長江大保護試點先行,赤水河禁漁效果初顯

赤水河是長江上游珍稀特有魚類的重要棲息地和繁殖場所,為深入貫徹習近平總書記“長江大保護”系列重要講話精神,農業農村部在赤水河流域2015年捕撈漁民退捕轉產試點的基礎上,自2017年1月1日起在赤水河流域實施為期10年的全面禁漁。赤水河全面禁捕三年以來,農業農村部通過建檔立卡、三級公示精準制定漁民退捕政策;通過屬地負責、組織保障壓實地方政府主體責任;通過社會保障、就業幫扶引導退捕漁民轉產轉業;通過信息化建設、社會化巡護加強禁捕執法管理;通過加強涉漁環評、開展生態修復提升養護效果;通過與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聯合建立生態觀測試驗站全面監測評估赤水河禁漁效果,確保赤水河全面禁漁工作達到生態效益、社會效益、經濟效益共贏的效果。

根據中國科學院水生生物研究所編制的《赤水河禁漁監測、保護評估及規劃制定中期總結報告》顯示,赤水河流域全面禁漁以來魚類資源明顯恢復,多樣性水平逐步提升:一是特有魚類種類增加,主要江段漁獲物中特有魚類由禁漁之前的21.8種/年上升至22.7種/年,在監測江段消失多年的土著魚類如細鱗鯝、異鰾鰍鮀和鱸鯉被重新採集到;二是珍稀魚類資源逐步恢復,長江鱘和胭脂魚2種國家重點保護動物的採集數量均明顯增加,長江鱘的採集數量由禁漁之前的0.1尾/年上升至3.0尾/年,胭脂魚的採集數量由禁漁之前的3.4尾/年上升至5.7尾/年;三是資源量明顯增加,單船監測產量較禁漁前增加1倍左右,其中定置刺網的平均單船單日監測產量由4.1 kg提高至8.0 kg,小鉤監測產量由4.1 kg上升至8.5 kg;四是種群結構日益優化,如中華倒刺䰾的平均體重由336.9 g增加至492.5 g,白甲魚的平均體重由315.9 g增加至479.8 g,魚類種群低齡化和小型化的趨勢得到了有效遏制,種群結構漸趨合理;五是魚類棲息繁殖狀況顯著改善,2018年首次在赤水河監測到草魚的繁殖活動,中華倒刺䰾的魚卵和仔稚魚也明顯增加,魚類早期資源調查到的物種數由禁捕前的32種上升至37種。

赤水河是長江上游唯一干流未建水電大壩的一級支流,流域保持了相對完整的自然生態系統,受人類活動影響較少,水質總體良好,通過禁捕能使水生生物資源在短期較快恢復。赤水河流域漁民退捕轉產和全面禁捕試點的成功為長江流域重點水域禁捕工作奠定了良好的基礎,但長江流域多年來受攔河築壩、水域汙染、過度捕撈、航道整治、岸坡硬化、挖砂採石等人類活動影響較大,水生生物資源保護和恢復任務艱鉅,需要多部門協作綜合施策、系統修復。

下一步,農業農村部將在穩步推進長江禁捕工作的基礎上,堅持保護優先和自然恢復為主,系統梳理水生生物保護中存在的突出制約因素,繼續在赤水河流域深化開展生態修復試點;加強與水利、交通、生態環境、自然資源等部門的溝通協調,探索開展跨部門、跨地區的綜合修復措施;加強珍稀瀕危物種保護,建立健全水生生物保護長效機制;實施基於水生生物需求的生態調度,推動江河湖庫生態連通;科學評估水生生物資源狀況,建立長江生物完整性指數評價體系,評價並指導沿江地區實施水生生物資源保護修復措施,把長江大保護工作落到實處、取得實效。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