講講老成都鮮為人知的慈善故事,還記得他的人數不超過一雙手

善心救人,慈善興城。對於慈善事善業的支持,一直都是成都的一個優良傳統。前不久,四川省民俗學會副會長袁庭棟,在市文化館故事會大廳和市民一起重溫老成都慈善事業的發展歷程,講述一些鮮為人知的故事。

講講老成都鮮為人知的慈善故事,還記得他的人數不超過一雙手

“五老七賢”尹仲錫挺身而出辦慈惠堂

提到老成都的慈善事業發展,就不能不首先提到一個人,這個人就是尹仲錫。袁老師說,尹仲錫先生本名尹昌齡,字仲錫,生於公元1869年,是成都“五老七賢”之一。而“五老七賢”是新中國成立前成都市民對一些有名氣的紳士的尊稱,這些人大都是在政治上有過較高的地位,學識比較豐富,自身也比較端正,敢於仗義執言,為民說話,在當時成都社會有一定影響。

講講老成都鮮為人知的慈善故事,還記得他的人數不超過一雙手

成都慈惠堂早期是一所官辦的慈善機構,有田300餘畝,加上政府撥給的救濟經費,可養活鰥寡孤獨廢疾之無依者三四百人。它創始於清朝雍正初年,到民國以後,政亂財窘,救濟經費逐漸挪作他用,堂務日廢。市政公所成立後,市政督辦陳光藻(字鴻文),對堂事頗具熱心,認為這個機構是辦慈善事業,要有實惠,不是虛名,紳辦勝官辦。

講講老成都鮮為人知的慈善故事,還記得他的人數不超過一雙手

於是在他的邀請下,尹仲錫先生挺身出來辦慈惠堂,致力於成都慈善事業。其後任慈惠堂總辦,將當時老成都的慈善機構原普濟堂、育嬰堂、幼孩廠、濟貧廠、恤嫠局等一併裁撤,歸慈惠堂統一管理,成績顯著,博得社會好評。

講講老成都鮮為人知的慈善故事,還記得他的人數不超過一雙手

養的人多生的財大,盈利滾大慈善雪球

慈惠堂事業在群眾的信任和社會的熱心捐助下發展迅速,陸續接管了育嬰堂、孤兒院等場所。養的人越多,生的財也越大。尹先生把所有的盈利都用來壯大成都慈善事業。

於是尹先生把當時的丁公祠辦成一所“文誠義塾”,選孤兒之優秀者肄習其間,專學國文、數學、英語三科。英語好的送到武漢、天津工廠學技術;國文好的,薦到軍政界任司書,別人樂於接受,認為受過道德教育,能力強,工作認真負責。

講講老成都鮮為人知的慈善故事,還記得他的人數不超過一雙手

在經營模式上,尹仲錫先生也有許多創新。袁老師說,根據歷史資料文獻記載,慈惠堂當時就經營有惠昌火柴廠、果園等,而每年的盈利用來創辦培根工廠、培根學校、女嬰教養所、民生工廠、幼孩工廠"等,專收被遺棄者。抗戰時期,省外難民流川,許多流離轉徙的難童,都由慈惠堂一手包攬。慈惠堂收治的400多位盲人,在當時極其艱苦和惡劣的社會條件下無一病故。

每日的慈善故事會就到這裡,福建省慈善協會期待你的關注,等待你的攜手,希望你與我一起共建美好新社會!


分享到:


相關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