證件與身份之痛:由嚴復慨嘆“華風之弊”談起

想起來就覺得可恨!

1895年,思想家嚴復撰文慨嘆:“

華風之弊,八字盡之;始於作偽,終於無恥”¹。一百多年過去了,有多少改觀呢?

知識產權保護依然是老問題;單說那些學術造假與論文抄襲,的確是十分丟人的。至於山寨產品、盜版軟件、盜版CD、盜版書……我就不想多說了。

還有一類造假很常見,就是造假證。

走遍南北城市,你都能發現“辦證刻章”的小廣告,像牛皮癬一樣頑固存在。

證件與身份之痛:由嚴復慨嘆“華風之弊”談起

學歷不達標準,有人找“辦證的”;買房不夠資格,有人為你“辦證”。只要顧客有需求,啥證件都能給你“造”出來:畢業證、離婚證、護照……

去年末,加拿大《明報》報道:有538名中國人受到了“無牌照移民顧問”王迅的影響,深陷“楓葉卡造假案”,面臨調查或取消移民身份。

在互聯網時代,信息透明度大大提升了,但造假證者似乎不怎麼受影響。看看那些偽造的勞動合同、突擊補齊的社保資料,你就知道造假者神通了得。

“沒有買賣,就沒有殺害”。同樣的道理,如果沒有假證需求,造假證者就會失業。但現實告訴我們:消滅假證、消滅身份造假,是一項十分艱鉅的任務

假證件的市場需求來自於“偽造身份者”。他們為何要偽造身份呢?身份對於造假者意味著什麼呢?

有的朋友會說:這還不明白!身份就是一道門檻。偽造身份,就是跨越門檻的一種手段。

比如樓市調控加碼,限制了多套房家庭的購房資格。於是就有人假離婚,獲得了“合法合規”的購房者身份。當然,據說也有弄假成真的:房子買了,家也散了。

證件與身份之痛:由嚴復慨嘆“華風之弊”談起

再比如,某些國家機關以年齡劃線,作為提拔幹部的指標之一。於是就有人年齡造假,改戶口,改檔案。近幾年被打的“老虎蒼蠅”中,不乏這樣的案例。

造假有風險,為啥還要幹?只因這個“身份”太重要。太多的人辛苦付出一輩子,都是為改變身份而努力。

在古代中國,身份等級決定了一個人的社會地位。

皇帝之下,是“公侯伯子男”的貴族排序,和“一品到九品”的官員排序。社會形態,則是千年不變的“士農工商”階層排序。要想提升自己的身份,通常只有“一文一武”兩條道。

“武”之道,就是通過打仗立功博取功名富貴。

雖然戰死沙場是大概率事件,倘若立功生還,便可以博他個“封妻廕子”,也不辜負自家的一身武藝。

證件與身份之痛:由嚴復慨嘆“華風之弊”談起

“文”之道就是“學而優則仕”。

自隋唐開科取士以來,無數讀書人懸樑刺股、皓首窮經,為的就是“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

證件與身份之痛:由嚴復慨嘆“華風之弊”談起

改換身份太難了。不管從文從武,都需要付出極大的代價。有沒有捷徑可走呢?當然也是有的。

捷徑之一:攀附權貴,投機專營。

這方面的歷史案例有很多,譬如“指鹿為馬”的趙高、充當打手的來俊臣、靠球技上位的高俅等等。要了解當代的例子,建議你看一下反腐敗的紀錄片。

捷徑之二:花錢捐個“紅頂子”。

晚清時期,山西、徽州的許多富商巨賈,都花鉅款為自己捐了頂戴花翎。有了“紅頂子”,不僅提升了身份,生意也能借助官家資源做大做強。“紅頂商人”胡雪巖就是這麼幹的。胡雪巖的傳記暢銷多年,說明很多人對此感興趣。

證件與身份之痛:由嚴復慨嘆“華風之弊”談起

但你我都清楚:走捷徑換來的身份,實質就是“注水豬肉”,與造假者無異,甚至更加可惡。

這些“身份”靠得住嗎?

滿清王朝在風雨飄搖中啟動了變法,科舉被廢除,苦學“四書五經”的讀書人一下斷了前程。秀才、舉人功名無望,他們只有哭天愴地。

接下來,清王朝在辛亥革命中轟然垮臺,投資官家的富商們也跟著倒了黴。曾經輝煌的山西票號,有很多因此而倒閉。

戲弄人生的,不僅有千年一遇的“大變局”,還有幾年一變的“小趨勢”。

某人通過假離婚買了房,結果房價下跌了。某人託關係、走後門在城市落了戶,結果戶口放開了。某人花大錢出國留學,回來後發現“海龜”身份貶值了……這樣的例子真是不少。

證件與身份之痛:由嚴復慨嘆“華風之弊”談起

看來啊,“身份”投資也有風險。

想想過去,再想想不確定的未來,哪種身份最靠譜呢?這是個令人焦慮的問題。

00後參加高考了,有些已上了大學,他們的父母很焦慮。60後與70後父母們,普遍有這樣的人生經驗:努力很重要,把握時代趨勢更重要

在“政治掛帥”的年代,一個人的階級成分、家庭出身、政治面貌至關重要。從上學到就業、從“招工”到“提幹”,這些表格上的身份信息,會影響個人的前途和命運。許多人為了洗白身份,與“有歷史問題”的父母劃清了界限。(90後們能夠理解嗎?)

證件與身份之痛:由嚴復慨嘆“華風之弊”談起

階級成份登記表 

進入上世紀八十年代,“知識改變命運”呼聲高漲,“文憑熱”大興。如果沒上過全日制大學,最好也弄一張函授或電大的文憑。因為多數單位都看重你的“學歷身份”。學歷證書造假的行當,大約就興起於那個時候

“92南巡”²之後,市場經濟蓬勃發展,“下海”經商成為潮流,印著“董事長”或“總經理”的名片風光一時。不是有這樣的笑話嗎?海南椰子樹上掉下來10個棷子,結果砸中9個總經理和1個董事長。

大約從2007年開始,國內公務員報考一年比一年熱。每年“國考”都吸引了大批青年,熱門崗位的競爭甚至達到了1000:1。

證件與身份之痛:由嚴復慨嘆“華風之弊”談起

原因不難理解:公務員身份的“含金量”高,央企與國企的崗位也是福利優厚的“香餑餑”。相比之下,民企和外企的“白領”身份不那麼吃香了。如果你沒有一套像樣的房子,“準丈母孃”都不會認你。

潮來潮去幾十年,“身份”問題依然令人焦慮。現實很殘酷:“拼爹”、“家裡有礦”只是少數人的優勢,多數人還得靠自身打拼。

於是乎,越來越多的家長,為把子女送入名校而奔忙。;“學霸”成為令人豔羨的光環。

在高校校園裡,無數青年在為“考證”而努力:託福、GRE、計算機等級證、證券從業資格證、會計師證、普通話等級證……只要有利於就業、有利於獲得有前途的“身份”,多考幾證又有何妨?

證件與身份之痛:由嚴復慨嘆“華風之弊”談起

為了生存,造假證的也在搞“技術升級”,甚至可以混過網絡查證;他們依然用老手段招攬客戶。

人們發現:考試培訓行業如雨後春筍般蓬勃興起。圍繞“國考”、考研、考證的培訓機構,大有規模化、產業化之趨勢。

他們可以提供“成功捷徑”嗎?

事實上,當普通大學的畢業生抱著一堆證書去參加應聘時,屢屢有受挫的感覺:人家很看重“985”、“211”,或者是“雙一流”。那些辛苦考來的證書,並沒有你想象的那麼有用。

寫到這裡,我也感到焦慮。雖然自己的孩子還小,但競爭顯然已經開始了。

難道10後、15後的青春也將在考試與考證中熬過?他們要爭取什麼?名校畢業生的身份?然後再考進國企或公務員隊伍?

為了孩子,我們需要仔細理一理思路,用心揣摩一下未來的發展趨勢。未來會怎樣?什麼樣的“身份”可以贏在未來?

大趨勢不敢妄言,但小趨勢已經出現苗頭。

苗頭之一:考很多“證書”,並不一定能獲得職場競爭優勢。

現代大企業的老闆和HR們都清楚:“一技之長”最重要,你的“一技”必須足夠長。說句難聽的話,那些突擊考來的“證書”,無異於系統造假。表面再光鮮的“身份”,也不等於創造財富的實際能力。

苗頭之二:公務員身份和國企崗位不會永遠走俏。

新近頒佈的改革政策,已明確要求:32種類型的事業單位將進行企業化改制。換句話說,依靠國家財政的“金飯碗”,不僅數量會減少,未來的“含金量”也很難說。

放眼世界,沒有哪個發達國家的公務員報考有這麼熱。如果你相信中國必將與國際接軌,那麼你應該考慮:是否要去競爭那個搶紅了眼的“金飯碗”。

苗頭之三:互聯網經濟不斷升級,新組織與新模式正在瓦解舊的經濟形態。

在工業時代,個人依附於企業;企業依靠資本、人力、技術的規模化擴張獲得優勢。但是在今天,許多大企業都在裁員,代之而起的是“平臺+個人”的鏈接合作新模式。

證件與身份之痛:由嚴復慨嘆“華風之弊”談起

一個工業設計師,可以與多個平臺協作,參與不同廠商的新產品設計。一個獨立撰稿人,可以在多個媒體開設賬號,憑藉好作品獲取收益。這已經是部分現實。

當然,既然是趨勢,就不是眼前的普遍現實。你需要等待,更需要用心準備和積極參與。

回想電商與新媒體的飛速崛起,有理由相信:新時代的腳步也許比你預想的更快。

當新模式、新時代全面到來的時候,許多人依然會有“身份”的焦慮,但身份的內涵已發生變化。

你的專業身份是什麼?你的專業實力表現如何?這將是絕大多數人要面臨的時代拷問。

證件與身份之痛:由嚴復慨嘆“華風之弊”談起

如果趨勢如此,那我們應該早做準備了。發掘自己的興趣與天分,專注細分領域,打造專業長項,利用平臺實現價值轉化。請記住:專業身份是你的“第一身份”,是最可靠的立身之本。

不必羨慕那些表面光鮮的“證書”與“身份”,只要是造假而來的“成果”,必定要進入歷史的垃圾箱。

注1:見嚴復的政論文章《救亡決論》,1895年發表在天津《直報》。

注2:“92南巡”,是指1992年1月18日—2月21日,鄧小平視察武昌、深圳、珠海、上海等地並發表重要談話。為中國走上有中國特色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發展道路奠定了思想基礎。

原創作品 頭條首發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