專家訪談:兒童遊戲是孩子一生的成長土壤

遊戲是兒童發展不可或缺的一部分,也是孩子童年生活的中心。而遊戲其實也是一門學問,不是簡單地陪著孩子玩玩而已,需要家長根據孩子的認知發展、情緒發展、社會化發展,給予孩子不同類型、不同階段的遊戲。本刊針對“兒童遊戲的價值”對專家進行了專訪,看看專家如何解答。


專家訪談:兒童遊戲是孩子一生的成長土壤


專家簡介:

雲媽,本名陳雲窗,中科院心理研究所發展與教育心理學、北京理工大學工科雙碩士,兩個孩子的媽媽,公眾號“和孩子一起玩吧”創辦人。雲媽在兒童遊戲的深入研究和實踐體系建設上建樹頗豐,她倡導嬰幼兒時期“好好遊戲,就是教育”的親子教育理念,並將自己的理念運用到實踐領域。她連續多年舉辦線下親子營,運用既具專業視角和理論深度又接地氣的實操方法,指導父母發現孩子的獨特之處,有效地陪玩陪學。


專家訪談:兒童遊戲是孩子一生的成長土壤


Q1:您認為家長應該怎麼看“遊戲”的價值?您的建議?

雲媽:我們一生會經歷三個學習階段,第一個學習階段是從剛出生的嬰兒變成會識字數數的小學生;第二個階段是從需要老師帶領的小學生變成可以自主學習的中學生大學生;第三個階段是從校園裡學習知識的學生變成在社會上獨立生存併為社會發展做出貢獻的社會人。

我們成年人很熟悉後面兩個階段,而對於第一階段,我們往往只是一種感覺、一種印象,具體的事件或過程我們能回憶起的很少。所以兒童常常被誤解成縮小版的成人,但他們不是。

在這個階段,遊戲是孩子主要的學習途徑。為什麼是遊戲,而不是課堂教學,也不是直接教識字數數呢?一方面是因為這個年齡階段的孩子集中注意力時長還很短。另一方面是因為他們還是以具象思維為主,不適合相對抽象的課堂教學。

舉例來說,花,在植物學裡的定義是被子植物的繁殖器官,其生物學功能是結合雄性精細胞和雌性卵細胞以產生種子。如果我們這樣給0~6歲兒童來解釋花,他們理解不了,太抽象,太多聽不懂的詞語。但是,理解不了專業定義並不妨礙兒童在生活中獲取對花的認知。兒童跟著爸爸媽媽去公園,遇到了梅花、櫻花、桃花、海棠花、菊花,等等,注意到爸爸媽媽看到這些美麗的小花朵時都會提到一個字----“花”,頭腦中開始提取這些漂亮小花的共同特點:它們和葉子的顏色不一樣,有紅的、黃的、粉的、紫的,它們一般有花瓣、花蕊,然後心中得出花的判斷標準。這就是兒童認知事物的方式:通過總結一個一個具體樣例的相同點來獲得樸素的科學概念。


專家訪談:兒童遊戲是孩子一生的成長土壤


Q2:請問您剛才說的方法和兒童遊戲有什麼關係呢?

雲媽:這兩者都是親身體驗、具象思維。兩歲前孩子會很密集地玩探索遊戲和關係遊戲,也就是,兒童會對一個或多個物品反覆探索,用各種動作來把玩。比如拿到一個碗,會啃一啃,發現啃不動,但是碗可以裝食物,食物啃得動。他可能會把碗推離桌面,發現碗會掉到地上,會發出聲音,以及,有的碗會碎,有的碗不會碎;還會把碗倒扣過來,然後發現碗裡面的東西看不見了,因此瞭解到碗能起到遮擋的作用;有時候還能看到碗能像陀螺一樣轉起來……你看,就是這樣一個平常的物品,孩子可以在探索中發現它很多的特性。

事實上兒童對身邊環境中的方方面面都想去探索研究,他們在探索遊戲中形成樸素的自然科學觀點,發展出由好奇心驅使的探索能力和探索精神;在假裝遊戲中形成對社會角色和社會規則的最初認知,在遊戲互動中發展出如何面對衝突與合作的社交能力,構建出良好的親子關係;在建構遊戲中發展出空間感、數感、想象力和創造力,等等。

如果兒童沒有這些在遊戲中獲得的直接體驗,成人很難把抽象的概念直接灌輸給兒童,那將是無源之水、無根之木。這就是兒童遊戲的價值,它將是兒童一生的成長土壤。這也是為什麼我提倡嬰幼兒時期“好好遊戲,就是教育”的親子教育理念。


專家訪談:兒童遊戲是孩子一生的成長土壤

Q3:如何找到適合每個家庭、每個孩子的具體陪玩,陪學方案?

雲媽:每個人都不是標準化的一個樣。不同文化對人之長短有不同的理念,有的是揚長避短,有的是取長補短。我的想法是,在童年早期儘量揚長+補短,比較貪心一點,因為這是人生早期,還有很多的可塑性。

我希望孩子有更全面的滋養,所以我希望所有的遊戲他都能夠體驗到,有自己的一手體驗、經驗和拓展。如果他特別喜歡其中某一個類型,我會創造條件幫他把這個喜好培養得更豐富、更深入。

比如我女兒喜歡假裝遊戲,那麼平時多陪她玩,從一兩歲玩到現在,不要嫌幼稚,玩著玩著就越來越複雜越來越“高級”了。還有帶她去看音樂劇、兒童劇,開闊視野,給她看到更高階的假裝遊戲。上小學後找機會支持她去參加兒童音樂劇的學習,讓她有機會與有著同樣喜好的孩子和老師一起玩。這是揚長。如果孩子其他類型的遊戲也玩,那這樣就可以了。但如果你發現孩子建構遊戲玩得特別少,或者規則遊戲玩得特別少,因為不同遊戲對孩子的發展支持是不一樣的,這時你可以採取的措施就是用其喜歡的東西來做一些引導,比如孩子喜歡假裝遊戲,那你可以提議先把場景搭出來,這個部分其實就是建構遊戲。

類似地,如果孩子特別喜歡建構但是社交互動很少,那你就可以通過一些多人遊戲來幫他發展社交能力。比如假裝遊戲和規則遊戲一般都是多人的,建構遊戲如果是同伴合作式的也可以。你可以通過他喜歡的東西往需要提升的這個方面來引導。比方說他搭好一個火車站,你可以引導他來設計設計人物、情節,比如,火車站裡有誰呢?在火車上發生了一些什麼故事呢?他下車以後會遇到什麼人什麼事?

從上面這些內容可以看出,家長要想開拓出自己的成長陪伴路線,前提是對孩子的喜好有觀察。具體方式是,給孩子機會嘗試適合他年齡階段的多種遊戲,然後觀察什麼遊戲他的專注時間長,喜歡和你聊什麼,就能大概知曉了。


專家訪談:兒童遊戲是孩子一生的成長土壤


Q4:您一直堅持研究,並經歷了陪伴自己孩子成長的過程,您最深刻的感受是什麼呢?

雲媽:我最深刻的感受是,6歲前玩好了,一箭雙鵰。既能構建起好的親子關係,又能讓孩子愛上學習。

6歲前玩好了,是指玩得夠豐富,各種類型的兒童遊戲都有涉及,都有了解,都有很多嘗試、體驗、經驗和拓展。親子關係構建好了,是指親子之間有良好的溝通方式,父母看得懂孩子行為背後的情緒和需求,孩子願意聽也聽得懂父母所說的話。

為什麼說6歲前玩好了就能夠構建起良好的親子關係?是因為在他們這麼小的年紀,遊戲環境主要是由父母幫著創建,又陪著一起玩的。遊戲中的互動,遊戲中增進相互的瞭解,遊戲中的快樂,都變成了溫暖的親子時光,這是良好親子關係的基石。

那為什麼說6歲前玩好了愛上學習也是很自然的事情?因為在遊戲中孩子發展著由好奇心驅使的探索精神,以及面對問題去克服解決的探索能力,而這些都是非常寶貴的學習品質。你可能會說,遊戲有趣但學習枯燥呀,這其實是對學習的誤解,以及對遊戲的誤解。比方說,在假裝遊戲中,孩子要用家裡的家居用品搭出冰雪奇緣裡的雪橇,會遇到很多難題,但是他會想盡辦法把眼前能看到的沙發靠枕椅子、抽屜裡看不見的碎布頭繩子等找出來拼在一起,搭出自己頭腦中的雪橇的樣子。這其中暗含的形狀、尺寸、方位等數學問題,他一一想辦法解決。這些經驗會直接幫助到他上學後的數學學習,激發他對測量、幾何等數學知識的興趣。遊戲中的對話會幫助他提高語言表達能力,激發對語言學習的興趣。最最寶貴的是,這些興趣來自於孩子自己,而不是學好了爸爸媽媽給獎勵的那種外在動力。

編輯/冰爾 採訪/曉鵬


專家訪談:兒童遊戲是孩子一生的成長土壤


《母子健康》雜誌簡介:

《母子健康》雜誌創刊於1992年,由國家衛生健康委員會主管,中日友好醫院主辦。透過嚴謹而感性的編輯團隊,專業並權威的專家顧問,以健康第一的理念,為中國女性提供專業的婦產、兒科等方面的指導及保健,提供全方位的育兒健康新知,關注身心協調發展,將醫學常識融入實際生活,與父母一起共創和諧成長空間。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