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访谈:儿童游戏是孩子一生的成长土壤

游戏是儿童发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孩子童年生活的中心。而游戏其实也是一门学问,不是简单地陪着孩子玩玩而已,需要家长根据孩子的认知发展、情绪发展、社会化发展,给予孩子不同类型、不同阶段的游戏。本刊针对“儿童游戏的价值”对专家进行了专访,看看专家如何解答。


专家访谈:儿童游戏是孩子一生的成长土壤


专家简介:

云妈,本名陈云窗,中科院心理研究所发展与教育心理学、北京理工大学工科双硕士,两个孩子的妈妈,公众号“和孩子一起玩吧”创办人。云妈在儿童游戏的深入研究和实践体系建设上建树颇丰,她倡导婴幼儿时期“好好游戏,就是教育”的亲子教育理念,并将自己的理念运用到实践领域。她连续多年举办线下亲子营,运用既具专业视角和理论深度又接地气的实操方法,指导父母发现孩子的独特之处,有效地陪玩陪学。


专家访谈:儿童游戏是孩子一生的成长土壤


Q1:您认为家长应该怎么看“游戏”的价值?您的建议?

云妈:我们一生会经历三个学习阶段,第一个学习阶段是从刚出生的婴儿变成会识字数数的小学生;第二个阶段是从需要老师带领的小学生变成可以自主学习的中学生大学生;第三个阶段是从校园里学习知识的学生变成在社会上独立生存并为社会发展做出贡献的社会人。

我们成年人很熟悉后面两个阶段,而对于第一阶段,我们往往只是一种感觉、一种印象,具体的事件或过程我们能回忆起的很少。所以儿童常常被误解成缩小版的成人,但他们不是。

在这个阶段,游戏是孩子主要的学习途径。为什么是游戏,而不是课堂教学,也不是直接教识字数数呢?一方面是因为这个年龄阶段的孩子集中注意力时长还很短。另一方面是因为他们还是以具象思维为主,不适合相对抽象的课堂教学。

举例来说,花,在植物学里的定义是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其生物学功能是结合雄性精细胞和雌性卵细胞以产生种子。如果我们这样给0~6岁儿童来解释花,他们理解不了,太抽象,太多听不懂的词语。但是,理解不了专业定义并不妨碍儿童在生活中获取对花的认知。儿童跟着爸爸妈妈去公园,遇到了梅花、樱花、桃花、海棠花、菊花,等等,注意到爸爸妈妈看到这些美丽的小花朵时都会提到一个字----“花”,头脑中开始提取这些漂亮小花的共同特点:它们和叶子的颜色不一样,有红的、黄的、粉的、紫的,它们一般有花瓣、花蕊,然后心中得出花的判断标准。这就是儿童认知事物的方式:通过总结一个一个具体样例的相同点来获得朴素的科学概念。


专家访谈:儿童游戏是孩子一生的成长土壤


Q2:请问您刚才说的方法和儿童游戏有什么关系呢?

云妈:这两者都是亲身体验、具象思维。两岁前孩子会很密集地玩探索游戏和关系游戏,也就是,儿童会对一个或多个物品反复探索,用各种动作来把玩。比如拿到一个碗,会啃一啃,发现啃不动,但是碗可以装食物,食物啃得动。他可能会把碗推离桌面,发现碗会掉到地上,会发出声音,以及,有的碗会碎,有的碗不会碎;还会把碗倒扣过来,然后发现碗里面的东西看不见了,因此了解到碗能起到遮挡的作用;有时候还能看到碗能像陀螺一样转起来……你看,就是这样一个平常的物品,孩子可以在探索中发现它很多的特性。

事实上儿童对身边环境中的方方面面都想去探索研究,他们在探索游戏中形成朴素的自然科学观点,发展出由好奇心驱使的探索能力和探索精神;在假装游戏中形成对社会角色和社会规则的最初认知,在游戏互动中发展出如何面对冲突与合作的社交能力,构建出良好的亲子关系;在建构游戏中发展出空间感、数感、想象力和创造力,等等。

如果儿童没有这些在游戏中获得的直接体验,成人很难把抽象的概念直接灌输给儿童,那将是无源之水、无根之木。这就是儿童游戏的价值,它将是儿童一生的成长土壤。这也是为什么我提倡婴幼儿时期“好好游戏,就是教育”的亲子教育理念。


专家访谈:儿童游戏是孩子一生的成长土壤

Q3:如何找到适合每个家庭、每个孩子的具体陪玩,陪学方案?

云妈:每个人都不是标准化的一个样。不同文化对人之长短有不同的理念,有的是扬长避短,有的是取长补短。我的想法是,在童年早期尽量扬长+补短,比较贪心一点,因为这是人生早期,还有很多的可塑性。

我希望孩子有更全面的滋养,所以我希望所有的游戏他都能够体验到,有自己的一手体验、经验和拓展。如果他特别喜欢其中某一个类型,我会创造条件帮他把这个喜好培养得更丰富、更深入。

比如我女儿喜欢假装游戏,那么平时多陪她玩,从一两岁玩到现在,不要嫌幼稚,玩着玩着就越来越复杂越来越“高级”了。还有带她去看音乐剧、儿童剧,开阔视野,给她看到更高阶的假装游戏。上小学后找机会支持她去参加儿童音乐剧的学习,让她有机会与有着同样喜好的孩子和老师一起玩。这是扬长。如果孩子其他类型的游戏也玩,那这样就可以了。但如果你发现孩子建构游戏玩得特别少,或者规则游戏玩得特别少,因为不同游戏对孩子的发展支持是不一样的,这时你可以采取的措施就是用其喜欢的东西来做一些引导,比如孩子喜欢假装游戏,那你可以提议先把场景搭出来,这个部分其实就是建构游戏。

类似地,如果孩子特别喜欢建构但是社交互动很少,那你就可以通过一些多人游戏来帮他发展社交能力。比如假装游戏和规则游戏一般都是多人的,建构游戏如果是同伴合作式的也可以。你可以通过他喜欢的东西往需要提升的这个方面来引导。比方说他搭好一个火车站,你可以引导他来设计设计人物、情节,比如,火车站里有谁呢?在火车上发生了一些什么故事呢?他下车以后会遇到什么人什么事?

从上面这些内容可以看出,家长要想开拓出自己的成长陪伴路线,前提是对孩子的喜好有观察。具体方式是,给孩子机会尝试适合他年龄阶段的多种游戏,然后观察什么游戏他的专注时间长,喜欢和你聊什么,就能大概知晓了。


专家访谈:儿童游戏是孩子一生的成长土壤


Q4:您一直坚持研究,并经历了陪伴自己孩子成长的过程,您最深刻的感受是什么呢?

云妈:我最深刻的感受是,6岁前玩好了,一箭双雕。既能构建起好的亲子关系,又能让孩子爱上学习。

6岁前玩好了,是指玩得够丰富,各种类型的儿童游戏都有涉及,都有了解,都有很多尝试、体验、经验和拓展。亲子关系构建好了,是指亲子之间有良好的沟通方式,父母看得懂孩子行为背后的情绪和需求,孩子愿意听也听得懂父母所说的话。

为什么说6岁前玩好了就能够构建起良好的亲子关系?是因为在他们这么小的年纪,游戏环境主要是由父母帮着创建,又陪着一起玩的。游戏中的互动,游戏中增进相互的了解,游戏中的快乐,都变成了温暖的亲子时光,这是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石。

那为什么说6岁前玩好了爱上学习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因为在游戏中孩子发展着由好奇心驱使的探索精神,以及面对问题去克服解决的探索能力,而这些都是非常宝贵的学习品质。你可能会说,游戏有趣但学习枯燥呀,这其实是对学习的误解,以及对游戏的误解。比方说,在假装游戏中,孩子要用家里的家居用品搭出冰雪奇缘里的雪橇,会遇到很多难题,但是他会想尽办法把眼前能看到的沙发靠枕椅子、抽屉里看不见的碎布头绳子等找出来拼在一起,搭出自己头脑中的雪橇的样子。这其中暗含的形状、尺寸、方位等数学问题,他一一想办法解决。这些经验会直接帮助到他上学后的数学学习,激发他对测量、几何等数学知识的兴趣。游戏中的对话会帮助他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激发对语言学习的兴趣。最最宝贵的是,这些兴趣来自于孩子自己,而不是学好了爸爸妈妈给奖励的那种外在动力。

编辑/冰尔 采访/晓鹏


专家访谈:儿童游戏是孩子一生的成长土壤


《母子健康》杂志简介:

《母子健康》杂志创刊于1992年,由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主管,中日友好医院主办。透过严谨而感性的编辑团队,专业并权威的专家顾问,以健康第一的理念,为中国女性提供专业的妇产、儿科等方面的指导及保健,提供全方位的育儿健康新知,关注身心协调发展,将医学常识融入实际生活,与父母一起共创和谐成长空间。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