深度心理解读:中国人心理年龄超过一岁没?

问题的来源

一个人有生理年龄,也有心理年龄。一个民族,也可以说有一个集体心理年龄。那么,中国人,作为一个集体,心理年龄会有多大?

早在90年代一大批精神分析学者去德国进修,回国后开始推广精神分析式的治疗,并取得了巨大的成功。然后这些专家却在治疗中感觉中国人的心理年龄太小了,于是乎围桌讨论,最终得出一个结论:中国人的心理年龄不超一岁。

客体关系学说起家的武志红曾经写过一本书《巨婴国》,他描述多数国人,都是巨婴,这样的国度,自然是巨婴的国度。

深度心理解读:中国人心理年龄超过一岁没?

巨婴,即成年婴儿。身体上是成年人了,而心理发展水平,却还是婴儿水准。

婴儿,特指1岁前的孩子。巨婴,即是心理发展水平还停留在1岁前的成年人。

成因分析-口欲期的固着

我们先先看《巨婴国》中的理论

弗洛伊德将一个人的心理发展分为五个阶段:口欲期,1岁前,嘴部是快感中心。肛欲期,1—3岁,肛门是快感中心。俄狄浦斯期,也称为性蕾期,3—5岁,孩子有了明确的性意识,快感中心也转移到了生殖器部位,并且男孩有了恋母弑父的动力,女孩有了恋父仇母的动力。潜伏期,6—12岁,性能量像是突然间消失了一样,孩子们表现为更喜欢与同性伙伴交往。生殖期,13—18岁,即青春期,性能量大爆炸,一个人身体上做好了生育的准备。

这一段很清楚的交代了:中国人之所以停留在1岁前,是因为其性心理发展过程还停留在口欲期。表现就是中国人好吃,从舌尖上的中国到长安十二时辰,到处都是口欲期的体现。

深度心理解读:中国人心理年龄超过一岁没?

回到原因分析上,在精神分析中一般不称为停留,而是用”固着”这个词来描述。佛洛依德老人家曾经解释固着现象的原因:在那个时期,过于缺失,或者过于满足。

换言之,口欲期固着的可能是:小时候吃的少了,或者喝奶喝的太丰盛了。这里可以做个引申,即小时候可能是一个经常挨饿的婴儿,或者到另一个极端被照顾的很好。

这个原因似乎就很牵强,难道中国人的家庭都被分裂成两部分了?一方面是挨饿的孩子,一方面是口欲被满足的过盛的孩子?我相信大部分家庭还是比较均衡的,不会让你饿死,也不会让你撑死。而且中国人口的基数极大,口欲期问题的比例其实不多,但是人数却很多。这就给咨询师一个错觉,这么多国人都有口欲问题?

我本人属于精神分学派的,但是我始终认为用佛洛依德的性心理发展理论解释心理年龄就值得商榷,而且理由居然是中国人好吃,似乎太牵强。

而我认为中国人的美食文化恰恰是一种压抑的象征,是一种力比多的释放和摄取。

这样的压抑是传统的儒家文化所导致的,已经深入骨髓。

比如说一个团体中有来自各个国家的孩子,中国小孩往往显得很友善,攻击性很弱,又寡言少语。中国小孩不是没有想法,而是要顾忌能不能说,说了父母会不会高兴,会不会得罪老师,会不会违反人伦。

中国人长期处于规则和礼制的约束之下,其背后是对帝王的忠诚和对父母的孝顺,满足上一层统治者的既得利益。如此之下,不敢说,不敢做,压抑式的生活就是国人的常态。

在心理学中还有一个术语叫“反向形成”,意思就是背道而驰。所以我们可以观察,国人的守规则只是在法律制度的强迫之下,其内心层面是无视制度和规则的。压抑只是表明的妥协,内心恰恰是相反的,无视规则和诚信。

回到吃文化上,美食是一种压抑的释放,吃掉它也是一种攻击性的表达。所以国人爱美食,不能说是心理年龄小,而是一种缓解压抑的退行防御策略。

成因分析-粘稠的二元关系

如果克莱因还活着,她可能会说中国人的心理年龄达不到一岁,大概只能到6个月。

这位客体关系的创始人一直研究的是母子关系。我们用比较容易理解的话说:巨婴孩子是一位巨婴妈妈培养出来的,而且是6个月之前。对此,《巨婴国》里给出的证据是“共生理论”

心理学家玛格丽特·马勒称,6个月前的婴儿,处于正常共生期,一个最显而易见的特征,是母婴共同体,即婴儿觉得,他和妈妈共用一个身体和心灵,是一个人,不分你我,不分彼此。

深度心理解读:中国人心理年龄超过一岁没?

婴儿阶段的共生期是正常的,之后的共生,都可称为病态共生。书中就列出了中国人的病态共生现象:

在国人中实在是太常见了,如大家庭、集体主义、没有界限、拒绝AA制、以己度人、统一思想……特别关键的是,在这个混沌的、合一的共同体中,只有一个人说了算,而这个人当然最好是自己。这就构成了共生中的各种冲突,我称之为共生绞杀。

这里要分析以下,为什么会有病态的共生?共生让孩子有一种独享母爱的安全感,以及强烈的排它性。这也是为什么精神分析会给中国人定调在1岁,而不是3岁。

因为共生说的二元文化,母子关系,两者不可分离。

而俄狄浦斯说的是三元文化,如何把母爱也分享给爸爸。

从这个角度说,中国人的分离焦虑是很明显的,同样糟糕的是中国人父亲的长期缺失。分离焦虑明显是母子关系出现了问题,不接纳父亲是传统的父亲的职责并不包含带孩子这一项目。

分离焦虑的一方面是母亲给孩子的安全感太少,另一方面是母亲刻意制造粘稠的关系。比如孩子要出去探索世界,要和陌生是交往,母亲就马上拉回到自己身边,甚至孩子长大了谈恋爱,母亲也插手很多事情。

中国人的粘稠文化,关系喜欢互相交叉,情大于法的种种表现都是二元母子文化,恰恰缺少父亲这个第三者的介入。

所以如果从这个角度说,精神分析上看,中国的心理年龄处于母子蜜月期,而不是俄狄浦斯期,也就是三岁以前的水平。

成因分析-自恋性暴怒

如果科胡特还活着,她可能会说中国人的心理年龄达不到一岁,大概只能到3个月。

这位自体心理学创始人给出了精神分析的第四个基本词汇:自恋。

全能自恋,是每个人在婴儿早期都具备的心理,婴儿觉得我是无所不能的,我一动念头,和我完全浑然一体的世界就会按照我的意愿来运转。

深度心理解读:中国人心理年龄超过一岁没?

这里就有一个问题了,婴儿自恋受挫就会哭闹,比如你抢它的玩具,他会直白的对你表达愤怒。而成人的自恋受挫会怎么样呢?

一、全能自恋。我是全能的神,世界必须按照我的意愿运转。

二、自恋暴怒。意愿被拒绝,神就会变成魔,而生出摧毁欲,攻击外在人事物。

三、彻底无助。暴怒不能表达,就会转而攻击自身,让自己不能动弹。

四、被害妄想。我的所有不顺,都是因为外界有一个魔鬼害的。

第一个步是自恋的内心需求,第二步是破坏性的外在行为,第三步是抑郁症,第四步是被害妄想,多见精神分裂。

《巨婴国》认为:

国人中各种极端的心理,基本上都离不开全能自恋的这四个变化。我们的人欲,都是全能自恋级别的,如此极端如此可怕,所以必须要用天理来镇止,而天理就是绝对禁止性的。

这里有所偏颇,仔细去分析一下,这四点是一个递进的加重关系。第一点自恋需求,这个是人人都具足的,每一个人都是自恋的个体,你不能说这是中国人特有的。

自恋受挫后,我们只有三种方式,要么自己释怀;要么对外发泄一番;要么拼命攻击自己。上面的第二步和第三步就是两种极端的行为,而大部分人还是会用自我逐步释怀的方式,采用后面两步,其幅度会很微弱,而且合适的表达出来也是心理健康的表现。

至于被害妄想的精神病就更少了,中国的精神病患者的比列并不比国外多。

所以,中国人严格符合2、3、4点表现的并不多,说国人全是巨婴,难道大家都是这样的表现?

而国人自恋的核心问题还是要回到压抑上来,每一个人都是一条自恋的龙,而国人的这条龙一直被压抑着,被文化、体制束缚着

我们看电影李小龙打破亚洲病夫的牌匾时会很激动,这时龙性崛起,大发一口恶气。而在实际生活中国人们又必须得小心翼翼,如履薄冰。你敢和领导吵架嘛?你敢随意辞职嘛?你敢轻易得罪某个大官的孩子吗?我们的文化和传统,需要国人深思熟虑,这条龙虽然很自恋,但是时刻处于蛰伏状态。

深度心理解读:中国人心理年龄超过一岁没?

我们自恋的需求就好比活火山,喷发之前需要被压抑很多年。而这种压抑的性格,绝不是简单的心理年龄和原生家庭的关系,更多是文化、体制、大环境所塑造的。可以大概的解释为集体潜意识所塑造的,这个锅不能甩给父母。

总结

很多人批判国人自恋,是「巨婴」行为,指出这些人潜意识的「全能感」和「无力感」。不知道他能否意识到这其实也是他自己的问题。他在输出价值观的过程中,也有当教主的倾向。

从狭义上看影响中国人心理年龄的是原生家庭,从广义上看,文化理念、传统思想、环境体制才是其根本原因。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