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淮南子》中“道"的内涵是什么?与先秦道家的道论有什么 不同?

机唧哇娃


诗 曰:

鸿 烈 传 淮 南,

开 黄 老 论 坛。

升 天 因 有 道,

国 去 叹 刘 安…

…五绝·《淮南子》(新韵)

――《淮南子》论道,内涵上与先秦道家既有联系又有区别。联系在于其继承了先秦道家“大道至上”的内核,区别在于其紧密结合时代发展的现实,为道家学派注入新鲜血液,促进了该学派的完善提升,也为道家学说传承做出了杰出的贡献。

――任何理论的新发展,根本上都是由社会发展的需要来决定的。汉初的天下一统大局面,是先秦道家先圣们没有经历过的新式社会。因其“新”,则折射出旧道家理论的不足,凸现理论发展的迫切要求,这也是后来诞生《淮南子》的内在动力,同时也是新道学内涵上区别于先秦道家的根源。

――武帝之前的汉初诸朝,为了休养生息,奉行的是“无为而治”黄老治国理念。这是道家学派繁荣昌盛的政治基础。统治阶级的推崇黄老学说目的,归根结底是为了维护其统治地位、统治秩序和统治效果。这样迫切的政治需求,推动着一众学者积极进取,而这空前的大汉王朝,空前复杂的社会关系,促使学者们非打破旧学桎梏,结合新朝新气象,开动新思路,造出新鲜血液,来满足社会的新需要。否则,不能满足社会需要的理论迟早会被淘汰的(后来,更能符合封建帝国统治需求的新儒家学说一出,汉武帝就“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了)。

――比如,先秦道家推崇“治大国如烹小鲜”,那时的大国,不过是齐晋赵秦这样的诸侯“大国”,到了大汉王朝的时候,“烹小鲜”的涵义就要重新探讨了,因为大国已经扩大百倍了,“小鲜”相应也不是那么小了吧?“烹”的手法、器具、配料、帮厨都要做出挺大的调整吧?食客的胃口,应该也会有所不同吧?……解决这一系列新问题而形成的新立场、观点和方法,上升成为理论,就成为道家之道的新内涵。 ――另外,淮南子道家学派,为了治理国家需要,把已经证明行之有效的儒、法、纵横、兵、墨……诸子百家的理论,在“大道至上”的根本上,加以消化吸收,使新道学内涵上更加具备包容性、开放性、完备性和实用性。这点明显区别于先秦黄老道学。

――就算是道家内部各派,在《淮南子》中的座次也有了新的安排,先秦时期黄、老为重的地位,逐渐向庄、列过渡,大道与国计民生、生命个体的关系更加密切了。

――《淮南子》的主编是淮南王刘安,从其前后所作所为分析,其思想上必然有维护汉朝大一统的意识,同时也有希望中央和诸侯王国之间相处宽松融洽的诉求。这种诉求反映到著作里面,也是新道学的内涵特色……

――且外,《淮南子》的道学,在军事、养生、…等诸多方面,都发展和增添了新的成分,这些都值得进一步探讨。

――如梦老令公,尽在笑谈中……

如梦令·

黄 老 新 编 初 汉,

鸿 烈 淮 南 立 传。

豆 腐 养 真 人 ,

得 道 升 天 鸡 犬…

开卷 ,开卷,

出 入 世 间 何 干…

……


人间如梦令


《淮南子》是汉初封王淮南王刘安及其宾客门人集体编著的一部著作,问世于西汉前期,距今已有两千多年。

《淮南子》的产生及背景

《淮南子》,原名《淮南鸿烈》,鸿烈,意为“光明宏大之理”。西汉皇室贵族淮南王刘安招致宾客,主持编纂而成。该书成书年代大约在景、武之间。刘安(前179—前122年),西汉思想家。汉高祖刘邦之孙,袭父为淮南王。好读书、鼓琴,善文辞,才思敏捷。吴楚七国反,曾谋响应,不果。

汉武帝即位,刘安暗整武备,欲反,未发而败,自杀。《淮南子》全书博奥深宏,融道家、阴阳家、儒家、墨家、法家思想于一炉,为先秦诸子之学的集大成者,也是汉代学者对汉以前古代文化一次最大规模的汇集。其音乐美学思想丰富而深刻,涉及音乐的有无、本末、天人、内外、主客、悲乐、一多、古今诸多矛盾关系,其思想以道家为主,又糅合儒、法、阴阳五行等家,近于杂家。

《淮南子》写于西汉,是中国历史上继秦朝之后的又一次大一统时期。在秦汉交替急剧变革的影响下,文化走向发生了重大的改变。新建立的西汉王朝吸取秦朝二世而亡的政治教训,为了维护长治久安,进行了深刻的反思。

《淮南子》中“道"的内涵

《淮南子》的思想立场游移不定,困惑于道家的追求自由和儒家的维护秩序之间,这是导致《淮南子》杂芜的根本原因。《淮南子》有在道家的立场上安顿全书的意图,这是很明显的。站在道家的立场上尤其是庄子的思想传统上追求自由,《淮南子》会认为儒家维护秩序的价值准则是自由的桎梏,所以每每称“摇消掉稍仁义礼乐,暴行越智于天下,以招好名声于世,此我所羞而不为也。

所以我们看《淮南子》的论说,就会发现它在人性论上一会儿坚持道家人性真伪理论,一会儿又滑到儒家的人性善恶论上去了。自己就说乱了。

《淮南子》站在道家立场进行的思想综合,是不太成功的。它的不成功,就表现在不能对现实有积极的建设,而更多地表现为拒绝和退出。而儒家,则完成了积极的理论建设。所以,虽然道家的理论水平不低,儒家终究吃不掉道家,但是,从汉代之后,儒家一直居于思想的主流地位,而道家,则通过对儒家的理论挑战,促使儒家改变自身。儒道互补成为汉代以后中国思想的基本格局,直到佛教传入。

梁启超说:“《淮南鸿烈》为西汉道家言之渊府,其书博大而和有条贯,汉人著述中第一流也。”胡适说:“道家集古代思想的大成,而淮南书又集道家的大成。”范文澜先生说:“《淮南子》虽以道为归,但杂采众家”,仍表现出一定的融合倾向。”

《文心雕龙》作者说“淮南有倾天折地之说”,批评了刘安主观傲视一切的态度。这是作为一个编辑所不取的。

《淮南子》站在新道家的立场上,重点继承了老庄的道家思想,但不是完全照搬因袭,而是有所选择,有所改造,有所创新。对儒、法各家有批判有吸收,兼合釆撮各家之长,使之置于新道家思想的统帅之下,以道家思想为主体和核心。

后世学者多重视刘安编写的这部书,比他晚生一百二十来年的扬雄,尝以淮南王与司马迁并称,说他们的书是汉世杰作。


先秦道家的道论

自先秦以后,诸子百家,亦逐渐衰微,最终则形成儒道两家,相峙并行之局面,儒家则有孔,孟,荀卿等代表人物,道家自老子后,亦有庄子,关尹,列子,淮南等。实则在先秦诸子之学中,道家阵容并不比儒家差,纵观汉代之历史,由崇奉黄老到独尊儒术之迹象而言,由此概可见二家之影响与实力,虽后来道教之创立,道家一变而为道教,然中国历史上外儒内道之文化现象,一直绵延两千余年,皆未改变。

学界惯常把先秦道家学派称为道家,认为老子是道家学派的创始人,庄子是道家学派的集大成者。《汉书•艺文志》称:“道家者流,盖出于史官,历记成败、存亡、祸福、古今之道,然后知秉要执本,清虚以自守,卑弱以自持,此君人南面之术也。”《史记•太史公自序》言:“道家无为,又曰无不为……其术以虚无为本,以因循为用。”清人纪晓岚谓道家思想 “综罗百代,广博精微”。成败、存亡、祸福和古今之道乃社会和人生必须回答的问题。“无为”是道家思想的核心价值观,“无不为”是道家思想所欲实现的最高境界。

道家给人们提供了一条“见素抱朴,少私寡欲”之路。清静自然,减少私欲,知道满足,知道当止即止之理。当一个人取得成功以后,一定要 有 “处下”、“不争”和 “柔弱”之德,才能不被转化,并可长保。老子“处下柔弱不争”的“无为”价值观,彰显的是一种积极的人生大智慧,他将这一德性上升到“道”性和“天”德的高度加以证明,所谓“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中学数学深度研究


没有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