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0后海归美女回家创业当农民 无人机种地月入10万

无人机属于26岁的戎梦雅,她从英国留学归来,短短两年间在哈密棉农中闯出了名声,每年5月到10月,上百个电话打到戎梦雅的手机上,邀请她的团队为田里的作物做植保。

2017年,我国农用植保无人机达2万架。预计3到5年后,农业植保无人机的大概会有10万架,植保无人机飞手缺口至少30万人。

2月的新疆哈密,气温低于零度,田间一片萧瑟,但一架新型植保无人机的试飞,却引了众多棉农的围观。

创业至今,戎梦雅的无人机队从1架扩大至6架,团队增加至10人,共完成近15万亩棉田的植保作业。

在新疆,以无人机为代表的新技术,正在将棉花种植业从沉重的人力成本中解放出来。

90后海归美女回家创业当农民 无人机种地月入10万

棉田里的“人海战术”

和许多新疆孩子一样,戎梦雅伴着棉田长大。父母上世纪90年代末从河南辗转来到新疆,开荒务农20年,种出4000多亩棉田。

每年9月,戎梦雅家都会变得格外热闹,因为采摘季到了,一个工人要花2个月才能采完10亩棉田,家里每年至少要请400多名工人。

工人们有的来自河南老家,有的则是通过中介公司从安徽、甘肃、四川等地招来,管理400多个工人的衣食住行,构成了异常繁琐的挑战。

每人根据拾棉花的数量计算工钱,人均一个月采摘量在五千块钱左右,包车接送,还要安排住宿,每天管饭,所以还得多请两个厨师。”戎梦雅的母亲说。

棉田里的“人海战术”,是新疆棉花采摘季的一道独特风景,可对棉农来说却是沉重的负担,植棉成本主要由土地、生产、人工三项构成,单人工一项就占了全部成本的一半左右。

每年采摘季光请人,戎梦雅家都要花上400多万,所以两年前,当哈密当地兵团开始推广采棉机时,戎梦雅的父亲想都没想,就成了全哈密第一个吃螃蟹的人。

“当时很多人都不敢用,因为采棉机会造成5%的损耗,老百姓是地上有一朵棉花都要捡起来的,怎么会愿意损失。”没想到,戎梦雅的父母却因大胆尝到了甜头。采棉机效率奇高,昼夜连续作业,一星期就能干完以往工人2个月的活。而且,每亩机采费用只需200多元,和节省的人工成本相比,机采带来的损耗几乎可以忽略不计。

90后海归美女回家创业当农民 无人机种地月入10万

从此,戎梦雅的父亲成了农业机械化的忠实拥趸,但凡有大型农机展,想方设法都要去逛逛。戎梦雅,也是在一次农机展接触到了植保无人机。

试出来的无人机植保技术

棉农们都知道,棉田每年至少要做6次植保——5、6月份打药,是为了预防蚜虫;7、8月打药,是为了杀灭蚜虫、红蜘蛛等害虫;而到了9月至10月中上旬,则需要打脱叶剂,让棉花的叶片加速脱落,以方便采棉机作业。

英国留学期间,戎梦雅玩过无人机,可见惯了拖拉机植保的她,从未想过无人机也能植保。直到2015年陪父亲逛农机展时,她才第一次了解到了无人机植保。

当时无人机植保还非常冷门,大疆甚至没有进入这个行业。我和哥哥都觉得机械化一定是未来农业的方向,这是一个机会。” 戎梦雅说。

2016年初,大疆推出首款植保无人机,但戎梦雅兄妹找遍整个新疆都没找到一架飞机。通过网络搜索,兄妹俩辗转山东江苏,才带着一架无人机回到了哈密,正式开始无人机植保创业。

反复试验后,戎梦雅和哥哥发现,一亩地要打一升的药水,无人机的速度控制在4米/秒—4.5米/秒,高度保持在植物上方2米左右,就能打出最好的效果。戎梦雅和哥哥先给自家近4000亩地全都植保了一遍。

没过几天,邻居找上了门,他发现自己在用拖拉机打药后,蚜虫非但没被杀死,反而越来越多,而隔壁戎家的田地却没有了蚜虫。邻居上门取经,这才听说了无人机打药的事情。

第二天,戎梦雅和哥哥带着无人机去邻居家的田地,这才发现,田边熙熙攘攘的候着80多号人。原来无人机打药的消息已经传开,大家都想看看这个新鲜玩意。

为什么拖拉机输给无人机

此后三四天,一拨又一拨的人从四面八方赶来,其中就有兰自立,他专程驱车60多公里,想看看无人机植保能不能解决自己的困扰。

兰自立家有1000多亩棉花地,拖拉机植保带来的各种问题一直叫他头痛,特别是拖拉机在掉头转弯时,非常容易带落棉桃,植保带来的损耗率在5-7%左右,按一年亩产400公斤算,一亩地至少减产20公斤,1000亩地的损耗就是20吨!而无人机植保的损耗率为0,如果按2017年7.5元/公斤的收购价算,仅损耗这一项,使用无人机植保一年就能增收15万元。

2017年,新疆棉花播种面积达2896.61万亩,如果全部采用无人机植保,将产生一个超过10亿元的新市场。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