道之难,难于上青天”的感叹,在诗中,李白用渲染、夸张和神话传说,穷想象之能,汪洋恣肆、酣畅淋漓地刻画出了蜀道山川的险峻壮美,同时也用“蜀道难难于上青天”的说法生动地描述了蜀道的交通艰难。

大唐蜀道:诗人眼中难于上青天的路,却是支撑王朝命运的生命之道

蜀道难


实际上,蜀道之难虽为事实,但由于巴蜀大地对唐朝的重要性无法取代,故而连接王朝根基的关中与巴蜀大地的蜀道便至关重要。经过唐王朝精心维修过的蜀道,在唐朝近三百年的历史上,无论是在政治上、经济上、文化上均发挥了至关重要的作用。尤其是安史之乱发生后,蜀道更是成为大唐王朝的生命之道。

巴蜀之地作为大唐王朝的后方基地,在唐代的地位极其重要,而作为连接关中与巴蜀大地的蜀道,则是决定这一基地能否成立的“咽喉”

历代定都关中的王朝,都将巴蜀之地作为其立国的后方基地。蜀中和关中也是中国历史上两个开发最早、也最为繁荣的经济区,巴蜀之地也享有“天府之国”的美誉,秦王朝之所以能够统一全国,与其早早的吞并巴蜀之地有着密切的关系,巴蜀之地为秦王朝提供了经济支撑。享国400年的大汉王朝便起步于此。而巴蜀之地独特的地理特征也成为乱世中原人民避祸的首选之地。因此,定天下,必得取巴蜀。

大唐蜀道:诗人眼中难于上青天的路,却是支撑王朝命运的生命之道

大唐十道:巴蜀大地为剑南道,为关内道的后方基地


唐高祖李渊起步取长安后,随机便占领了巴蜀。统一后,巴蜀之地的经济得到了较好的发展,号称“外府”。

“蜀为西南一都会,国之宝库”,“人富粟多,浮江而下,可济中国”。

尤其是安史之乱后,巴蜀之地的“外府”地位尤为重要,成为维系关中“中府”生存的“生命源”。

“河南、河北、贡赋未入,江淮转输,异于瞏时,惟独剑南。自用兵以来,税敛由殷。部领不绝,琼林诸库,仰给最多,是蜀之土地膏腴,物产繁富,足以供王命也”。

在唐代,王朝的立国根基在关中,而自古便为誉为“天府之国”的川蜀之地,则是大唐王朝的后方基地。而作为帝都长安通往川蜀之地的“蜀道”便显得尤为重要,因而唐王朝对于蜀道的开拓、修筑和保护也非常重视。

在唐代,中央政府数次对蜀道进行整修、恢复和改线。在唐代,仅褒斜道就进行了七次规模较大的整修、恢复和改线,太宗贞观二十二年“开斜谷道水路”;宪宗元和年间“复置斜谷路馆蜂”,敬宗宝历年间“修斜谷路及造骤馆”;文宗开成年间修“自散关抵褒城”路;宣宗大中年问新开文川道;宣宗大中四年修复斜谷路;僖宗光启年间修褒斜栈道。

大唐蜀道:诗人眼中难于上青天的路,却是支撑王朝命运的生命之道

古蜀道


这些蜀道经过整修,增添馆驿,平整路面,使得原来的“自羊肠九曲之盘”变为 “通千里之险峻,便三川之往来”的大道。中央政府的政令和地方政府的奏报都能够通过蜀道快速传递,驿卒们“急宣之骑,宵夜不惑”。

在蜀道的北段,故道、褒斜、傥骆、子午四线均被先后辟为驿道。在褒斜道江口镇以南的东侧,又开辟了文川道;西侧由武休关向西北,修筑了通往凤州、散关的驿道。蜀道的南段,金牛道利州至成都间,开凿了南北并行的两道;从汉中南通巴中的米仓道,从西乡南通涪州的荔枝道,都曾成为国家驿道。由于南北两段蜀道的畅通,从首都长安通向山南、剑南各地以及吐蕃、南诏各国的驿道上,信使驿卒、车马行人来往频繁,络绎不绝,沿着蜀道,朝廷的政令能快速传达至巴蜀大地,也确保了朝廷对巴蜀之地的控制,同时蜀道的畅通也为唐王朝经济的繁荣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大唐蜀道:诗人眼中难于上青天的路,却是支撑王朝命运的生命之道

蜀道


从政治上看,蜀道是唐王朝平素控制西南诸夷、内乱时逃亡的生命之道

1、蜀道是唐王朝维系对西南地区控制及民族交往的重要通道

西南地区,自古便是少数民族的聚焦之地。在唐代,西南地区分布有东谢蛮、西赵蛮、群舸蛮、南平僚、东女国、南诏蛮、吐蕃等少数民族。唐太宗时期,对各族采取了“爱之如一”的民族政策。设立羁糜州,在充分尊重各民族生活习惯的基础上,分封其首领为各羁糜州刺史,西南少数民族纷纷遣使入朝,率部内附。在这期间,蜀道无疑起了极为重要的信息传播和交通作用。

大唐蜀道:诗人眼中难于上青天的路,却是支撑王朝命运的生命之道

奉行爱之如一民族政策的唐太宗


在唐代,西南地区最重要的少数民族政府是南诏国。在安史之乱以前,南诏同唐朝的关系较为密切,与唐朝保持着臣属关系,彼此信使经蜀道往来不绝。安史之乱后,南诏与唐王朝之间发生了数次战争,双方关系恶化。

大唐蜀道:诗人眼中难于上青天的路,却是支撑王朝命运的生命之道

唐代西南地区的少数民族政权南诏


785年,韦皋出任剑南西川节度使时,其在蜀地21年,成效显著,南诏与唐王朝重新恢复了归属关系。“韦皋在西川开青溪道,以通群蛮,使由蜀入贡"。这条青溪道到成都,直接与金牛、褒斜等道连结起来,从长安直达南诏,极大地便利了中原与西南各地的联系。

“抚边年久赋徭宽,善政春秋俗自安。蜀道虽危今坦易,登天不比向时难”。

在此后的一百多年里,无论中原大地如何动乱,蜀道却一直是唐王朝稳定的大后方之一,唐朝的丝织技术、佛教、音乐经蜀道传入南诏,南诏的经济文化也通过蜀道输入内地,华夏的民族融合进一步加强。可以说,从政治上看,蜀道对唐朝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发展,起了极为重要的作用。

2、从安史之乱开始,蜀道三次成为了皇室在面对叛乱时难逃的安全通道

755年,安史之乱爆发,大唐王朝由盛转衰。不久后,叛军迅速攻破潼关。眼看长安即将失守,唐玄宗仓皇逃亡,蜀道的重要性便立刻凸显出来,蜀道也成为玄宗逃生的唯一通道,在经历了马嵬坡与杨贵妃的生离死别后,玄宗终于安全的逃到成都。

大唐蜀道:诗人眼中难于上青天的路,却是支撑王朝命运的生命之道

安史之乱逃亡蜀地的唐玄宗


783年,“泾原兵变”爆发,十月叛军再次攻入长安,德宗就仓皇出逃,由傥骆道逃到梁州(今陕西汉中),在汉中地区,凭着着天然的山势为屏障,得以安心的坐镇汉中,指挥唐军反攻,方才击败了叛军,最终重返长安。

880年,黄巢起义大军攻入长安,唐僖宗带随从宦官田令孜等仓皇先逃往山南(汉中),又从散关逃奔四川成都,在川地,僖宗整整待了4年,在这期间,僖宗得到了喘息,他利用川中的富庶和各地的进献,组织对黄巢的反扑,直到885年三月方重返长安。

大唐蜀道:诗人眼中难于上青天的路,却是支撑王朝命运的生命之道

黄巢起义及唐僖宗南逃路线


如果当时蜀道不通,玄宗、德宗、僖宗皆有可能会变成叛军的俘虏和刀下鬼,如果蜀道不通,这三次叛乱会不会被平定亦不可知,唐王朝的命运或许会提前终结。

从经济上来看,蜀道在唐王朝南北经济的流通中起到了重要的渠道作用

前文所述,大唐时期的蜀道,北接关中平原,南连成都“天府之国”,成为南北经济、贸易交往的重要通道,也是大唐对外贸易通道丝绸之路的重要一环。岭南的热带水果(包括此前杨贵妃所喜爱的荔枝)源源不断的通过蜀道被送往长安,而成都的蜀锦纷纷送往京城。

大唐蜀道:诗人眼中难于上青天的路,却是支撑王朝命运的生命之道

唐代的荔枝道


作为大唐帝国的首都长安,是全国之地的商品的聚集之地。而巴蜀之地则是唐朝丝织业的重要基地,蜀地大量品质优良的,以“蜀锦”为代表的丝织品,通过蜀道源源不断的运到京城长安,成为长安人所追捧的商品,史称“益州以罗、绸、绫、绢供春彩”。

大唐蜀道:诗人眼中难于上青天的路,却是支撑王朝命运的生命之道

蜀锦


除了丝织品外,质地优良、品类众多的蜀纸也是长安的达官贵人、书院学子们所喜爱的,蜀纸经蜀道运至长安,客观上也促进了长安经济文化的发展。在当时长安最繁华的东、西两市,肆店行铺林立,富商大贾云集,其中就有大量的“蜀锦”等蜀地的经济产品和一些由此而富起来的蜀商。

安史之乱后,关东和关中地区的经济逐步衰落,成都平原成为唐朝的主要经济基地,成都府的人口数量也仅次于京兆府位居第二,蜀道的经济交通作用显得更为重要。

尤其是在唐代中后期,因藩镇割据造成大运河和漕运不通,岭南和蜀地粮食唯有通过蜀道方能运抵关中,以支持庞大的官僚集团和民众的日常需求。

从文化上看,和平时期的蜀道是沟通唐代长安与巴蜀文化交流的走廊,而在战乱时期蜀道则是文人们入蜀逃难的生命通道

唐代是中国古代王朝中传统文化发展的高峰时期,长安不仅是唐王朝的政治中心、经济中心,也是当时全国的文化中心和东西方各国文化交流的集中点。唐朝初年,政府先后开设文学馆和弘文馆。唐王朝继承并发展了隋朝的科举制,吸引了大批文人雅士到长安应举游学,长安出现了“四方儒士,云会京师”的盛况。

大唐蜀道:诗人眼中难于上青天的路,却是支撑王朝命运的生命之道

古代的学子们


而自古以来,巴蜀之地的文化积淀也较为厚重。到唐代,蜀地文化更加兴旺,武德年间,高士廉担任益州大都府长史后,“暇日汲引辞人以为文会,兼命儒生讲论经史,勉励后进,蜀中学校灿然复兴”。另外,蜀地崎险的蜀道,壮丽的山川,富饶的土地,安定的社会,也强烈地吸引着众多的文人墨客和文化艺术人才。从初唐到晚唐,各个不同时期最杰出的诗人、文学家,纷纷选择在蜀地游历。

大唐蜀道:诗人眼中难于上青天的路,却是支撑王朝命运的生命之道

蜀地本土诗人陈子昂


初唐时期,沈佺期由褒斜道去蜀,留下了《夜宿七盘岭》的名篇,蜀地本土诗人陈子昂对唐代诗坛产生了深远的影响。盛唐时期,张说、苏殒、孟浩然、王维、李白、杜甫、高适、岑参等人,都曾往返于长安与成都之间,李白的一首《蜀道难》更是其著名的代表。中唐时期,张籍、韦应物、白居易、元稹等著名诗人相继入蜀,促进了南北文化的交流。

“严秦修此驿,兼涨驿前池。已种万竿竹,又栽千树梨”。

到了晚唐,雍陶、杜牧、李商隐、薛能等人又相继入蜀,对成都和长安文化的交流做出了巨大的贡献。

“十驿褒斜到处慵,眼前常似接灵踪。江边旋入旁来水,山豁犹藏向后峰。鸟径恶时应立虎,畲田间日自烧松。行吟却笑公车役,夜发星驰半不逢”。

成都是“天府之国”的“锦城”,长安之“外府”,繁华的经济驰名全国,所以每遇战乱或饥荒,长安地区大量人口逃难到蜀中,给成都带来了首都文化的精华。而唐王朝历史上的三次大的内乱,更是导致大量的关中长安人士由蜀道前往蜀地。安史之乱中,关中地区变为战场,此时唯独剑南“物产繁富”。长安文化精英们纷纷跟随唐玄宗的脚步流入蜀中,杜甫即为其中的代表性人物之一。“泾原之乱”时,又有大批人士入蜀避乱。黄巢起义之时,长安遭到了灭顶之灾,长安文化精英再次大规模流入成都。

大唐蜀道:诗人眼中难于上青天的路,却是支撑王朝命运的生命之道

位于成都的杜甫草堂,便是杜甫避难蜀地时所居


通过北蜀道传入蜀中的唐代长安文化,促进了蜀地文化的繁荣,极大地改变了蜀地的文化面貌,及至宋代,蜀地文化的兴盛已经居于全国的领先地位,时有“两宋时文人之盛,莫盛于蜀”一说,而蜀地的文化又通过南蜀道向大西南乃至域外的安南、骠国辐射。

可以说,蜀道作为长安与成都文化交流的走廊,在中国古代交通史和地域文化交流史上都留下了夺目的光彩。

结语

大唐王朝的盛世,是建立在黄河流域和长江流域经济均衡发展的基础上面的,当时我国南北方的政治、经济和文化的地理布局正处在转折期。南方经济开始飞速发展,北方在经过近千年的发展后开始出现衰退的现象,而巴蜀之地由于长期的和平,未受战争侵扰,发展呈现出独树一帜,一片繁荣的景象。

其时,唐王朝通过蜀道和大运河,使蜀汉和江淮经济区与政治中心关中地区连接起来,确保了唐帝国的长治久安。

大唐蜀道:诗人眼中难于上青天的路,却是支撑王朝命运的生命之道

蜀道


“安史之乱"后,经济重心南移加剧,关中和中原地区日趋衰落,江淮和蜀汉财富成为唐王朝赖以为生的源泉。但由于藩镇割据,大运河、漕运难通,江淮之地的粮草运抵关中极其困难且耗时日久,唯有天府之国的巴蜀之地通过蜀道能直达长安。因而,历届唐朝政府非常重视蜀道,千方百计保证蜀汉道路的畅通。

可以说,蜀道的全盛时代在大唐,蜀道随着唐代的强盛而繁荣,成为大唐文明畅通无阻的大动脉,好不夸张的说,大唐时期的蜀道,既是诗人眼中难于上青天之路,更是大唐王朝的生命之路。

唐朝以后,中国政治中心向东方迁移,元代开始又移到了北方。导致蜀道远离政治中心,逐渐失去了昔日的荣耀,道路失修,几经荒废,再也不复唐王朝的繁盛景象。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