证件与身份之痛:由严复慨叹“华风之弊”谈起

想起来就觉得可恨!

1895年,思想家严复撰文慨叹:“

华风之弊,八字尽之;始于作伪,终于无耻”¹。一百多年过去了,有多少改观呢?

知识产权保护依然是老问题;单说那些学术造假与论文抄袭,的确是十分丢人的。至于山寨产品、盗版软件、盗版CD、盗版书……我就不想多说了。

还有一类造假很常见,就是造假证。

走遍南北城市,你都能发现“办证刻章”的小广告,像牛皮癣一样顽固存在。

证件与身份之痛:由严复慨叹“华风之弊”谈起

学历不达标准,有人找“办证的”;买房不够资格,有人为你“办证”。只要顾客有需求,啥证件都能给你“造”出来:毕业证、离婚证、护照……

去年末,加拿大《明报》报道:有538名中国人受到了“无牌照移民顾问”王迅的影响,深陷“枫叶卡造假案”,面临调查或取消移民身份。

在互联网时代,信息透明度大大提升了,但造假证者似乎不怎么受影响。看看那些伪造的劳动合同、突击补齐的社保资料,你就知道造假者神通了得。

“没有买卖,就没有杀害”。同样的道理,如果没有假证需求,造假证者就会失业。但现实告诉我们:消灭假证、消灭身份造假,是一项十分艰巨的任务

假证件的市场需求来自于“伪造身份者”。他们为何要伪造身份呢?身份对于造假者意味着什么呢?

有的朋友会说:这还不明白!身份就是一道门槛。伪造身份,就是跨越门槛的一种手段。

比如楼市调控加码,限制了多套房家庭的购房资格。于是就有人假离婚,获得了“合法合规”的购房者身份。当然,据说也有弄假成真的:房子买了,家也散了。

证件与身份之痛:由严复慨叹“华风之弊”谈起

再比如,某些国家机关以年龄划线,作为提拔干部的指标之一。于是就有人年龄造假,改户口,改档案。近几年被打的“老虎苍蝇”中,不乏这样的案例。

造假有风险,为啥还要干?只因这个“身份”太重要。太多的人辛苦付出一辈子,都是为改变身份而努力。

在古代中国,身份等级决定了一个人的社会地位。

皇帝之下,是“公侯伯子男”的贵族排序,和“一品到九品”的官员排序。社会形态,则是千年不变的“士农工商”阶层排序。要想提升自己的身份,通常只有“一文一武”两条道。

“武”之道,就是通过打仗立功博取功名富贵。

虽然战死沙场是大概率事件,倘若立功生还,便可以博他个“封妻荫子”,也不辜负自家的一身武艺。

证件与身份之痛:由严复慨叹“华风之弊”谈起

“文”之道就是“学而优则仕”。

自隋唐开科取士以来,无数读书人悬梁刺股、皓首穷经,为的就是“朝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证件与身份之痛:由严复慨叹“华风之弊”谈起

改换身份太难了。不管从文从武,都需要付出极大的代价。有没有捷径可走呢?当然也是有的。

捷径之一:攀附权贵,投机专营。

这方面的历史案例有很多,譬如“指鹿为马”的赵高、充当打手的来俊臣、靠球技上位的高俅等等。要了解当代的例子,建议你看一下反腐败的纪录片。

捷径之二:花钱捐个“红顶子”。

晚清时期,山西、徽州的许多富商巨贾,都花巨款为自己捐了顶戴花翎。有了“红顶子”,不仅提升了身份,生意也能借助官家资源做大做强。“红顶商人”胡雪岩就是这么干的。胡雪岩的传记畅销多年,说明很多人对此感兴趣。

证件与身份之痛:由严复慨叹“华风之弊”谈起

但你我都清楚:走捷径换来的身份,实质就是“注水猪肉”,与造假者无异,甚至更加可恶。

这些“身份”靠得住吗?

满清王朝在风雨飘摇中启动了变法,科举被废除,苦学“四书五经”的读书人一下断了前程。秀才、举人功名无望,他们只有哭天怆地。

接下来,清王朝在辛亥革命中轰然垮台,投资官家的富商们也跟着倒了霉。曾经辉煌的山西票号,有很多因此而倒闭。

戏弄人生的,不仅有千年一遇的“大变局”,还有几年一变的“小趋势”。

某人通过假离婚买了房,结果房价下跌了。某人托关系、走后门在城市落了户,结果户口放开了。某人花大钱出国留学,回来后发现“海龟”身份贬值了……这样的例子真是不少。

证件与身份之痛:由严复慨叹“华风之弊”谈起

看来啊,“身份”投资也有风险。

想想过去,再想想不确定的未来,哪种身份最靠谱呢?这是个令人焦虑的问题。

00后参加高考了,有些已上了大学,他们的父母很焦虑。60后与70后父母们,普遍有这样的人生经验:努力很重要,把握时代趋势更重要

在“政治挂帅”的年代,一个人的阶级成分、家庭出身、政治面貌至关重要。从上学到就业、从“招工”到“提干”,这些表格上的身份信息,会影响个人的前途和命运。许多人为了洗白身份,与“有历史问题”的父母划清了界限。(90后们能够理解吗?)

证件与身份之痛:由严复慨叹“华风之弊”谈起

阶级成份登记表 

进入上世纪八十年代,“知识改变命运”呼声高涨,“文凭热”大兴。如果没上过全日制大学,最好也弄一张函授或电大的文凭。因为多数单位都看重你的“学历身份”。学历证书造假的行当,大约就兴起于那个时候

“92南巡”²之后,市场经济蓬勃发展,“下海”经商成为潮流,印着“董事长”或“总经理”的名片风光一时。不是有这样的笑话吗?海南椰子树上掉下来10个棷子,结果砸中9个总经理和1个董事长。

大约从2007年开始,国内公务员报考一年比一年热。每年“国考”都吸引了大批青年,热门岗位的竞争甚至达到了1000:1。

证件与身份之痛:由严复慨叹“华风之弊”谈起

原因不难理解:公务员身份的“含金量”高,央企与国企的岗位也是福利优厚的“香饽饽”。相比之下,民企和外企的“白领”身份不那么吃香了。如果你没有一套像样的房子,“准丈母娘”都不会认你。

潮来潮去几十年,“身份”问题依然令人焦虑。现实很残酷:“拼爹”、“家里有矿”只是少数人的优势,多数人还得靠自身打拼。

于是乎,越来越多的家长,为把子女送入名校而奔忙。;“学霸”成为令人艳羡的光环。

在高校校园里,无数青年在为“考证”而努力:托福、GRE、计算机等级证、证券从业资格证、会计师证、普通话等级证……只要有利于就业、有利于获得有前途的“身份”,多考几证又有何妨?

证件与身份之痛:由严复慨叹“华风之弊”谈起

为了生存,造假证的也在搞“技术升级”,甚至可以混过网络查证;他们依然用老手段招揽客户。

人们发现:考试培训行业如雨后春笋般蓬勃兴起。围绕“国考”、考研、考证的培训机构,大有规模化、产业化之趋势。

他们可以提供“成功捷径”吗?

事实上,当普通大学的毕业生抱着一堆证书去参加应聘时,屡屡有受挫的感觉:人家很看重“985”、“211”,或者是“双一流”。那些辛苦考来的证书,并没有你想象的那么有用。

写到这里,我也感到焦虑。虽然自己的孩子还小,但竞争显然已经开始了。

难道10后、15后的青春也将在考试与考证中熬过?他们要争取什么?名校毕业生的身份?然后再考进国企或公务员队伍?

为了孩子,我们需要仔细理一理思路,用心揣摩一下未来的发展趋势。未来会怎样?什么样的“身份”可以赢在未来?

大趋势不敢妄言,但小趋势已经出现苗头。

苗头之一:考很多“证书”,并不一定能获得职场竞争优势。

现代大企业的老板和HR们都清楚:“一技之长”最重要,你的“一技”必须足够长。说句难听的话,那些突击考来的“证书”,无异于系统造假。表面再光鲜的“身份”,也不等于创造财富的实际能力。

苗头之二:公务员身份和国企岗位不会永远走俏。

新近颁布的改革政策,已明确要求:32种类型的事业单位将进行企业化改制。换句话说,依靠国家财政的“金饭碗”,不仅数量会减少,未来的“含金量”也很难说。

放眼世界,没有哪个发达国家的公务员报考有这么热。如果你相信中国必将与国际接轨,那么你应该考虑:是否要去竞争那个抢红了眼的“金饭碗”。

苗头之三:互联网经济不断升级,新组织与新模式正在瓦解旧的经济形态。

在工业时代,个人依附于企业;企业依靠资本、人力、技术的规模化扩张获得优势。但是在今天,许多大企业都在裁员,代之而起的是“平台+个人”的链接合作新模式。

证件与身份之痛:由严复慨叹“华风之弊”谈起

一个工业设计师,可以与多个平台协作,参与不同厂商的新产品设计。一个独立撰稿人,可以在多个媒体开设账号,凭借好作品获取收益。这已经是部分现实。

当然,既然是趋势,就不是眼前的普遍现实。你需要等待,更需要用心准备和积极参与。

回想电商与新媒体的飞速崛起,有理由相信:新时代的脚步也许比你预想的更快。

当新模式、新时代全面到来的时候,许多人依然会有“身份”的焦虑,但身份的内涵已发生变化。

你的专业身份是什么?你的专业实力表现如何?这将是绝大多数人要面临的时代拷问。

证件与身份之痛:由严复慨叹“华风之弊”谈起

如果趋势如此,那我们应该早做准备了。发掘自己的兴趣与天分,专注细分领域,打造专业长项,利用平台实现价值转化。请记住:专业身份是你的“第一身份”,是最可靠的立身之本。

不必羡慕那些表面光鲜的“证书”与“身份”,只要是造假而来的“成果”,必定要进入历史的垃圾箱。

注1:见严复的政论文章《救亡决论》,1895年发表在天津《直报》。

注2:“92南巡”,是指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邓小平视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并发表重要谈话。为中国走上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础。

原创作品 头条首发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