沒有深度思考,努力就是一句毒雞湯

美團創始人王興曾說:多數人為了逃避真正的思考,願意做任何事情。



在這個信息大爆炸、碎片化知識大行其道,娛樂至死的時代,我們身邊越來越多的人都學會了“假思考”


他們以對世界充滿好奇之名,每天刷著朋友圈娛樂八卦、抖音網紅 、微博熱搜,卻對自己長遠未來少有規劃。


他們一邊羨慕那些頭腦清晰、說話擲地有聲、旁徵博引的人,一邊卻又跟著自己的興趣點和關注點任思緒遊走,從不思考。


這不是對世界保有好奇,這是自由散漫、虛度光陰,耽於享樂,他們逐漸丟掉了深度思考力。


1

什麼是深度思考?



深度思考,顧名思義就是不斷逼近問題本質的思考。


而喜歡深度思考的人往往會沉醉痴迷於一些重要概念的定義。


比如:“什麼是幸福?”


哲學家伊壁鳩魯曾說“幸福就是身體的無痛苦和靈魂的無紛擾。“


“積極心理學之父”馬丁·塞利格曼對“幸福”這個概念的定義也進行了多年的持續性探索和深度思考。


在幸福1.0版本中,他認為幸福就是生活滿意度,包含有三個不同元素:積極情緒、投入和意義。


在幸福2.0中,也就是十年之後,他將幸福定義為生命的豐盈和蓬勃,包含了五個元素:積極情緒、投入、意義、人際關係和成就。


正像我之前所說的,深度思考不是一次性思考,而是一種持續性的思考狀態。在持續的思考中,不斷逼近問題的本質,觸及根本。


沒有深度思考,努力就是一句毒雞湯


2

如何進行深度思考?


愛因斯坦曾說過一句非常著名的話,大體上是說:你不可能在產生問題的同一層面找到解決問題的辦法。只有經過深度思考,你才能夠發現並站在更高的一個層次,進而發現解決問題的路徑和方法。


香奈爾前全球CEO莫琳•希凱在《深度思考》中認為“思考的深度決定人生的寬度”。同時提出了深度思考的幾個策略方法:

遇到複雜問題時,像剝洋蔥一樣逐層分析;

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從低成長區跨越到高成長區;

戰術上的勤奮和戰略上的優化同時推進

1、遇到複雜問題時,像剝洋蔥一樣逐層分析


生活中,我們每個人都有情緒化的時候,情緒化不光會把自己心情搞差,往往還會令事情處理效率低下,從而走向極端。


我們其實可以像“剝洋蔥”那樣,來促進自己深度思考,從而進行有效情緒管理。


朋友M有一次約前同事z吃飯請教問題,Z回覆說,當天晚上有空,具體時間地點晚一點再跟朋友說。可朋友從傍晚6點半開始等等到7點半,Z沒有任何音信。


朋友那時氣炸了,生氣、委屈、傷心,無數想法在頭腦盤旋:


“行不行你好歹說一聲啊”“什麼人嗎,根本就沒把我的事情放在心上,我這是第二次問你了呢”“原來你根本就沒有拿我當朋友”


等到冷靜下來,情緒回落,朋友開始問自己:


“為什麼這件事會讓我這麼生氣?我腦海裡都想到了什麼?”


然後從心中浮現出了一句話,“我在你心中是不重要的”,這是朋友的情緒按鈕之一。她小時候曾離開父母被爸爸送到奶奶家住過大半年。在朋友心中這是一個拋棄的創傷和記憶,自此深深紮根在心中。


當她覺察到我對Z產生的情緒風暴是來自內心的創傷記憶,她的心情瞬間恢復了平靜,也更能理智地看待這個事本身。


人心不是一塊石頭,而是被層層外皮包裹的洋蔥,只有一層一層地剝開外皮,一直藏在最內部的感性和價值觀才會暴露出來。


深度思考有時就像極了剝洋蔥,由外及裡,從現象到本質,逐層深入。我們在很多時候雖然會進行問題分析,卻沒有深入到最本質的部分,最終就找不到最有效的解決辦法。


2、從被動接受到主動學習,從低成長區跨越到高成長區


哈佛教授邁克爾•桑德爾的觀點:學習的本質,不在於記住哪些知識,而在於它觸發了你的思考。


從小到大,我們上課、考試,深受傳統教育的影響,我們往往習慣了接受經驗,能夠主動學習的人並不多,這也是大多數人平庸一輩子的重要原因。


沒有深度思考,努力就是一句毒雞湯


記得讀大學的時候高數課程比較難懂,因此上課時候大部分同學會心不在焉,跟老師的互動也會隨聲應付,總之老師說什麼都是對的。


高數老師經常會在講題目的時候拿一個錯誤的解題思路來問:對不對?


這時同學們大都異口同聲不過大腦就脫口而出:對!


接下來等來的就是老師“劈頭蓋臉”的一頓教育。


不經大腦只是等待老師解題思路只是一種“被動接受”,而老師卻希望我們對待學習的態度是:通過自己尋找方法去解決問題。這就是主動學習。


“被動”“主動”的界限就在於——思考。當你開始思考的時候,就會產生一種求知的慾望,這個時你才能知道自己想要什麼,並且開始向問題的本質靠近。


沒有深度思考,努力就是一句毒雞湯


3、 戰術上的勤奮和戰略上的優化同時推進


上個周學妹發來求助信息,學妹說,平時她對待學習很用心也很努力,每天除了上課,就是去泡自習室,一直到熄燈才回宿舍,第二天睜開眼睛又去自習室學習,平均成績也都在九十分以上。


可她看到很多同學平時都不好好用功、只搞考前突擊,學習 一樣能過關,同時,他們生活也很豐富,有的參加學生會,還考了託福,馬上就要出國了。


所以學妹就很困惑:別人不努力學習,卻可能擁有更好的人生。她這樣努力學習,對找工作和未來出國卻沒有太大的幫助,為什麼會這樣呢?


我聽完後,忽然想到了雷軍曾說過的一句話:“不要試圖用戰術上的勤奮,掩飾戰略上的懶惰。”


我問學妹:“你努力學習的目的是什麼?”


她說:“為了有個好成績能順利保研,然後讀研究生,有個高一點的學歷,最後找份好工作。”


我接著又說:“如果好好學習的最終目的是為了找到一份好工作,那為什麼一開始不直接向著找好工作而努力呢?”


如果大一時,就設定最終目標為“找到好工作”,那最初的努力路徑就不該如此簡單,還要配合參與一些學生活動、社會實踐等,補充課堂上無法學到的工作技能……


而學妹天天泡自習室就可以看做“戰術上的勤奮”;泡了四年最終卻依舊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和努力動機,這就是戰略上的懶惰。


她就是這樣用天天泡自習室的勤奮,來掩飾她多年來不思考的懶惰,這也是一種典型的沒有進行深度思考的表現。


人無遠慮必有近憂,如果一個人在低頭拉車的時候,不時不時抬頭看路,那麼,他早晚都得掉進溝裡。


大前研一在《低智商社會》中提到,日本的新一代,正在逐漸步入「低智商社會」。他們讀的書越來越幼稚,對各種謠言絲毫不會思考,很容易遭到媒體的操縱,得過且過、毫無鬥志……


我們又何嘗不是呢?


事情來了就做,從不想為什麼做,如何做,以及做了之後想得到什麼結果?


篤信天道酬勤,大部分時間都埋頭苦幹,卻很少抬頭看路?


事實上,任何深度思考前的盲目勤奮,註定都是吃力不討好的徒勞。在這個碎片化信息爆炸的時代,決勝的關鍵不只在於知識多寡、勤奮程度,更在於是否具備深度思考的能力。


忽然想起了《教父》裡面的一句話:“那些一眼就能看透本質的人,註定命運非凡。”


版權聲明:本文部分內容來源於網絡,文章版權歸原作者所有,整理轉載目的在於傳遞更多信息;如有侵權,請立即聯繫,我們將及時處理。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