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著》:死亡如影隨形下,好好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最宏偉的意義

"它講述眼淚的寬廣和豐富;講述了絕望的不存在;講述了人是為了活著本身而活著的,而不是為了活著之外的任何事物而活著。"

昆德拉曾說,小說不是作者的懺悔,而是世界日益成為陷阱時對人類生活的探索。有的小說描寫現實,但也只是描寫一個固定的、死去的現實,而有的小說描寫現實,卻能夠讓你看到一個人是怎樣走過來,又是怎樣走去的。

《活著》就屬於後者。

"他的血管裡流淌的不是血,是冰渣子。"

餘華在八十年代中期作為先鋒小說的代表作家崛起於文壇,用最樸實無華、最平鋪直敘的語言向我們展示最現實也最殘酷的人生真諦,卻能像鳥爪抓住樹枝一樣緊緊抓住人們的心。當1983年餘華開始寫作時,他能認得的漢字也不過四千左右,等到幾年後作品名揚於世,批評家們紛紛對他簡潔幹練的語言加以讚賞時,餘華卻說:"那是因為我認識的字不多。"

《活著》:死亡如影隨形下,好好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最宏偉的意義

在一段時間內,餘華成為一名憤怒的青年,對於寫作的熱情和總是被退稿的複雜情緒交織在一起,讓他常常對現實感到失望,他的寫作逐漸變得瘋狂極端,筆下集中出現很多的暴力和死亡。洪治剛在創作《餘華評傳》時,在其中羅列了他的八個中短篇小說,裡面竟然有多達28人斃命與非自然因素。死亡,甚至在餘華的作品中成為標誌性的因素。有人說,他的血管裡流淌的不是血,是冰渣子。

餘華不是多產作家,他用心打磨每一部作品,用純淨如水的敘述,像每天呼吸的空氣一般,讓我們感受福貴的生活方式。

"朋友們也離開了棉花田,我知道他們離開塵世到了天上的樂園。"

這一首美國的民歌,寥寥數行的表達,囊括了福貴動盪和苦難的一生。時間,一個敏感而又平常的詞彙,時間是藥,緩緩撫平福貴的傷痛;時間是刀,刀刀割在福貴日漸衰弱的心臟上。

《活著》:死亡如影隨形下,好好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最宏偉的意義

"皇帝招我做女婿,路遠迢迢我不去。"老人福貴斷斷續續用平靜的口吻對"我" 講述了自己充滿悲劇色彩的一生。

年輕時的福貴是個地主少爺,經常在城裡夜以繼日地吃喝嫖賭,並樂此不疲,常常十天半個月不回家,即使身懷六甲的妻子跪下求他,他也照樣毆打後叫人拖開繼續,然而無所顧忌和為所欲為很快讓他從遠近聞名的闊少爺變成了一文不名的窮光蛋。

"賭性"似乎是一切事件開始的根源。中國人"好賭"彷彿自古以來就沒再改變,胡適這樣的高級知識分子會賭,鄉村沒有文化的莊稼人會賭,各式各樣的人都好賭。於是就像是因果報應一樣,"變身"之後的福貴沒能擺脫向他狂奔而來 的厄運。福貴活著,好像就是看著身邊的人一個一個死去。

《活著》:死亡如影隨形下,好好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最宏偉的意義

我曾經看過這樣一段話 "那時無法觸碰的難過,終將可以當做笑話去講,時間不能改變你的故事內容,卻可以改變你的敘述方式。"如今看來,好像和福貴有了一種不謀而合的相似。如果福貴的家境沒有落魄,他依然是那個窮奢極欲的富少爺,他還會擁有這樣平靜祥和的晚年嗎?恐怕他早就死了。因為距離那些動盪不安的歲月較為遙遠,也並未真正有過艱難和困頓,所以我們並沒有辦法感同身受地體會福貴的遭遇。

很多人都說這本書看完第一遍,很難再看第二遍了,我也早就知道這是個悲情的故事,但還是在兒子有慶死去的時候哭得稀里嘩啦。

有慶死得荒誕。因為當時人們的愚昧和阿諛奉承,竟然為了臨盆的縣長夫人讓有慶抽血過多而夭亡。就算時間碾壓而過,"官本位"文化依然在當今盛行。

"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裡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

他的死,不僅是關於福貴的盛大悲劇的開始,更是折射了自古以來人們為了一己私利不惜犧牲別人來討好上級的一大陋習。現實生活的無情與殘忍,遠比我們想象的要寬廣。每當一個親人離開,我們總是會自我安慰,沒事了,不會有更壞的事情發生了,然而就在我們以為噩夢不再縈繞他們的時候,餘華絲毫沒有猶疑,依然固執狠心地寫下每個人的專屬式死亡結局。

《活著》:死亡如影隨形下,好好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最宏偉的意義

當有慶健康長大,並在學校得到長跑第一名,鳳霞嫁給了一個萬分疼愛自己的人還懷了孩子,這些時刻溫情脈脈,讓我們產生簡短溫馨的歡樂。然而,當我們的嘴角還未來得及咧開,當福貴這個有錢的富家少爺最後一次走出賭場,他的人生轉身踏入一個萬劫不復的泥潭:父親被氣死,母親病逝,自己稀裡糊塗被抓去做了壯丁,歷經萬難從死人堆裡爬回家,看到的卻是女兒啞了,兒子為校長輸血因失血過多而死,女兒女婿先後斃命,妻子傷心過度隨之而去,連最後僅剩的外孫也因為吃豆子被噎死......令人窒息,不可置信。

福貴在暮年從屠夫刀下買了一頭和自己一樣年老的黃牛相依為命,老牛也叫福貴,它與家珍、二喜、鳳霞、有慶、苦根一起,全部活在福貴的生命裡。

在福貴的身上,我們看到身為中國人生命的韌性和忍耐力。福貴面對家人因為各種事故的死亡,似乎並沒有採取任何主動措施,有慶、鳳霞、二喜的死亡應該都追究相關人員的責任,然而福貴並沒有太多的抗爭,用一種超自然的態度接受了這一切。

小說的時間跨度從抗日戰爭期間一直到改革開放以後,人物的命運總是脫不了時代的束縛,中國二十多年動盪的歲月變幻濃縮在福貴這個普通的農民身上,他獨自承受著痛苦與折磨,在煎熬中被時代的浪潮向前推動。

"人性的美是悲劇中閃閃發亮的星星"

長根的忠心善良是福貴經歷生活的一層層黑暗的一束陽光;家珍絕對算得上是一個生活的勇者,無論何時何地,對於丈夫不離不棄,及時被父親強迫回家,但最後依然帶著兒子選擇和丈夫一起,並盡其所能陪伴福貴到人生最後。

《活著》:死亡如影隨形下,好好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最宏偉的意義

人們都說女子的心是脆弱的,往往受不了生活的打擊,可她經歷了人生中最大的打擊——女兒的聾啞,兒子的意外死亡,後來女兒又因難產而死,面對這些她總是忍受著默默忍受著,最後依然選擇堅強地活下來。

跟隨福貴的這一生並不富足快樂,但她臨終前卻對福貴說,如果可以,下輩子我們還是一起過。

看完《活著》我在想,餘華的寫作感情是不是和莫言的一樣都是零度,是不是都這樣用不帶溫度的筆觸寫下一個又一個觸目驚心的場景。後來,我發現好像不是這樣的。

當有慶死去,他寫到"我看著那條彎曲著通向城裡的小路,聽不到我兒子赤腳跑來的聲音,月光照在路上,像是撒滿了鹽",月光依舊明亮,小路依舊徜徉,兒子有慶卻再也回不來了,溫暖鮮活的記憶變成鹽粒撒在失去至親的傷口上,心中的絞痛,誰又能體味?面對家人接二連三的離去,他對春生說出"春生,你要答應我活著"。即使被命運狠狠按下頭顱,即使始終處於下風,福貴卻一直沒有放棄。

餘華在寫親人們努力活著的溫情時刻,慢慢放緩了敘述的速度,讓讀者們隨著福貴飽含深情的話語,共同感受這一幀幀溫情美好的時刻,一次次的死亡離別更加凸顯出活著的珍貴。

"活著,就是活著最好的理由"

與福貴相比,我們幸運得多,沒有那麼多的死亡如影隨形,我們更應該認真地活著,努力活著本身就是人生重要的意義,不輕言生死,不要對生活本身絕望。

《活著》:死亡如影隨形下,好好活著,本身就是一種最宏偉的意義

2020年初,新年甚至沒有過完,新冠肆虐,疫情,國殤,人人惶恐不安,每天都在新聞和耳口相傳中面對死亡。持續到今天與病毒的生死較量,使所有的一切在生命健康面前都輕如鴻毛,這一刻,我們重新掂量"活著"的意義。

好在中華民族是生生不息,頑強拼搏的民族,我們懂得承受和忍耐苦難,也懂得奮起去追逐新的希望。

《活著》彰顯了人類命運的無常,展示了人類生活的侷限,但在這無常和侷限中,人們擁有不斷尋求生機的倔強。

餘華說:"最初我們來到這個世界,是因為我們不得不來,最終我們離開這個世界,是因為我們不得不走。在這條漫長的道路上的一切名聲財富、悲歡喜樂都只不過是生命的點綴,都是我們活著的佐證。"

你聽這位老人的故事,由富貴自己講述,雖然身處苦難,卻也時常感到幸福,他堅信,自己的妻子就是最好的妻子,兒女是最好的兒女,他的一切經歷皆是修為,值得珍惜。

福貴的一生雖窄如手掌,但未嘗不寬若大地。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