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着》:死亡如影随形下,好好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最宏伟的意义

"它讲述眼泪的宽广和丰富;讲述了绝望的不存在;讲述了人是为了活着本身而活着的,而不是为了活着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着。"

昆德拉曾说,小说不是作者的忏悔,而是世界日益成为陷阱时对人类生活的探索。有的小说描写现实,但也只是描写一个固定的、死去的现实,而有的小说描写现实,却能够让你看到一个人是怎样走过来,又是怎样走去的。

《活着》就属于后者。

"他的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是冰渣子。"

余华在八十年代中期作为先锋小说的代表作家崛起于文坛,用最朴实无华、最平铺直叙的语言向我们展示最现实也最残酷的人生真谛,却能像鸟爪抓住树枝一样紧紧抓住人们的心。当1983年余华开始写作时,他能认得的汉字也不过四千左右,等到几年后作品名扬于世,批评家们纷纷对他简洁干练的语言加以赞赏时,余华却说:"那是因为我认识的字不多。"

《活着》:死亡如影随形下,好好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最宏伟的意义

在一段时间内,余华成为一名愤怒的青年,对于写作的热情和总是被退稿的复杂情绪交织在一起,让他常常对现实感到失望,他的写作逐渐变得疯狂极端,笔下集中出现很多的暴力和死亡。洪治刚在创作《余华评传》时,在其中罗列了他的八个中短篇小说,里面竟然有多达28人毙命与非自然因素。死亡,甚至在余华的作品中成为标志性的因素。有人说,他的血管里流淌的不是血,是冰渣子。

余华不是多产作家,他用心打磨每一部作品,用纯净如水的叙述,像每天呼吸的空气一般,让我们感受福贵的生活方式。

"朋友们也离开了棉花田,我知道他们离开尘世到了天上的乐园。"

这一首美国的民歌,寥寥数行的表达,囊括了福贵动荡和苦难的一生。时间,一个敏感而又平常的词汇,时间是药,缓缓抚平福贵的伤痛;时间是刀,刀刀割在福贵日渐衰弱的心脏上。

《活着》:死亡如影随形下,好好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最宏伟的意义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远迢迢我不去。"老人福贵断断续续用平静的口吻对"我" 讲述了自己充满悲剧色彩的一生。

年轻时的福贵是个地主少爷,经常在城里夜以继日地吃喝嫖赌,并乐此不疲,常常十天半个月不回家,即使身怀六甲的妻子跪下求他,他也照样殴打后叫人拖开继续,然而无所顾忌和为所欲为很快让他从远近闻名的阔少爷变成了一文不名的穷光蛋。

"赌性"似乎是一切事件开始的根源。中国人"好赌"仿佛自古以来就没再改变,胡适这样的高级知识分子会赌,乡村没有文化的庄稼人会赌,各式各样的人都好赌。于是就像是因果报应一样,"变身"之后的福贵没能摆脱向他狂奔而来 的厄运。福贵活着,好像就是看着身边的人一个一个死去。

《活着》:死亡如影随形下,好好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最宏伟的意义

我曾经看过这样一段话 "那时无法触碰的难过,终将可以当做笑话去讲,时间不能改变你的故事内容,却可以改变你的叙述方式。"如今看来,好像和福贵有了一种不谋而合的相似。如果福贵的家境没有落魄,他依然是那个穷奢极欲的富少爷,他还会拥有这样平静祥和的晚年吗?恐怕他早就死了。因为距离那些动荡不安的岁月较为遥远,也并未真正有过艰难和困顿,所以我们并没有办法感同身受地体会福贵的遭遇。

很多人都说这本书看完第一遍,很难再看第二遍了,我也早就知道这是个悲情的故事,但还是在儿子有庆死去的时候哭得稀里哗啦。

有庆死得荒诞。因为当时人们的愚昧和阿谀奉承,竟然为了临盆的县长夫人让有庆抽血过多而夭亡。就算时间碾压而过,"官本位"文化依然在当今盛行。

"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

他的死,不仅是关于福贵的盛大悲剧的开始,更是折射了自古以来人们为了一己私利不惜牺牲别人来讨好上级的一大陋习。现实生活的无情与残忍,远比我们想象的要宽广。每当一个亲人离开,我们总是会自我安慰,没事了,不会有更坏的事情发生了,然而就在我们以为噩梦不再萦绕他们的时候,余华丝毫没有犹疑,依然固执狠心地写下每个人的专属式死亡结局。

《活着》:死亡如影随形下,好好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最宏伟的意义

当有庆健康长大,并在学校得到长跑第一名,凤霞嫁给了一个万分疼爱自己的人还怀了孩子,这些时刻温情脉脉,让我们产生简短温馨的欢乐。然而,当我们的嘴角还未来得及咧开,当福贵这个有钱的富家少爷最后一次走出赌场,他的人生转身踏入一个万劫不复的泥潭:父亲被气死,母亲病逝,自己稀里糊涂被抓去做了壮丁,历经万难从死人堆里爬回家,看到的却是女儿哑了,儿子为校长输血因失血过多而死,女儿女婿先后毙命,妻子伤心过度随之而去,连最后仅剩的外孙也因为吃豆子被噎死......令人窒息,不可置信。

福贵在暮年从屠夫刀下买了一头和自己一样年老的黄牛相依为命,老牛也叫福贵,它与家珍、二喜、凤霞、有庆、苦根一起,全部活在福贵的生命里。

在福贵的身上,我们看到身为中国人生命的韧性和忍耐力。福贵面对家人因为各种事故的死亡,似乎并没有采取任何主动措施,有庆、凤霞、二喜的死亡应该都追究相关人员的责任,然而福贵并没有太多的抗争,用一种超自然的态度接受了这一切。

小说的时间跨度从抗日战争期间一直到改革开放以后,人物的命运总是脱不了时代的束缚,中国二十多年动荡的岁月变幻浓缩在福贵这个普通的农民身上,他独自承受着痛苦与折磨,在煎熬中被时代的浪潮向前推动。

"人性的美是悲剧中闪闪发亮的星星"

长根的忠心善良是福贵经历生活的一层层黑暗的一束阳光;家珍绝对算得上是一个生活的勇者,无论何时何地,对于丈夫不离不弃,及时被父亲强迫回家,但最后依然带着儿子选择和丈夫一起,并尽其所能陪伴福贵到人生最后。

《活着》:死亡如影随形下,好好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最宏伟的意义

人们都说女子的心是脆弱的,往往受不了生活的打击,可她经历了人生中最大的打击——女儿的聋哑,儿子的意外死亡,后来女儿又因难产而死,面对这些她总是忍受着默默忍受着,最后依然选择坚强地活下来。

跟随福贵的这一生并不富足快乐,但她临终前却对福贵说,如果可以,下辈子我们还是一起过。

看完《活着》我在想,余华的写作感情是不是和莫言的一样都是零度,是不是都这样用不带温度的笔触写下一个又一个触目惊心的场景。后来,我发现好像不是这样的。

当有庆死去,他写到"我看着那条弯曲着通向城里的小路,听不到我儿子赤脚跑来的声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满了盐",月光依旧明亮,小路依旧徜徉,儿子有庆却再也回不来了,温暖鲜活的记忆变成盐粒撒在失去至亲的伤口上,心中的绞痛,谁又能体味?面对家人接二连三的离去,他对春生说出"春生,你要答应我活着"。即使被命运狠狠按下头颅,即使始终处于下风,福贵却一直没有放弃。

余华在写亲人们努力活着的温情时刻,慢慢放缓了叙述的速度,让读者们随着福贵饱含深情的话语,共同感受这一帧帧温情美好的时刻,一次次的死亡离别更加凸显出活着的珍贵。

"活着,就是活着最好的理由"

与福贵相比,我们幸运得多,没有那么多的死亡如影随形,我们更应该认真地活着,努力活着本身就是人生重要的意义,不轻言生死,不要对生活本身绝望。

《活着》:死亡如影随形下,好好活着,本身就是一种最宏伟的意义

2020年初,新年甚至没有过完,新冠肆虐,疫情,国殇,人人惶恐不安,每天都在新闻和耳口相传中面对死亡。持续到今天与病毒的生死较量,使所有的一切在生命健康面前都轻如鸿毛,这一刻,我们重新掂量"活着"的意义。

好在中华民族是生生不息,顽强拼搏的民族,我们懂得承受和忍耐苦难,也懂得奋起去追逐新的希望。

《活着》彰显了人类命运的无常,展示了人类生活的局限,但在这无常和局限中,人们拥有不断寻求生机的倔强。

余华说:"最初我们来到这个世界,是因为我们不得不来,最终我们离开这个世界,是因为我们不得不走。在这条漫长的道路上的一切名声财富、悲欢喜乐都只不过是生命的点缀,都是我们活着的佐证。"

你听这位老人的故事,由富贵自己讲述,虽然身处苦难,却也时常感到幸福,他坚信,自己的妻子就是最好的妻子,儿女是最好的儿女,他的一切经历皆是修为,值得珍惜。

福贵的一生虽窄如手掌,但未尝不宽若大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