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客”李世春的“不惑”追求

在全路各大繁忙运输干线上应用的科研成果“可视化铁路网车流径路分析系统”,被誉为铁路系统创造的神话,整体性能达到国际化先进水平、谁能想到,这项技术却诞生在地处偏远的兰州铁路局的一个年轻后生的手里,至今仍在大江南北的铁道线上创造着巨大财富。

这位当年的年轻后生如今已到不惑之年,他就是兰州铁路局信息技术所的高级工程师李世春。

2003年7月,23岁的李世春从北京信息科技大学毕业后来到了兰州铁路局电算中心工作。因为他的专业是计算机科学与技术,顺理成章地被分配到了铁路局径路课题研究组。这里“牛人”济济,特别是全路赫赫有名的吴毅、廖志林、盛华彤、常甫如等研究径路的“顶尖高手”都集中在这儿,他们攻克一道道技术难题,经过12年呕心沥血地研究,成功研发出了《图形化铁路运输径路管理系统》,在全路推广使用。

对铁路运输径路进行研究,是挖掘铁路路网运输潜力的重要手段之一,以计算机对最短径路算法的智能化判定为追求,从而实现运输生产力的最大解放。

当时的《图形化铁路运输径路管理系统》,承载着全路车流径路和计费径路的运维工作,在运输生产中发挥了重要作用,但也存在一个多年来想解决而没有解决的课题软肋——这就是“路网集成平台”,它是在商业软件的基础上二次开发的,设计和效率上有诸多瓶颈不能突破,难以满足日益增长的铁路业务需求。特别是大面积推广应用时,仅商业软件版权费就是一笔不小的开支。

要想有更大的发展,必须得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集成平台。

软件开发是李世春的专业强项,课题组就把其中最关键的平台自主化的开发重任压到了他身上。李世春二话不说,毫不犹豫向这个难题发起了挑战,他决心把这个平台一点一点做起来。

为了攻克一道道难关,他每天都沉浸在一堆一堆的技术书籍里,查资料,看帖子,经过一遍遍进行论证、模拟和测试,满脑子都是程序、算法、功能实现……顺利的时候,他恨不得一口气干完工作,经常忘记吃晚饭,有时候工作进度“卡壳”,好几天没有进展,甚至已经干了几周,才发现方向错误,需要推倒重来,这时候的他非常沮丧,在单位也不说话,那段时间,因为长时间操作鼠标,右手食指都已经僵硬麻木了,就换成中指操作,中指麻木了再换成食指。

图片图为正在工作中的李世春。(兰州铁路局供图)

在李世春和同事们的连续攻关下,经过100多个迭代版本的试验,在2004年8月8日,第一版自主研发的矢量图形系统有了雏形,课题组给它起了一个亲切的名字——“径路CAD”,这是第一个具有自主知识产权、专为铁路网量身订制的信息展示与交互平台。

在以后的实际应用中,经过不断磨合完善,“径路CAD”逐步接管了老系统,作为全路车流径路和计费径路的维护平台,正式承担起了径路数据的维护、测试和分发职责,为确保全路第五次大提速、全面提高铁路运能做出了重大贡献。仅大秦线一条铁路线,“径路CAD”投用当年便增加了货运量6200万吨。

技术研发无止境,创新永远在路上。随后,课题组以此为基础,在实践中不断积累经验,不断完善系统。2006年6月,课题组按照原铁道部运输局的要求,启动了可视化货流车流分析模型的研究,并计划运用于10月份的第六次全路大提速,完成时间只给了短短的4个月。时间紧,任务重,所有团队成员都憋着一股劲,没日没夜忘我工作,通过总结多年径路运维的经验,以运输径路为基础,利用OD数据为依托,着眼现实需求和未来发展,不断讨论、演练和修正。

通过课题组成员的共同努力,当年9月份就提前完成了第一阶段的研发任务,10月至12月,可视化货流车流分析系统在第六次提速调图工作中大放异彩。原铁道部运输局借助该系统新研发的功能,统筹运用各条运输通道,对繁忙线路以及煤运通道实施了两翼分流,对全路车流径路进行了全面优化调整,使得货运能力比2004年同期增长了14.6%,实现了最大限度释放运输能力的目标。后来,他们再接再厉,不断优化核心算法,最终完成了《可视化铁路网车流径路分析系统》的研发工作,为全路货运营销部门分析路网、优化运力配置提供了有力的技术保障。

创新路上李世春越干越起劲。2015年,他主持研发了《全路通用货签打印服务系统》,解决了零散货物快运平台中货签打印的技术瓶颈,为全路节省费用3000多万元。2019年,李世春带领团队先后开展了国铁集团《铁路货运车流径路动态优化调整与管理关键技术研究》、《95306网货运运营条件管理系统》,以及集团公司《营业线施工作业监控系统》和《施工电子登销记系统》等十几个项目的研发工作,其中有的研发项目已经在铁路运输、安全生产等领域得到了广泛运用,正在发挥着挖潜提效的巨大作用。

从仰望“大师”到成为“大师”,是正值不惑之年李世春这辈子的“不惑”追求。

通讯员贾国庆 田向军

(中国日报甘肃记者站)


分享到:


相關文章: