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心理解讀:中國人心理年齡超過一歲沒?

問題的來源

一個人有生理年齡,也有心理年齡。一個民族,也可以說有一個集體心理年齡。那麼,中國人,作為一個集體,心理年齡會有多大?

早在90年代一大批精神分析學者去德國進修,回國後開始推廣精神分析式的治療,並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後這些專家卻在治療中感覺中國人的心理年齡太小了,於是乎圍桌討論,最終得出一個結論:中國人的心理年齡不超一歲。

客體關係學說起家的武志紅曾經寫過一本書《巨嬰國》,他描述多數國人,都是巨嬰,這樣的國度,自然是巨嬰的國度。

深度心理解讀:中國人心理年齡超過一歲沒?

巨嬰,即成年嬰兒。身體上是成年人了,而心理發展水平,卻還是嬰兒水準。

嬰兒,特指1歲前的孩子。巨嬰,即是心理發展水平還停留在1歲前的成年人。

成因分析-口欲期的固著

我們先先看《巨嬰國》中的理論

弗洛伊德將一個人的心理發展分為五個階段:口欲期,1歲前,嘴部是快感中心。肛欲期,1—3歲,肛門是快感中心。俄狄浦斯期,也稱為性蕾期,3—5歲,孩子有了明確的性意識,快感中心也轉移到了生殖器部位,並且男孩有了戀母弒父的動力,女孩有了戀父仇母的動力。潛伏期,6—12歲,性能量像是突然間消失了一樣,孩子們表現為更喜歡與同性夥伴交往。生殖期,13—18歲,即青春期,性能量大爆炸,一個人身體上做好了生育的準備。

這一段很清楚的交代了:中國人之所以停留在1歲前,是因為其性心理發展過程還停留在口欲期。表現就是中國人好吃,從舌尖上的中國到長安十二時辰,到處都是口欲期的體現。

深度心理解讀:中國人心理年齡超過一歲沒?

回到原因分析上,在精神分析中一般不稱為停留,而是用”固著”這個詞來描述。佛洛依德老人家曾經解釋固著現象的原因:在那個時期,過於缺失,或者過於滿足。

換言之,口欲期固著的可能是:小時候吃的少了,或者喝奶喝的太豐盛了。這裡可以做個引申,即小時候可能是一個經常捱餓的嬰兒,或者到另一個極端被照顧的很好。

這個原因似乎就很牽強,難道中國人的家庭都被分裂成兩部分了?一方面是捱餓的孩子,一方面是口欲被滿足的過盛的孩子?我相信大部分家庭還是比較均衡的,不會讓你餓死,也不會讓你撐死。而且中國人口的基數極大,口欲期問題的比例其實不多,但是人數卻很多。這就給諮詢師一個錯覺,這麼多國人都有口欲問題?

我本人屬於精神分學派的,但是我始終認為用佛洛依德的性心理發展理論解釋心理年齡就值得商榷,而且理由居然是中國人好吃,似乎太牽強。

而我認為中國人的美食文化恰恰是一種壓抑的象徵,是一種力比多的釋放和攝取。

這樣的壓抑是傳統的儒家文化所導致的,已經深入骨髓。

比如說一個團體中有來自各個國家的孩子,中國小孩往往顯得很友善,攻擊性很弱,又寡言少語。中國小孩不是沒有想法,而是要顧忌能不能說,說了父母會不會高興,會不會得罪老師,會不會違反人倫。

中國人長期處於規則和禮制的約束之下,其背後是對帝王的忠誠和對父母的孝順,滿足上一層統治者的既得利益。如此之下,不敢說,不敢做,壓抑式的生活就是國人的常態。

在心理學中還有一個術語叫“反向形成”,意思就是背道而馳。所以我們可以觀察,國人的守規則只是在法律制度的強迫之下,其內心層面是無視制度和規則的。壓抑只是表明的妥協,內心恰恰是相反的,無視規則和誠信。

回到吃文化上,美食是一種壓抑的釋放,吃掉它也是一種攻擊性的表達。所以國人愛美食,不能說是心理年齡小,而是一種緩解壓抑的退行防禦策略。

成因分析-粘稠的二元關係

如果克萊因還活著,她可能會說中國人的心理年齡達不到一歲,大概只能到6個月。

這位客體關係的創始人一直研究的是母子關係。我們用比較容易理解的話說:巨嬰孩子是一位巨嬰媽媽培養出來的,而且是6個月之前。對此,《巨嬰國》裡給出的證據是“共生理論”

心理學家瑪格麗特·馬勒稱,6個月前的嬰兒,處於正常共生期,一個最顯而易見的特徵,是母嬰共同體,即嬰兒覺得,他和媽媽共用一個身體和心靈,是一個人,不分你我,不分彼此。

深度心理解讀:中國人心理年齡超過一歲沒?

嬰兒階段的共生期是正常的,之後的共生,都可稱為病態共生。書中就列出了中國人的病態共生現象:

在國人中實在是太常見了,如大家庭、集體主義、沒有界限、拒絕AA制、以己度人、統一思想……特別關鍵的是,在這個混沌的、合一的共同體中,只有一個人說了算,而這個人當然最好是自己。這就構成了共生中的各種衝突,我稱之為共生絞殺。

這裡要分析以下,為什麼會有病態的共生?共生讓孩子有一種獨享母愛的安全感,以及強烈的排它性。這也是為什麼精神分析會給中國人定調在1歲,而不是3歲。

因為共生說的二元文化,母子關係,兩者不可分離。

而俄狄浦斯說的是三元文化,如何把母愛也分享給爸爸。

從這個角度說,中國人的分離焦慮是很明顯的,同樣糟糕的是中國人父親的長期缺失。分離焦慮明顯是母子關係出現了問題,不接納父親是傳統的父親的職責並不包含帶孩子這一項目。

分離焦慮的一方面是母親給孩子的安全感太少,另一方面是母親刻意製造粘稠的關係。比如孩子要出去探索世界,要和陌生是交往,母親就馬上拉回到自己身邊,甚至孩子長大了談戀愛,母親也插手很多事情。

中國人的粘稠文化,關係喜歡互相交叉,情大於法的種種表現都是二元母子文化,恰恰缺少父親這個第三者的介入。

所以如果從這個角度說,精神分析上看,中國的心理年齡處於母子蜜月期,而不是俄狄浦斯期,也就是三歲以前的水平。

成因分析-自戀性暴怒

如果科胡特還活著,她可能會說中國人的心理年齡達不到一歲,大概只能到3個月。

這位自體心理學創始人給出了精神分析的第四個基本詞彙:自戀。

全能自戀,是每個人在嬰兒早期都具備的心理,嬰兒覺得我是無所不能的,我一動念頭,和我完全渾然一體的世界就會按照我的意願來運轉。

深度心理解讀:中國人心理年齡超過一歲沒?

這裡就有一個問題了,嬰兒自戀受挫就會哭鬧,比如你搶它的玩具,他會直白的對你表達憤怒。而成人的自戀受挫會怎麼樣呢?

一、全能自戀。我是全能的神,世界必須按照我的意願運轉。

二、自戀暴怒。意願被拒絕,神就會變成魔,而生出摧毀欲,攻擊外在人事物。

三、徹底無助。暴怒不能表達,就會轉而攻擊自身,讓自己不能動彈。

四、被害妄想。我的所有不順,都是因為外界有一個魔鬼害的。

第一個步是自戀的內心需求,第二步是破壞性的外在行為,第三步是抑鬱症,第四步是被害妄想,多見精神分裂。

《巨嬰國》認為:

國人中各種極端的心理,基本上都離不開全能自戀的這四個變化。我們的人慾,都是全能自戀級別的,如此極端如此可怕,所以必須要用天理來鎮止,而天理就是絕對禁止性的。

這裡有所偏頗,仔細去分析一下,這四點是一個遞進的加重關係。第一點自戀需求,這個是人人都具足的,每一個人都是自戀的個體,你不能說這是中國人特有的。

自戀受挫後,我們只有三種方式,要麼自己釋懷;要麼對外發洩一番;要麼拼命攻擊自己。上面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就是兩種極端的行為,而大部分人還是會用自我逐步釋懷的方式,採用後面兩步,其幅度會很微弱,而且合適的表達出來也是心理健康的表現。

至於被害妄想的精神病就更少了,中國的精神病患者的比列並不比國外多。

所以,中國人嚴格符合2、3、4點表現的並不多,說國人全是巨嬰,難道大家都是這樣的表現?

而國人自戀的核心問題還是要回到壓抑上來,每一個人都是一條自戀的龍,而國人的這條龍一直被壓抑著,被文化、體制束縛著

我們看電影李小龍打破亞洲病夫的牌匾時會很激動,這時龍性崛起,大發一口惡氣。而在實際生活中國人們又必須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你敢和領導吵架嘛?你敢隨意辭職嘛?你敢輕易得罪某個大官的孩子嗎?我們的文化和傳統,需要國人深思熟慮,這條龍雖然很自戀,但是時刻處於蟄伏狀態。

深度心理解讀:中國人心理年齡超過一歲沒?

我們自戀的需求就好比活火山,噴發之前需要被壓抑很多年。而這種壓抑的性格,絕不是簡單的心理年齡和原生家庭的關係,更多是文化、體制、大環境所塑造的。可以大概的解釋為集體潛意識所塑造的,這個鍋不能甩給父母。

總結

很多人批判國人自戀,是「巨嬰」行為,指出這些人潛意識的「全能感」和「無力感」。不知道他能否意識到這其實也是他自己的問題。他在輸出價值觀的過程中,也有當教主的傾向。

從狹義上看影響中國人心理年齡的是原生家庭,從廣義上看,文化理念、傳統思想、環境體制才是其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